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內心世界的工具: 冰山理論

EddyL
13 min readJan 1, 2019

能有效地處理親密關係裡的衝突,又或作突破性的個人成長,必須能了解自己的心的底層。在心的底層作轉化才能有效作改變,在面層作轉化只能事倍功半。今次筆者會介紹冰山這個由家庭治療界的大師沙維雅女仕提出的理論,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心的深層。

家庭治療界的大師:Virginia Satir (沙維雅女仕)

照片取自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rginia_Satir#/media/File:VirginiaSatir.jpg)

沙維雅女仕是上世紀一位非常有名的家庭治療大師,她提出了不少探索個人歷程與家庭關係的概念與工具,例如 冰山的隱喻(iceberg metaphor)、 生存的應對姿態(survival stance)、 家庭規條(family rules)、 自我環(the self mandala)。

家庭治療本身不是沙維雅始創的,而是源遠流長並分成多派的,例如是Minuchin的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又或是Bowen的Family System Therapy。沙維雅的家庭模式有其獨特之處,因此有不少人把其視作家庭治療的其中一派,很多人稱為沙維雅成長模式為本的家庭治療。

接觸沙維雅的理論時,會發現她有許多金句與詩,例如「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處理問題才是問題。Problem is not the problem, coping is.」、「 我們因彼此的相似而連結,因彼此的差異而成長。In our differences we grow; In our sameness we connect.」

另外,沙維雅的理論在香港是有較多人認識(比起其他家庭治療派別而言),筆者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NLP在香港是頗流行,而NLP(至少是早期的NLP)有很多內容是源自當代三位很出色的心理治療師的理論,其中一位就是沙維雅女仕,她的理論也因此被更多人認識。

冰山理論

沙維雅女仕其中一個很有名的理論就是冰山理論。

她認為當我們觀察別人時,只是看到對方表層的行為、說話內容、表情、聲線、姿勢,尤如冰山在海面的一角;沉在海面下我們看不清楚的,還有應對習慣、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思想、期望、渴求、自性/本質,如下圖:

取自青草地全人發展中心·容曾莘薇博士·2016 (筆者再加以更改)

如果要作深層的轉變,不能只處理海面上的表面課題,而必須深入了解海面下的情況,才能有深層轉變。

以下以一例子說明:

一位妻子和兒女去旅行,但丈夫有事不能陪同,妻子對此是感到不高興的。丈夫在火車站送別妻子和兒女。這時,妻子叫丈夫去車站裡的飲水機找點水讓眾人喝,丈夫不久回來說飲水機壞了,會去便利店買水,妻子就說:「做小小事也做不好,哼!」,丈夫感到很憤怒,明明丈夫也是工作上身不由己才未能請假,但妻子卻在發脾氣無故責備自己。

表層的行為 (Behavior)、口語及非口語和應對習慣

在這例子裡,妻子的表層,就是在丈夫未能取水時說他小小事也做不好,語速頗快,表情是皺著眉面露不悅,身體姿勢是單手叉腰。

至於應對習慣,妻子的應對習慣是指責。

這裡值得介紹一下何謂應對習慣,這也是沙維雅女仕的其中一個理論:在溝通時,人經常都是表裡不一致的,可能是擔心說出自己的感受,會使自己脆弱的部份被看見;又或者怕對方會就自己脆弱的部份再踩一腳,也可以是很多原因。

沙維雅女仕把人應對的習慣分為幾種:指責(Blaming)、討好(Placating)、超理智(Computing)、逃避/打岔(Distracting)、表裡如一(Leveling)。

指責者常會找別人錯處,指責他人,裡面極可能埋藏著脆弱的感受。例子中的妻子就是以此方式表達自己,內心可能是深深的孤單。

指責

討好者經常討好他人,不會否定他人,並常尋求他人的同意或認同,亦經常會避免衝突,討好的本後也是埋藏著脆弱的部份。假如例子中的妻子以此方式回應,她可能會說「不打緊,我就忍一忍口乾吧」。

超理智者經常會說道理或事實,當中沒有情緒,但內心其實埋藏著脆弱的部份不能顯露。假如例子中的妻子以此方式回應,她可能會看似沒有表情地說「前面轉右有便利店」。

超理智

逃避/打忿者透過同的方式,可能是說笑、言不及義的話,總之是想岔開話題以避開衝突,內心也是埋藏著脆弱的部份不能顯露。假如例子中的妻子以此方式回應,她可能會說「不用去便利店買了,我們走吧」。

打岔

表裡如一者在面對衝突時,會考慮自己的感受、別人的感受、情境,平衡地表達自己。假如例子中的妻子以此方式回應,她可能會再找一個合適的時刻說「當我知道你因要事不能陪我們去旅行時,我知道你實在很忙很顧家很難抽身旅行,同時,我覺得好難過,覺得不受重視」,她不當下說此話而是再找合適時刻,是因為覺得在人來人往的車站,在兒女面前,可能不太合適說此話,她有考慮到「情境」,而說話內容亦有考慮到自己和對方的感受。

