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4月3週又2天》:由羅馬尼亞電影看待為何墮胎必須合法化

--

「如果連控制自己身體權利都沒有,不知道我們還能擁有什麼權利?」-來自美國1970年代第二波女權運動訪問影像裡,一位無名抗爭者的控訴。

簡單的一句話已經說明了為什麼墮胎權是一種女權,而且是最基本的權益。美國在1973年墮胎合法化的最高法院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之後,近年推翻墮胎權的勢力不斷,在擁護生命價值的宗教團體、歷任共和黨總統及保守派大法官推波助瀾下,墮胎權的判例在2021年的此時被逼退至即將墜落的懸崖邊,岌岌可危,然而全世界又以美國法治為標竿,令人擔憂世界各國將會隨著美國,在女權上大幅倒退,一步一步走向加拿大作家Margaret Atwood在《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中所描繪的基列國…。

《4月3週又2天》劇中在簡陋飯店偷偷進行的墮胎場景

2007年出品的《4月3週又2天》(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以1987年的羅馬尼亞為背景,片名之所以會用時間取名,是因為超過上開時限,墮胎會變得相當危險且昂貴。而全片劇情大略是大學生女主角Otilia的室友Gabita不小心懷孕,但當時羅馬尼亞的墮胎尚未合法化,Otilia基於好心幫她室友"喬"各種墮胎的程序,並陪同室友到隱密的飯店房間見男性密醫進行最關鍵的步驟,然而兩名窮學生付不起違法墮胎高額的費用,此時密醫竟提出若Otilia用「身體」來償還這筆錢便幫其室友Gabita進行墮胎,此後發生一連串心理風暴。

女主角Otilia所面臨的是無論如何都不利的兩難

違法墮胎的困境

這部電影足以讓觀眾看見當墮胎全面非法化的時期,女人到底會面臨到什麼困境:欠缺合法透明的醫療管道之下,女人被迫要尋找密醫,從事不安全的墮胎,若發生什麼狀況,由於墮胎不合法將會面臨牢獄之災,而不得尋求醫院治療,死亡風險極高。這在之間還有階級問題,較有錢的女性自然得以用金錢換得較安全的墮胎,貧困的女人卻只有不安全墮胎的選項。此劇中的女孩Gabita墮胎全在簡陋的旅館內實施,陰部底下僅僅鋪了一張塑膠袋防止血流至床墊,密醫只帶了一個皮箱的工具,難謂有健全的醫療設備,消毒過程不完整可能引發感染,更甚者,付不出墮胎費用便要受到男人的性剝削。

反之,墮胎合法化等於受國家保障,有合法的機構提供墮胎的醫療行為,不但是安全許多,在醫療院所進行也較為公開透明,受到性侵的機率不能說沒有,但應是大幅降低,而醫療費用循著一定的體制,無論階級、貧富都能享有相同水準的醫療,弭平女性結構的不對等。

無所不在的父權陰影

電影裡可以看到很多層次的父權宰制,男人射後不理徒留女性受罪,在整個故事中我們從不知道造成室友Gabita懷孕的人是誰,但從Otilia男友對於懷孕的態度可知男人的漫不在乎;密醫的權勢性交,利用窘困的女性逞獸慾;男友的情緒勒索、控制慾與其資產階級家庭無意間展露出的歧視,指責女主角不該在眾人面前抽菸,一種對女性「應當、不應當」的施加…每個層面堆疊下來,完全看不到女人能夠做自己的空間。

左為Otilia的男友,是富二代也正就讀醫學院

電影純熟獨特的調度

導演Cristian Mungiu的執導技巧相當純熟獨特,全片幾乎沒有配樂,連人物間對白、情緒都十分冷靜,許多時刻是空白的,聽到的是環境背景音(狗吠、燈泡閃爍聲、水流…)以及角色的呼吸聲,以窒息式的寂靜更能表達出女人受到的壓迫,女人像極一塊吸水海綿,必須無聲地吸收男人所導致的一切傷害,她們能把怨懟指向之處卻也只有女人彼此,最後一幕兩個女孩隔著餐桌的無言以對,是父權宰制之下最悲哀的結果,無聲映襯著宴會廳的熱鬧宴會,又是格外諷刺。

