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美國舞孃》Showgirls:色情產業是物化女性或女性性自主權的展現?

M小姐的電影客廳
19 min readJun 29, 2022

--

《美國舞孃》裡飾演女主角Nomi的Elizabeth Berkley

在去年最後一天,也就是12/31獨自在家看了《美國舞孃》(Showgirls, 1995)跨年,本來以為這部「聲敗名裂」橫掃當年金酸莓獎並且使飾演女主角的Elizabeth Berkley從此消失匿跡的電影,只是一部異男導演拍來自爽的色情片,畢竟這部電影依筆者目測有90%的鏡頭皆是裸露,僅僅10%的鏡頭有穿衣服,不用說有大量刺激官能的性愛動作,會被世人誤解也不是沒有原因。

當時我看完後實在是太震撼了,導演Paul Verhoeven如同他在電影《聖慾》(Benedetta, 2021)的操作手法,總是把他的電影拍的情慾縱橫,看似充滿男性凝視、剝削女性身體,看到最後才令人恍然大悟原來是一部「女權片」,電影想傳達的女性自覺只有明眼人看得出來,遺憾的是大多數觀眾流於表面僅僅看到《美國舞孃》情色的部分而給予差評,導致這部電影被誤會數十年後始重見天日獲得平反,終於也是成為Cult片的經典了。

話說看了《美國舞孃》那天後猶如受了一記當頭棒喝,頓時有種「好久沒看到好電影」的爽快感,榮登我的人生愛片之一。自從那時一直想寫這部電影的影評,不過本人拖延症發作,加上我有越是覺得好看的電影越是寫不出影評的毛病,語言的拙劣無法表達出這些電影的美好,於是一拖就拖了半年,直到看到台灣準備在7/1重映《美國舞孃》,給了我一個契機重新提筆,不得不說這部戲非常值得在電影院觀看,賭城Las Vegas上空秀動感的舞蹈、炫目的攝影及舞台設計、撼動的音效及音樂...唯有在戲院裡會使人如臨其境。

(我自己真的也很想在電影院重看一次,希望片商看到這篇能請我看電影XD)

Showgirls與《彗星美人》—父權社會製造的女性互鬥

Nomi(左)勤奮練舞亟欲取代Cristal(右)成為賭場第一的紅牌女星

《美國舞孃》的劇情其實很單純,開場就是神秘的女孩Nomi Malone搭便車前往拉斯維加斯尋覓工作,最初她是在一家脫衣舞孃酒吧工作,可是她心繫的是其實是賭城裡光鮮亮麗的上空秀,而彼時在賭場演出的第一紅牌是Cristal Connors(Gina Gershon飾演),享受一切金錢名譽,Nomi不僅是想要成為上空秀的一員,更要當number one,於是衍生出Nomi努力在由男性操控的賭場裡躋升上流、兩名女子間相互較勁的一連串故事。

Bette Davis主演的《彗星美人》反映女明星的年齡焦慮

經典電影《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1950)則是講述故事中當代最知名的女演員Margo Channing步入中年而面臨可能不再受觀眾歡迎的現實問題,這時一名自稱粉絲看似無害的Eve Harrington突然出現,Eve各種追星舉動漸漸滲透Margo的生活,然而Margo沒料到的是Eve暗地裡耍小心機竊取她的資源,Eve就在無形之中取代Margo成為新一代女演員。相對於《美國舞孃》的火熱激進,Nomi最終以極端的手段取代Cristal,《彗星美人》是以溫和、讓人不察的方式完成汰換,但兩者述說的是無不是同一個故事、一樣的女性命運。

兩部電影裡被取代的女星複製著相同的動作

年齡歧視造成女人的危機感

演藝圈中裡不斷上演女人間的「長江後浪推前浪」,應該可以歸責於社會對於女性的「年齡歧視」。請各位想想男明星是否有面臨類似的命運,例如現在已是大叔的布萊德彼特、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強尼戴普、湯姆克魯斯等人,他們之間各有特色地在領域中活躍著,不生互相取代的問題,影迷們對他們的評價也不因男性年齡增長而降低,反而會稱他們「越老越帥」、「彷彿好酒越陳越香」...