值得留意的是,妻子的指責,是指責取水的事,而不是指責對方沒有陪伴或重視自己。這再次反映出,取水只是表面課題 (Prensenting issue),不受重視或被忽略的孤單才是核心課題。假如我們只在表面課題下功夫,通常是吃力不討好及會復發的。

感受 (Feelings) 和感受的感受 (Feelings about feelings)

例子中妻子有孤單和失望的感受(因得不到丈夫的陪伴及感到不愛重視)。

至於感受的感受,在這例子裡,妻子的孤單感太痛苦了,因而產生了憤怒的感受,以保護自己免受孤單感之苦,這憤怒就是感受的感受。感受的感受就是對本來的感受衍生另一層的感受。

另外也有其他例子,例如當事人感到憤怒,但憤怒在其社會教化上是一件不好的事,會害人害己的,於是當事人就因憤怒這個感受而產生內疚的感受的感受,甚至因內疚再進一步產生焦慮(擔心不知何時會有內疚出現)這個感受的感受的感受。

很多時候,感受的感受會非常明顯及容易察覺,而感受是很難察覺,甚至連當事人自己也察覺不到。在例子中,憤怒是明顯的,但孤單感就沒那麼明顯了。

觀點/思想 (Perceptions)

例子中的妻子可能有以下的觀點/思想。

我不重要,至少,我不夠丈夫的工作重要(自我評價);留意這是妻子情緒的腦的主觀實相,假如丈夫回應「其實我去工作也是為了家庭為了你」,妻子不一定接受,而可能是理性頭腦上認同,但情緒的腦仍是覺得不受重視。

男人應該以事業為重(信念,也是因此信念而壓抑著自己的孤單感,因工作而未能去旅行是一件理性上很「對」的事,因此我是「不應該」孤單的);

家庭的和諧非常重要,給予支持是非常重要(價值觀);

現在,丈夫選擇了工作,而非兒女,他覺得工作比我重要(妻子的主觀現實,相反丈夫的主觀現實可能是「我選了能支持家庭經濟的工作,家庭是最重要」);

這裡值得一提尼采的名句:「沒有真相,只有詮釋。」誰能斷定妻子接收到的是真相,還是丈夫說的才是真相?

圖片裡的尼采照片取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5%B0%BC%E9%87%87#/media/File:Nietzsche187a.jpg

丈夫總是只為自己(成見、假設);

隱藏感受以維持家庭和諧(規條);

期望 (Expectations)

妻子可能有以下的期望:

我期望我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總會沉得住氣,不輕易發怒。(對自己的期望)

我期望丈夫會照顧我、重視我、以我為先,而不是以工作為先。(對別人的期望)

丈夫會期望我順從他。(別人對自己的期望)

渴求 (Yearnings)和自性/本質 (The Self)

妻子可能渴求被愛、被重視、與丈夫有情感聯繫。

自性或本質方面,妻子有熱心助人的部份,有一個好的心意去讓丈夫安心工作;妻子也有愛的部份,對自己有一份同理,見到自己感到孤單時,很想尊重自己,愛自己。

我們好可能會覺得上面的自性本質是廢話:妻子明明在指責丈夫啊,怎會有愛及熱心助人的存在?

自性/本質在眾多情緒/思想/觀點等的干擾下,是很難被看見的,靠著冰山工具,讓我們看到海面以下發生的事情,待內心種種衝突解除後,才能看見自性/本質,尤如太陽被烏雲遮蔽,我們就以為沒太陽的存在一樣。

筆者再溫馨提醒,上述的海面下的東西,沒有一個是跟表面課題(取水)有直接關係的。假如我們把焦點放在「溝通技巧」或「下次如何備水」,其實是沒有照顧到心底裡發生的事情的。所以,千萬別再太過著重表面課題上作轉變,否則只會吃力不討好。

如何使用冰山工具?

假如衝突正在當下發生,要立刻停下來使用冰山的似乎不太現實(除非你是老手,能瞬間覺察到整個冰山),因為可能我們正在工作,或正與其他人互動中,總不成會議中不理會別人的發言而看自己的冰山吧。建議把緊急的事先處理,再找個時間用冰山。

當有一小段安靜的時間時,可以把本文頂部的冰山圖列印出來,準備紙筆。然後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呼吸覺察練習,叫做3分鐘呼吸空間,可看以下的Youtube語音導航:廣東話普通話英語

上面的練習是來自Mindfulness,詳情可參考筆者另一篇文章「有助我們觸及情緒實相的「內功」:Mindfulness」。

使心安靜的目的是,當我們的心非常紛亂時,是較難覺察心的底層的。

安靜下來後,可以回想一件使自己有一點壓力的事。完全沒有壓力的話,也是沒有效果的(反正沒有壓力的話,你也不需轉變吧);而太大壓力的話,較適合找專業人仕幫助。

假如那件事明明是曾經有壓力,但現在回想起來似乎又沒壓力,但理性上覺得「應該」仍是在影響自己的話,如果情境許可,讓自己閉上眼,回想當時的情境,盡量描繪出並留意對方的表情、姿勢、聲調,這樣有助把當時的感受提取到當下。

在心裡留意對方的表情

當自己有感受時,再回顧冰山圖,放下理性的頭腦,感受一下當中的應對習慣、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思想、期望、渴求、自性/本質。

此工具能作深層徹底的轉化嗎?

