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介紹|2021年兩部紐約夢音樂劇《紐約高地》&《倒數時刻》

--

綜觀整個音樂劇史,似乎都脫離不了「追夢」這個主題,《妙女郎》與《芝加哥》有登台表演的夢,《樂來樂愛你》有著明星夢,法國經典《柳媚花嬌》的女孩們有巴黎夢,《吉屋出租》年輕人的波西米亞夢…而今年2021年的年初與年末則分別推出了《紐約高地》(In the Heights)與《倒數時刻》(Tick, Tick… Boom!),兩部的角色皆在紐約追夢尋求一席之地,《紐約高地》本來是一部會上院線的大作,但由於疫情的關係,台灣直接撤掉檔期上串流平台(Friday影音、myVideo等平台可以觀看),《倒數時刻》則在Netflix上架,喜歡音樂劇的朋友可不要錯過!

  1. 紐約高地(In the Heights)

本片導演朱浩偉Jon M. Chu正是2018年電影《瘋狂亞洲富豪》的導演,其以華麗豐富的場景見長,因此在《紐約高地》裡亦能見到群眾歡唱舞動的大場面。電影的故事聚焦在一群在紐約奮鬥打拼的拉丁美裔移民,開場即破題這是關於“小夢”(西班牙文:sueñito)的故事,此作為筆者首見拉丁裔音樂劇,難能可貴,可見好萊塢越來越著重多元性,雖然追夢是陳腔濫調的題材,但中南美洲國家的政治動盪且普遍貧窮,拉丁裔移民無不是為了最基本生存,飄洋過海來到象徵金錢夢的美國,然而他們在美往往被白人當作廉價勞工、低等族群,生活之艱辛,卡在美國無法落地生根,卻也回不去祖國,移民第二代對祖國相對無歸屬感,故由這群人訴說著夢想再適合不過了。

《紐約高地》基本上是群戲,每個角色象徵著移民困境的一個切面,結合起來如萬花筒變幻繽紛多姿,容觀眾進入情境,認識拉丁裔的文化與在美的辛苦,不過這種拍法同時也會有劇情推進不多、不夠聚焦的遺憾,幾乎每條故事發展未臻成熟,筆者看到後來不免覺得全片過於冗長(片長共143mins),且稍有不慎可能會被別人當作MV串燒,或淪為一個歡騰熱鬧無實質的電影。

史丹佛大學生妮娜(圖中央)休學回家,在眾親歡迎之下承擔不為人知的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紐約高地》給了女性很多篇幅,導演有意推崇女力卻不會做作,其中高材生角色妮娜在拉丁裔的小區裡一路順遂以好成績長大,考上史丹佛大學被整個鄉親父老寄予厚望,但她離開舒適圈去就學後,便切實面臨到因種族歧視或種族間有意無意中造成的格格不入,導致她的逃學返鄉,與鄰居們的寄望相衝突,那種掙扎十分寫實有共鳴,她的故事是整部電影裡角色發展最完整的,並以找到志向為結,已是良好的收尾。其他角色的故事線倒是沒有打中我,雖然另一位女角凡妮莎塑造得自信、主動,儼然是新時代女性,有著當時尚設計師夢想,原本期待這個角色發光發熱,不過最後凡妮莎還是決定成家當媽,前功盡棄。

電影裡男性角色分別經營著車行與雜貨店

由於筆者對於中南美洲文化不敢說是多了解,不知道朱浩偉在處理本作時有沒有像《瘋狂亞洲富豪》一樣是文化的錯誤解讀,但至少在音樂上,除了一、兩首歌很有拉丁嘉年華氣息,這部電影大部分歌曲還是很「美式」,太多嘻哈樂,或是一些既普通又不抓耳的抒情歌,與真正西語國家的音樂曲風大相逕庭,不算是成功還原中南美洲多元的音樂文化,彷彿拼圖漏了一大塊區域,筆者倒是在看法國新浪潮祖母安妮華達(Agnès Varda)拍攝的紀錄片《向古巴人致意》(Salut les Cubains,1963)時聽到許多有趣的音樂,例如中南美洲也有許多非洲移民,故有以鼓聲為基底的非洲傳統音樂,而早年爵士樂自北美傳入拉丁美洲,使中南美洲亦有獨特的爵士曲風。

整體而言,電影的結局依舊是理想化的,充滿商業電影會有的譁眾取寵,畢竟是音樂劇不太可能有什麼很深層的挖掘,未能確實反映現實,看完也不會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

《紐約高地》評分:3/5

2.倒數時刻(Tick, Tick… Boom!)