反觀女性面對的卻是父權社會裡人們對於她們外貌及年齡違背自然的苛求,我們常見女星在年輕時因美貌大紅大紫,卻在特定年齡後沉寂引退,被更年輕貌美的女演員取代,中年後再出現於鎂光燈下,卻會被網友酸「老了」、「滿臉皺紋」、「是不是整形」等語,說得好像人不會老、中老年女性就不配演戲。

女性之間為演藝事業裡勾心鬥角爭取地位時,男人看起來置身事外,但事實上女性競爭卻是父權價值觀一手造成,年齡歧視讓女性以為資源有限而必須互鬥,讓明明不該存在也不存在的演員替代性產生,如果世人對於女性沒有此種年齡的惡意,女性何須為此奮鬥?拔除了年齡歧視,女性應能自由自在的在各個年齡階段收放自如地展現自己,產生新舊女演員共榮共生的圖像。《美國舞孃》與《彗星美人》都道出演藝圈女星保值期的殘酷,兩者相隔40年以不同的形式遙相呼應,雖然兩者的故事大家司空見慣,其背後想傳達的意義卻是受盡忽略。

性產業究竟是使女性被物化還是讓她們自由地運用身體?

Nomi為達到目的用性作為手段跟賭場經理Zack睡覺

藉由《美國舞孃》Nomi毅然決然投入情色產業,也激發我長久以來的思考,《馬男波傑克》中的安娜於第1季第3集發表對於清純的女童星長大後經常以「性」來表達"登大人"的行為發表看法(ex: Miley Cyrus, Britney Spears),精準道出我的心聲:

身為新生代女權主義者,我滿納悶在父權體制社會中,女性是否有權追求性自主, 亦或是性自主本身就是謊言,只是女性們的自我欺騙,為求大方地迎合男性的需求,但另一方面,我擔心這樣的探討僅是將女性看作產業操作下的魁儡,只因為女人無力為自己發聲。

向來女性主義者大致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是以哈佛法學院教授凱瑟琳·麥金儂(Catharine MacKinnon)為首的見解,認為色情使女性地位被降格、使男人以「客體」、「物化」的態度去對待女性,應予廢除;另一種見解則是認為女性從事性產業是一種身體自主權的運用、性解放的象徵,應予開放。

我雖然對於這個議題還未有定見,但偏向贊成前者的說法,因為後者過於理想化,忽略許多現實層面的問題,現實上色情產業充斥的剝削(來自女性老鴇、男性皮條客、男性經理以權勢或暴力逼迫女性從業),大部分性工作者仍然不是出於自願,即便女性一開始是出於自願投身進去,也難保該名女性後來完全不受任何人控制。而色情產業的存在,確實使多數異性戀男性以為女人真如A片演的,如同物品沒有任何思想,願意受男人擺布,被強暴時很享受...將違背現實的幻想投射在女性身上,純粹以性來看待女人,弱化整體女性的社會地位。

賭場經理人前人後與Nomi佯裝友好提攜她,當他在電話中顯露本性時舞台背景恰好火山爆發,巧妙的裡外呼應男性在性產業的主導地位始女性處境不利

在這個議題上Paul Verhoeven用《美國舞孃》整部戲給出他的答案,也就是女性的身體與性作為商品在父權社會裡永遠會是一個客體,容易被替換,年輕的女孩前仆後繼一個個步上前人的後塵,當妳以為嚐到甜頭時,終將發現自己是男人世界裡的一枚旗子罷了,用來生錢的工具,滿足性慾的工具。

Nomi最初來到Las Vegas的時候不斷強調自己不是妓女(whore)而是一個真正的舞者(real dancer),或許是因為Nomi長期以來很順遂的利用她的性取贏取她想要的東西,未感受到被男人利用,才讓她未看清自己在男人眼裡她真的就只是個妓女,後來讓她看清現實的事件很不幸地是發生在她的摯友Molly身上,也正是所愛之人遭遇悲劇才能使Nomi徹底脫胎換骨獲得真正的成長。

Nomi這個人

罕見的女性角色能動性

《美國舞孃》在我心中會是如此神作有一大原因是來自Elizabeth Berkley為Nomi注入的角色魅力,如果說我們大部分的人都被社會規約所約束,壓抑自己的行為,那麼Nomi就是我(身為女性)真正想成為的人。她不是在傳統好萊塢電影裡經常看到的傻妹,而是一個非常「敢」的女性,她的脾氣衝動,言行直來直往,敢愛敢恨,自由不受羈束,我不只是驚嘆於她為追求目標驚人的執行力,她面對父權社會的威脅也不像大多數女生選擇隱忍,而是披起戰袍直接和男人展開對決。

「敢碰老娘你就死定了。」(設計對白)

開場戲中Nomi搭上的便車司機意圖對她性騷擾,沒想到的是Nomi馬上亮出刀子把司機嚇得屁滾尿流;在閨蜜Molly受害後,Nomi直接闖入加害者的家將男子痛毆一頓,氣到對著賭場經理Zack的臉吐口沫,像是在表達對整個男權社會的不屑。Nomi種種「打擊犯罪(惡男)」的行為痛快人心,不禁令人直呼:這才是我想看的女性英雄電影!到最後她完全不留戀地捨棄她好不容易的地位名利,揚長而去,那種果斷需要多少勇氣?

