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理論,一場探索自我與大我的喚醒之旅
《U型理論精要》李珮玉(Jayce Lee)推薦序

身處巨變時代,我們都被各種新科技與新趨勢追著跑,不得不使出全身力氣去追,如果不這麼做,似乎就會落伍。然而無論是內在或外在、個人或組織(企業),向過去學習、用既有的經驗或思維來面對,已經無法讓我們面對挑戰跨越關卡。
正因為我們處在一個混沌複雜多變與不確定的時代,更需要沉著以待和慢下來的勇氣,我們必須回歸內心,才能向湧現的未來學習,這就是本書的主旨。
「向湧現的未來學習」這句話,乍看之下並不容易懂,因為一般來說,我們都向過去學習。但是,我們身處的世界變化實在太快,過去的經驗已不足以因應,因此我們要學會打開自己、願意聆聽與對話,才能跨出舒適圈,創造更多可能性,這就是「向湧現的未來學習」的真諦。
►聚焦在「自己能做的事情」,轉移掙扎與糾結的情緒
以我為例,我與U型理論的最初的相遇是在二○一二年,透過我的視覺老師凱葳.博德(Kelvy Bird;本書封面與內頁插圖繪者)引薦,參與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以及佳通集團(Giti Group)UID公益基金會(United in Diversity)所共同協辦的跨界領導力行動學習專案,因而與本書作者奧圖.夏默教授結緣,以►視覺化、圖像化的方式,在不同場合擔任作者奧圖的中英文視覺記錄工作。
二○一五年,U型理論透過線上學習平台u.lab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慕課),與全球來自一百八十五個國家與超過十萬名的創變者、實踐者連結,經歷了U型理論的普及和許多跨界人士有合作的機會。這是過去面對空白畫布的我,所沒有的體驗。
從面對空白畫布到連結人群,從關注個人到關注組織與社會世界福祉,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翻轉的過程,也可以說這是我人生的轉捩點。
原本我的專業是視覺藝術,從一個面對空白畫布的視覺工作者,轉身成為面對人群,透過大量深度聆聽與對話,和人連結的「Hold場者」。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有很多掙扎,但骨子裡與大系統連結的渴望,也推動我自己跨出舒適圈去嘗試、去挑戰,我不把關注力放在掙扎或糾結上,而是選擇放在自己能為他人,為這個世界貢獻什麼?而當我離開人生的那一刻,留下了什麼足跡能幫助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現在回首來處,我並不是因為做這件事情對我有什麼好處而做,而是在那個當下,我聚焦在「自己所渴望能做的事情」,就投入了,漸漸地,一點一點連結起來成為線與面,把我帶到U型理論的世界裏。
回頭來看,其實每件生命中遇到的人事物都會連結起來,U型理論對我的影響,是從關注自我到大我,從me到WE。深度聆聽與真實的同理對話往往是當今世代非常稀缺的能力,只要帶著自我覺察,即使是很個人的關係或點對點的接觸,也會影響整個系統。
►因緣際會之下,找到一生想做的事
作者奧圖在書中提到,他的生命中有幾個覺察時刻,一個是童年時家中大火,他感到自己好像站在一個比自己更高的位置,客觀地審視這一切,包括那個看著自己的家遭到烈焰吞噬的自己,這就是奧圖自我覺察的起點。
另一個觸動他自我覺察的關鍵事件,是他就讀大學時,一位教授對他說:「我對你有很深的期許。」當時他想,我找到這一生該做的事情了,這就是書中提到的事工(WORK;天命)。
這讓我想到,過去我從事的視覺設計創意工作,大多是站在自己(EGO)的視角,當我遇見作者奧圖與U型理論,並與這些年在視覺設計領域所累積的經驗與養分交融,「生活、工作即道場」打開感知,跨界學習連結,關注更大的生態(ECO)系統複雜性,愈來愈清晰視覺能夠成為與人連結的橋梁,凡連結必有創造,而「連結」就是我這一生該做的事情。
我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張尋寶圖,在不同的故事情境裡,描繪未來的場景,值得我們挖寶。可以說是我們心靈、意志和思維的導航系統,讓每位讀者在尋寶的過程中有路標可循。
►放下頭腦用心探索的內在覺察之旅
我想,當你拿起這本書,對這本書好奇時,這就是開啟自我覺察的開端,也許就是生命的轉捩點,如同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二○○五年對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畢業生演講中提到,很多事情回頭看,才知道為什麼,當年那些點點滴滴累積成為現在的我,把我帶到這裡,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這也是與U型理論有共鳴的地方。
這本書給我的啟發,在於打開自己愈多、自我覺察就會愈深,對於「我是誰?這一生我要做什麼?」愈有感受。本書第五章有許多應用案例和實作,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重要的是,讓我知道如何從宏觀的視角面對未來的挑戰。
書中提到很多案例、工具和實作,協助我們進入U型理論的世界。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大企業的經營者閱讀,當一個組織或一家企業愈來愈龐大,很多的數字都達到了,但是,我們經常忽略從人心的角度而不是從數字的角度,以不同以往的方式來面對挑戰。這本書提醒我們,組織或企業成長速度愈快愈大,面臨的系統複雜程度也愈高,對於人的關注更要愈精微。
讀者當中,有人可能參加過共識營,我觀察到的是,許多共識營沒有足夠的時間破冰暫懸主觀意識,只是急忙地想要建立共識、交出成果。我從這本書體會到,你必須先打造一個說故事的場域與環境(容器),讓人覺得有充分的安全感與允許敞開自己心靈,發揮感知力,不是只用頭腦與人對話,而是用心聆聽。創造一個安心讓人願意打開思維、心靈與意志,進而傾聽彼此的容器。
允許自己願意慢下來,打開感知的天線,在VUCA(Volatility[多變]、Uncertainty[不確定]、Complexity[複雜]、Ambiguity[模糊]的縮寫)中安住的過程中,內心要夠強大,容許一開始的混沌和不確定,不因模糊而放棄停止前行的腳步,慢慢地對焦,才能因應巨變。
【推薦序作者簡介】李珮玉(Jayce Lee)
本文作者視覺紀錄引導師(Visual Facilitator)、自然流現研究院(Presencing Institute)核心成員。透過視覺老師凱葳.博德(Kelvy Bird)引薦,在全球不同場合為本書作者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教授擔任中英文視覺紀錄;紐西蘭坎特布里大學藝術系學士。Jayce致力於透過視覺及群體紀錄的新探索,來顯化及結晶場域中不可見的深數據為共享的價值,進而支持群體的共同看見。



《 U 型理論精要 : 從「我」到「我們」的系統思考,個人修練、組織轉型的學習之旅》(The Essentials of Theory U : Cor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