在鏡頭拍攝方面,導演有意地不將空間中所有角色納入,只能看到聆聽者或說話者其中一方,再度放大壓迫帶來的焦慮感,且利用手持鏡頭的晃動,表現女主角心中的惶恐不安。

事情結束後留下的創傷對比窗外群眾的熱鬧格外諷刺

附論:墮胎權作為女性身體自主權

上開論述其實尚未根本地指出為何墮胎應該開放一定程度的合法性,這是源自於女性有「身體自主權」,墮胎與否不是簡單的”生與不生”的問題,它牽涉到一連串的犧牲取捨。女人們負擔著父權社會施加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母職,懷孕與育兒之承重並不是置身事外的男人所能體會,母愛也非女人天生擁有的東西,往往是需要以犧牲自己換得,所以女人更應有權考量自己的生涯規劃或各種因素,或許是為了學業、職業,或許是經濟因素、家庭狀況、精神狀態無法育兒,又或生育將造成生命危險…去選擇是否留住胎兒。

因為選擇生育後,在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中她將可能會失去一切,無法完成學業,而除非有堅實的靠山,工作會被育兒拖累,業主通常不會給需要帶小孩的女人有升遷發展的機會,寧願雇用提拔不會因育嬰假打斷工作的男性員工;她可能是被男人拋棄的單親媽媽或者作為一個低層階級的妻子,貧窮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 孩子未能受到良好照顧而走偏或餓死;她可能長期受丈夫家暴卻被迫生小孩,破爛的婚姻惡夢不得不持續持續下去…也或者她沒有什麼特殊的考量,就是純粹不愛小孩、不想當媽媽罷了,而為什麼社會經常要指責不想當母親的女人自私,但對於轉身離去不願承擔父職的男人寬容?懷孕的身體是屬於女人的,自然沒有人可以替其決定如何處置自己的身體。

《性愛自修室》Maeve意外懷孕去墮胎,與診間的女人相互扶持

反對墮胎權的勢力多半是來自於宗教人士(信徒不分男女),還記得在Netflix影集《性愛自修室》(Sex Education)第一季裡Maeve去墮胎的診所外面,就有這麼一群拿著牌子抗議墮胎「殺害生命」的宗教人士嗎?他們的論點是胎兒已經是生命(pro-life),不容殺害,可是”法律上”在胎兒出生前並不算是「人」,而正在懷孕的女人才是活生生的「人」,為了一個尚未出生還稱不上「人」的無意識生命,又他們甚至還不是生命,犧牲活著的女「人」,是邏輯上的本末倒置,這些擁護生命權的人高聲呼喊保護胎兒的生命、譴責墮胎女人為兇手時,同時吃著動物生命被殺害的豬腳、雞腿、牛排,何嘗不是雙重標準假學道。

當法律全面禁止女性墮胎,每次一懷孕就得把孩子生下來的話,是將女人當作畜生般的生育機器,否認人類的自主意識,不容許女人追求育兒以外其他目標,將她們綑綁在母親的角色上。國家或宗教為女性做決定,隱含著認為女人不足夠成熟無法做出正確決定的價值觀,帶有女人為次等人類的父權優越,也是傳統家父長制從決定女人婚嫁延伸到女性的身體,而宗教凌駕於一切的態度,變相剝奪每個人的信仰自由。

筆者支持女性的身體選擇權(pro-choice),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所以不要隨意評價,更不能為別人做決定。

佩服羅馬尼亞導演在《4月3週又2天》利用調度將各方面都顧得俱到,將一天內發生的事件放至最飽滿的境界,觀者輕易地就能體會女性墮胎權被閹割的痛苦,回到開頭引言那句話,沒有身體自主權,女人究竟還剩下什麼?

觀看管道:DVD
評分:5/5

【推薦延伸電影】關於女性與母職的思考你還可以看…

《82年生的金智英》(Kim Ji-young: Born 1982,2019)

《失去的女兒》(The Lost Daughter,2021)

--

--

M小姐的電影客廳

台灣|普通影迷|女性主義者。 聯絡/邀約:edslivingroom2021@gmail.com。非經授權不得做行銷/商業用途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