所以我說《美國舞孃》無疑的是一部女性自覺電影,Nomi展現多數女性不曾有的能動性,風風火火,彷彿烈焰般灼燒她走過的道路,整部電影她都是主動的,包含她把自己的性作為手段,結局的離去更是畫龍點睛,說明了她可以不要男人給她的虛假名利

《美國舞孃》戳破了「女神文化」的夢幻泡泡

她的名字

Nomi的名字很有趣唸起來是know me,但還有不同的解讀適切地說明了這名角色:
(1)No…me!:Wants to be first.表現出Nomi想成為第一的決心與衝勁
(2)No me:這邊的me指的是self,沒有自我。Nomi覺醒前燈紅酒綠的世界裡一切都是虛假不實的,女人被當作一個展演、偶像,不可能會有真正的自我,因此當故事轉折她選擇再度搭便車離開時,便車男問她在拉斯維加斯找到了什麼,她回答:"Me",她才終於成為自己。

You Are What You Eat

電影從各方面展現Nomi大膽無畏的作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她吃的食物也顯示出她的性格。在娛樂產業裡飲食控制特別嚴格,進入賭場工作後每個人都只能吃糙米蔬菜之類的難吃低熱量食物,在整個電影過程我們看到她卻依舊自我的大啖可樂、漢堡、披薩、洋芋片等等禁忌食物,凸顯出Nomi無視他人眼光與規定的行事風格,如一匹不羈的野馬。

鏡子的寓意

《美國舞孃》頻繁出現鏡子這個物件,當一個物品頻繁出現在電影畫面中,它就不會是單純的擺設,必有其意義存在。Paul Verhoeven不僅利用鏡子變幻出具體及抽象的意義,更是把整部電影化作一面鏡子照射觀眾,在在顯示出名導演高人一等的功力:

1.自戀的水仙

Nomi經常照鏡子確認自己的容貌

照鏡子的行為最直觀的意義來自於希臘神話納西瑟斯(Narcissus)因愛上湖面倒影的自己而死的故事,Nomi喜歡出鋒頭、渴望登上舞台的中央受人注目,都是自戀的表現,即便舞台監督認為Nomi不是他們想要的花蝴蝶,她仍對自己的表現相當自信,若不是抱持這種認定自己與眾不同的自戀成分,她也不會登上顛峰。

2.如同照鏡子的存在—Nomi與Cristal

Cristal的站位使她的鏡像恰巧在落在Nomi的正前方,暗指兩人鏡裡鏡外即為同一人

Cristal的存在象徵著Nomi的未來,而Nomi的存在象徵著Cristal的過去。《美國舞孃》運用鏡子的意象暗喻兩人的同質性,她們命運的軌跡巧妙重疊,因為過於相似才會出現相互取代的問題(各位也可以注意到電影前後段兩人舞台妝髮的相似性)。《彗星美人》早在數十年前就用了一樣的手法,年輕新秀Eve僭越老牌演員Margo的最後一幕,她心滿意足的站在鏡前,卻驚悚地映出無限的她,說明了她的成功是一時,往後永遠會出現和她一樣的人來取代她,簡潔用力的結局畫面便道盡女性的悲涼命運。

《彗星美人》最後一幕使電影的故事永遠不會畫下句點

模仿(Mimic):鏡子的意義也呈現在動作的複製。Nomi在舞台下偷偷模仿表演中Cristal的動作,使兩人愈趨相近,宛若鏡子的正反面。

3.場景的重現

不只有Nomi和Cristal是彼此的重現,《美國舞孃》也像是被架設了一面鏡子在中央,電影前、後半段時常出現同樣的場景,塑造一種Déjà vu即識感,用這樣相同畫面的相互對照來提醒觀眾「今非昔比」與「變化的產生」,或者「命運的重疊」。最顯著者就是Nomi開場搭便車前往賭城,結局搭便車離開,地點一樣在公路上,攝影師刻意從不同方向拍攝,雖是相似的場景,但Nomi的心境不再相同,以前她追求的是一場幻夢,最終卻是夢醒找到自我,準備展翅飛翔。