Yes and no。

沙維雅女仕是有一套轉變模式的,叫作Satir Change Model,詳情可參考此文章。簡單來說,是當人在受到壓力,感到混亂時,得到新的啓發,再作整合,便能作出轉變的。

然而筆者是不認同此轉變模式的,沙維雅女仕在1988年逝世,往後的30年,腦神經科學家已找出目前科學而言唯一能作出真正轉變的辦法,就是達到以下3個條件:

  1. 觸及底層情緒實相;
  2. 切身體驗情緒實相記憶;
  3. 體驗違背情緒實相的情緒經驗

這三項條件不是單靠理性思考想出來,也不是單靠臨床經驗觀察出來,而是在動物及人類做過實驗,以及研究腦細胞突觸的連結與記憶,再加上臨床觀照得來的。

當符合這3個條件就必定能作出改變,而且是治本性的改變,是徹底而且不會復發的。有關這3個條件,詳情可參考筆者另一篇文章「滿足這三個條件就能刪除情緒記憶 (顛覆性的腦神經科學發現)」。

此工具是能作轉化的,但在實際使用時,很容易發生以下違背了3條件的事情:

  • 「我是知道我對丈夫有期望啊,但就是放不下期望,而且,有期望不是好的嗎?難道我對他絶望就叫好?」妻子似乎仍未接觸到底層的情緒實相,底層的情緒實相似乎是她的孤單感,而不是她的期望。(違背了條件1:觸及底層情緒實相)
  • 「我是有孤單過,但我現在已沒事了」假如類似的情況不再重覆,那妻子真的有可能是沒事;但假如相似的表面課題一再重覆,那妻子只是表裡不一致,極可能只是理性的頭腦上知道孤單,但情感上仍未經歷孤單。(違背了條件2:切身體驗情緒實相記憶)
  • 「我是孤單啊!我喊也喊過了,那又怎樣,他還不是仍舊只顧工作」有可能妻子沒有體驗違背情緒實相的情緒經驗(條件3),又或者孤單之下,還有更深層的創傷,還未被發掘(條件1)。

假如未符合這三個條件,轉化只在Suspension(暫止)的層次,可能會有看似轉化了的效果,但是要「花力」去維持效果,而且容易復發。

除此之外,在建基於這3個條件的轉變歷程中,冰山似乎只達到「A:辨別徵狀」及「B:提取相關情緒實相」,而「C:尋找違反情緒實相的經驗」並不一定能達到,要視乎用家怎使用此工具,及視乎情緒的腦是否認同冰山帶來的啓發是否一項違反情緒實相的體驗。

有關建基於這3個條件的轉變歷程,可參考筆者另一篇文章「一套簡單架構,說穿各家各派的心理治療或個人成長轉化在做什麼」。

後記

筆者覺得這工具容易使用,但不容易掌握,因為它欠缺了層次,海面下有7個東西,其實要掌握的話是頗困難的,尤其是此工具並沒考慮上面所提及的3個改變條件。7樣東西究竟那個須重點關心呢?用家會以為隨便找個位來改變(例如改變期望,或改變思想)就能作治本的改變,但其實不是如此的。

冰山有很多層次,有時不知從入手

然而,筆者實在很難不提此工具,因為實在太多人認識此工具了,而且這工具也較易使用。

筆者會另寫文章談論另一個來自情緒取向治療,很類似冰山的工具,這工具不但沒有冰山的缺點,而且還涉及親密關係中2人互動時的情景,類似是「妻子的冰山和丈夫的冰山碰撞時,兩座冰山是怎互動的?」

最後,還需一個溫馨提示及免責聲明:本文的目的只在於個人成長及分享心理治療知識,而不是在於治療情緒病或精神病,請不要以本文的工具或概念去處理與情緒病或精神病相關的徵狀,否則極可能會有反效果甚至2次創傷,請找專業的輔導員、心理治療師、醫生、臨床心理學家幫助。假如你在試用本文提及的工具時感到不適,也請找專業人仕幫忙。

相關文章:
一套簡單架構,說穿各家各派的心理治療或個人成長轉化在做什麼
滿足這三個條件就能刪除情緒記憶 (顛覆性的腦神經科學發現)
有助我們觸及情緒實相的「內功」:Mindfulness

--

--

EddyL

分享以腦神經科學為基礎的心理治療與個人成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