從KNOW-HOW到KNOW-WHY

經濟新潮社
4 min readMar 27, 2019

--

#發現問題的思考術(10週年紀念版) 精彩內文

商業領導人所需的一個重要技巧,就是根據企業「應有的景象」的經營理念與願景,明確地設定問題的能力,該問題是企業面對不遠的將來,應當積極處理的新問題。

領導人如果只盯著已經發生、已顯現的現狀問題,而不謀求對症下藥解決問題,那麼這樣的領導人將無法領導今後的企業。現在需要的是會思考「什麼是今後應該處理的重要問題」這種對未來設定新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將對於事業的理想(應有的景象)與「現狀」之間的「落差」顯示出來,也就是發現問題的能力。

換句話說,今後商業領導人所需要的不是對現場的解決方案下達瑣碎的「KNOW-HOW」指示,而是可以訂出為什麼,以及今後什麼會成為問題、課題的卓越的「KNOW-WHY」能力。這正是發現問題的能力。

總之,針對錯誤課題的「KNOW-HOW」不論設定得如何精確,或者在以前是正確答案的,在變化後的狀況裏不只是毫無意義,甚至會引起新的混亂及資源浪費,損失寶貴的時間與機會(圖1–2)。正因為如此,優秀的經營者是問題解決者,同時也是優秀的問題發現者。

無法發現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無法確實描述「應有的景象」。大致可分為2種模式:

1 缺乏對願景的構思力及目標設定力,因而對「應有的景象」沒有概念

2 沒有意識到典範變遷,而對「應有的景象」認知錯誤

缺乏對願景的構思力及目標設定力,因而對「應有的景象」沒有概念

個人的層面而言,由於看不見自己將來想做什麼、想從事什麼職業的理想,因此許多人對現狀抱著不滿或不安,而焦慮不已。

例如:G先生是某大啤酒廠商在某地方分公司的行銷負責人。被迫在已經成熟且飽和的啤酒市場中艱苦奮戰,業績低迷。因此,公司正在進行嚴苛的改組縮編,展開大幅的經費刪減與裁員。在這樣的情況下,G先生雖然對未來感到不安,卻不知道該怎麼辦。他雖然知道現在工作的做法上有問題,應該無法維持多久。但是,他完全看不到5年後自己在現在的公司中會變得如何、應該如何,或者離開公司會變成什麼樣子。

此時,即使去找新的工作,恐怕也不能解決問題。那是由於自己還不清楚自己希望達成的願景,即使轉換到能認同自己目前經驗的公司工作,本質上的問題並未解決。雖然可以暫時解除改組縮編的不安感,但並未深入挖掘出自身的問題,所以即使在新工作上,也還是會對未來感到不安。

總之,「新工作」本身不是目標也不是理想,只不過是一種手段、方法論罷了,不能算是在設定今後應挑戰課題時做為目標的「應有的景象」。

沒有意識到典範變遷,而對「應有的景象」認知錯誤

「應有的景象」會隨著典範變遷(Paradigm shift)而產生質變。所謂典範是指做為掌握問題前提的結構、架構。有些人未能認知到這種隨著典範變遷在新舊典範間發生的差異,因而繼續抱持著以往的課題不放,但是忘了課題(問題)應該配合典範變遷而重新去設定。例如,共產國家即使從社會主義經濟改變為自由主義經濟,仍改不了用社會主義經濟的想法去處理商業事務一般。

如果社會、產業、消費者意識、行為模式或者種種法規的環境已經有了結構上的變化,卻還用從前的架構來處理問題,就會造成根本就是處理錯誤問題的情形。

又例如,時常可以見到,以往成功的企業無法因應商業規則的改變,也就是無法適應典範變遷而一直進行錯誤的問題設定,逐漸喪失成長力的案例。幾乎可以說,太強的企業都會發生這種情形,稱為「勝者的兩難困境」。

例如擁有超強產品或超優概念的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進入市場後大大成功的企業當中,有些企業即使品牌力及商品力都已經衰退了,卻不將目光放在品牌或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問題本質,一味去加強通路或營業力而浪費了資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6095

發現問題的思考術(10週年紀念版):正確的設定、分析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問題発見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構想力と分析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