左圖是電影一開始Nomi前往賭城,右圖準備離去,同樣的場景中她已成不同的人

當然《美國舞孃》裡許多場景的重現主要還是在Nomi和Cristal的對照,例如Cristal曾在記者會上風風光光的接受採訪,但一夕之間記者會上的這個人變成了Nomi,電影用相同的場景諷刺娛樂圈追求新鮮度、不在意個人獨特性,偶像汰換快速的無情生態。

Cristal盛大演出後受訪,呈現的卻是Nomi在身後猶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後電影走向如這場戲所暗示,出現同樣的場景,女星卻變成Nomi

4.男人支配的世界是虛幻

回到鏡像最原始的意義便是意指著虛實難辨的世界,女性處在一個由男性掌控的社會,就像照鏡子,妳以為看見的影像是真實而加以追求,裡頭的影像竟是虛假;妳以為自己主導一切,憑自己獲取所求,但妳所得到的是其實是男人的施捨,可怕是在父權社會洗腦下恐怕難以察覺虛假。無論是往日的Cristal或是今日的Nomi,她們所站立的高處是由男性掌權者打造,她們的名利地位隨時都會化成泡影,而整個拉斯維加斯就是海市蜃樓。

5.電影本身就是一面鏡子

若細想,《美國舞孃》何嘗不是一面鏡子立在觀眾生活的現實之間?不否認這部電影的確過於裸露、剝削女體,充斥著男性凝視,但這難道不是現實?電影沒有任何矯飾美化,赤裸裸揭露男性掌控性產業的實況與性暴力的氾濫,直接映照著現實世界。當年不少觀眾因為認為電影「太真實了」而批評《美國舞孃》為大爛片,可見觀眾進電影院期望的是逃離現實,見到理想化、夢想的世界,從而當《美國舞孃》違背觀眾的期待,引來的便是一陣撻伐。

由這個角度觀之,電影亦是一面照射觀眾內心的鏡子,越是真實越是啟動觀眾的防衛機制,使觀眾只想藉否定電影來否認現實,尤其看到父權社會的黑暗面,與女性顛覆傳統印象威脅到男人時,保守人士更是抗拒

觀者對於本片有什麼樣的反應,就代表他是什麼樣的人。觀眾私底下喜歡看A片,卻討厭性張力爆棚的《美國舞孃》,彰顯多數人的假道學,不敢承認自己的內心的慾望,也無意中透露出對性工作者的歧視。

父權狹縫中的女性情誼

有Molly(左)在的地方就是Nomi的家

其實筆者時常在想Paul Verhoeven要不是腦中充滿女女性幻想的直男,不然就是他內心根本住著一個gay,因為他的電影總是將女人的同性曖昧拍得比異性戀情慾好看很多,除了他作品裡一向帶有反抗父權的意味,又進一步肯認女性之間的情感能有多種樣貌,以及性傾向流動的可能。

Nomi最初來到拉斯維加斯遭到便車男洗劫一空,善良的路人Molly收留了她,從此她們是室友,是家人(不少人解讀為酷兒的chosen family)。Nomi與Molly之間的情感在Nomi在男人們的虛情假意裡是唯一真實的情感,不存在利用,只有愛,最後Nomi的完全蛻變更是由Molly促成。觀察她們的互動會讓觀眾經常有她們已經超過純友誼的錯覺,她們之間有種近似愛情的某種東西,而且這或許不是錯覺,後來Nomi和Molly這條線也被證實有「酷兒歪讀」(Queer Reading)空間。

Nomi&Cristal好幾場戲的曖昧情愫差點衝破螢幕

整個《美國舞孃》看下來最明顯的莫過於Nomi和Cristal之間的情慾交流,電影描繪兩人的關係絕非單純的競爭,而是參雜著令人看不透的愛慕,相殺相愛,兩人都從被虐得到歡愉。只要兩人同框的任何場景,彼此的性張力馬上纏綿交織並震盪開來,兩人只是眼神的互換、手指的交纏、貼膚的熱舞都比真正做愛還要勾人慾望,比電影裡其他異性戀床戲還要來得火辣。

不難理解兩人為何彼此吸引,如前文所述,都有點自戀的Nomi和Cristal看待彼此就像照鏡子,她們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戀上自己等同於愛上對方。例如Nomi明明將Cristal看作想要打倒的目標,卻無可自拔的表現出崇拜偶像的迷妹姿態,受到Cristal一點關注就無防備地露出天真的笑容。

相對的,Cristal明明知道Nomi將會取代她,卻幫Nomi製造各種成功的機會,色誘Nomi來到她身邊,看起來非常矛盾,但以結果論來說,Cristal也許早已看透男人的遊戲,本來就對她的江山失去興致,此時剛好出現一個野心勃勃的女生在她生命之中,就能藉他人之手從遊戲中登出,而Cristal為Nomi所做的種種,顯示出她真正的渴求在於得到女性之愛。