由前蜘蛛人Andrew Garfield加菲貓飾演劇作家Jonathan Larson

電影《倒數時刻》是百老匯知名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劇作家Jonathan Larson( 1960 — 1996,因動脈瘤逝世)成名前的人生故事,時間聚焦在1990年即將邁入30歲的他,尚未創造出聲名大噪的音樂劇所面臨的焦慮與掙扎,他不但是每個在紐約埋頭打拼追夢的年輕人們的縮影,也是全世界懷著夢想卻看不見未來道路的迷茫人們的寫照。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諺語雖然被講到爛,但畢竟俗話說得好,未身在其中的觀眾總是只看到耀眼的光芒,不能體會,或者忽略了巨星們背後的辛勞,尤其在資訊流通如此便利的年代,容易看見那麼一位在某個領域成功的人,而輕易對自己感到不足不滿,卻不曉得那不過是萬分一、億分之一,不曉得還有無數跟自己一樣正在努力奮鬥的人,年歲漸增的同時,其實時間從來並沒有侷限自己,侷限自己的是個人的心態。

藝術家們—無論是作家、編劇、作曲家、畫家、演員、舞者等等,經常是用十年磨一劍,在電影裡Jonathan Larson住在紐約市區簡陋的分租公寓,花八年的時間作曲寫一部反烏托邦科幻音樂劇,同時一邊在速食餐廳打工以應付如雪花紛紛飄來的水電瓦斯帳單與房租壓力。對創作者困難的便是為了創作必須全神貫注、全心全意,不讓凡俗事務(包含現實取向的工作)侵擾,然而好不容易創作完畢進行發表後卻可能換得一場空,不受世人欣賞就一無所有,披荊斬棘之下主角Jonathan也來到抉擇的十字路口,一頭是迷霧繚繞的創作路,另一邊是能見度高且未來一望即知但不太美好的主流現實道路。

Jonathan的好友Micheal原是劇場二線演員,後屈就現實成了廣告公司白領階級

片名取作Tick, Tick… Boom!精準攫住創作者的煎熬,滴答後的爆炸聲原是計時炸彈的聲音,對追夢者而言,創作所耗的時間滴答、滴答、滴答輕巧地流逝,隨著發表日子的到來,心頭愈趨緊張,而成果發表會的當下劇烈爆炸!!! 爆裂後的塵煙散去後,看到的是天堂還是絕望無盡的深淵?而Jonathan Larson是否藉由反烏托邦劇本成功闖進百老匯?就有待觀眾自行發掘。

Jonathan的創作之所以動人在於他的非主流理念與對於性少數的關懷,他的成名作《吉屋出租》與這部電影裡皆可見反戰、同性戀、跨性別、愛滋病等元素,戳破百老匯多數鉅作會有的夢幻泡泡,直視現代人內心恐慌,引起共鳴與溫暖。在電影《倒數時刻》中製造許多對立衝突,有自我堅持與現實的衝突,有理念與主流價值觀的衝突,例如當Jonathan正為幾名得愛滋病的年輕好友痛哭時,電視台播的卻是對於同性戀散播AIDS的責難;Jonathan因經濟困窘接受了好友Michael為他在廣告公司安排的廣告曲創作案,沒想到準備販售的商品會帶來人體有害性副作用,等同是以廣告欺瞞消費者,使Jonathan憤而離席,放棄賺錢的機會,他還不想成為那個為金錢而去推磨的鬼。

靠著《歌舞青春》走紅的Vanessa Hudgens在裡頭只是演負責唱歌的小配角,但她清朗的好歌喉是全片最令人驚喜的亮點

有趣的是,《倒數時刻》是由前述介紹的電影《紐約高地》的作曲家Lin-Manuel Miranda所執導,但裡頭的曲子其實全是Jonathan Larson本人在生前所創作,整張原聲帶真的好很聽!!!(我甚至覺得比Jonathan為《吉屋出租》創作的歌還好聽100倍XD),個人在看完電影後一口氣在Spotify存了其中6首歌,而且看完隔天起床一張開眼睛醒來腦中便響起了電影主題曲
30/90,我最喜歡的一首則是加菲貓&凡妮莎表演相當生動可愛的Therapy。作為一個熱愛音樂劇的粉絲,所見音樂劇很少是幾乎每首歌/從頭到尾都好聽,一部戲頂多就紅那麼一兩首,像百老匯音樂劇《貓》(Cats),大家恐怕也只記得Memory吧?

《倒數時刻》除純劇情與唱跳外,另結合單口相聲,特別符合美國年輕人文化

Jonathan Larson的曲子發想自實際生活經驗,也取材自身邊容易為人忽略的小事物,因此詞曲扣人心弦,貼近你我,其成名作《吉屋出租》更是從他生命經驗汲取而成,所以觀眾可能會發現《倒數時刻》與《吉屋出租》的情節與課題有99%的相似度,但筆者認為2005年《吉屋出租》的翻拍電影有劇情大量被稀釋、變成歌曲一首接一首的music videos感,連飾演lesbian的Idina Menzel在劇裡露臀也挽回不了電影未成功轉換百老匯劇本的遺憾,不過這樣的缺點在《倒數時刻》倒是彌補了回來,此作在劇情與歌唱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因此如果要二選一挑一部電影看,我依然是首推《倒數時刻》的,至於《吉屋出租》,你只要聽過家喻戶曉的Seasons of Love即可,逕附連結如下(貼心):

Jonathan Larson遺作《吉屋出租》電影版開場的知名主題曲Seasons of Love

《倒數時刻》評分:3.5/5

--

--

M小姐的電影客廳

台灣|普通影迷|女性主義者。 聯絡/邀約:edslivingroom2021@gmail.com。非經授權不得做行銷/商業用途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