Paul Verhoeven是一個很反骨的導演,除了塑造出一個個積極主動的女性角色挑戰父系權威,還擊破女人跟女人相處只會耍心機的刻板印象,運用同性情慾去觸碰保守右派的敏感神經。我不認為應該用異性戀、雙性戀或同性戀這些詞彙去定義Nomi,正由於她的自由才讓一切情慾的流動成為可能。

結語:我想寫一篇為Showgirls平反的文章

《美國舞孃》這部電影也讓我想到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主演的電影《紳士愛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1953),夢露在此唱出"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這首經典名曲,電影說的無非是夢露勾搭有錢男的故事,因此招致「性別觀點太落後」、「把女人塑造成拜金形象很不妥」等批評,然而如同戲裡夢露被質疑嫁富公子是為了騙錢所反擊的:

"Don’t you know that a man being rich is like a girl being pretty? You wouldn’t marry a girl just because she’s pretty, but my goodness, doesn’t it help?"

男人可以愛女人的美色,為何女人就不能愛男人的錢?上開影評難道不是源自於父權價值觀裡的女人應該順從、沒有物慾,乖乖做一個勤儉持家的家庭主婦的觀念嗎?不管是夢露於《紳士愛美人》飾演的Lorelei Lee還是《美國舞孃》的Nomi Malone,她們都不再是純粹被動的客體,而是知道男人的喜好後,努力在資源分配不均的社會中利用自身優勢(美色)去奪取男性資源的縮影,不過有別於Lorelei選擇了金錢,Nomi最後選擇了「自尊」。

Nomi這個角色真有這麼糟嗎?當其他好萊塢女星都因為尺度拒絕《美國舞孃》,Elizabeth Berkley獨具慧眼看見Nomi這名角色獨特的女性能量,接下了這個劇本,她本人就像Nomi具備無人能擋的勇氣,我想她唯一犯的錯就是賭錯邊,誤以為觀眾有開放的胸襟去接納這部電影帶來的視覺及價值觀衝擊,悲慘地眼見演藝生涯被埋葬。她沒料到的是主流觀眾並不像她一樣看到Nomi的積極特質,也沒看出《美國舞孃》真正想傳達女性自覺的意義,觀眾的狹隘心胸如同電影本身所欲指責的世界,人們自己帶著有色的眼光及偏見,把Elizabeth Berkley/Nomi Malone看作「妓女」,不是一個作為主體的「人」。

謝謝Elizabeth Berkley帶來超過100分的演出

所以我想藉這篇影評為《美國舞孃》做點什麼,特別是為因此受害的Berkley辯護(至於Paul Verhoeven的人品我不敢斷言,他跟莎朗史東有過違背演員意願裸露下體的爭議,而且他導演因為男性優勢仍然發展得很好,也不需要人幫他說話),我知道這部電影劇情簡單又老套、台詞很瞎、演技浮誇、過度情色...但我也想講正是這些"爛元素"為電影帶來娛樂性,與此同時《美國舞孃》不僅僅滿足於表面的爽度,其實電影各處不著痕跡的填塞伏筆與細節,為電影增加層次豐富的深度,激發出人們對體制的思辨,鼓勵人勇於衝撞。

我很難想像沒有Elizabeth Berkley的Nomi,是她豐沛的生命力成就了Nomi這個角色,想像當初如果是由拒絕演出的莎莉賽隆(Charlize Theron)飾演,這一切就不會成立,莎莉賽隆固然是傑出的動作片演員,但她畢竟不是舞者,再怎麼後天勤於練舞也不可能跳出Elizabeth Berkley的境界,Berkley本身就是舞蹈出身,a real dancer,她在《美國舞孃》裡的舞是將身體運用到極限般,汗涔涔地用生命在跳,看她跳舞你會忘記她裸體的事實,忘記這部電影情色的部分,單純沉醉於人體結構的美和身體律動的能量,若不是有著對舞蹈的熱情及底蘊,是不會有Nomi的,最重要的是Berkley有接下這部電影的膽識,使她真正的與Nomi的生命交疊...。

觀看管道:MUBI
評分:4.5/5
參考資料:1.紀錄片「You Don't Nomi」(2019)
2.“Cost Analyzing Every Slot Machine” — An Appreciation of SHOWGIRLS by GRANT DOUGLAS BROMLEY

--

--

M小姐的電影客廳

台灣|普通影迷|女性主義者。 聯絡/邀約:edslivingroom2021@gmail.com。非經授權不得做行銷/商業用途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