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該不該加學生IG?

Emily Chung
Sep 20, 2021

--

憶起國中時期的老師們,著實模糊,只餘下些微片段。想是年代久遠,3C不盛行,也沒有寫日記的習慣,以至於無從憑藉、回想。一眨眼長大成人,角色互換,宛如空間錯置。

青少年時期經常誤解,所見即是全世界。我們深刻明白,教師呈現的世界觀,某種程度上影響學生,所以當我們顫巍巍地蛻變,型塑了「屬於自己」的樣子,同時並行的,還有已選擇的職業,而我們既要扮演自己,也得扮演老師,擁有了更多身份……。

大學教程對我最有啟發性的世雄教授說過,某一程度學生無法逃離課室,不應該用教師霸權凌駕於個人意志之上,就算堅稱「這是正確的」、「主流價值」,也可能在無意間刺傷學生。

教授舉了一個典型例子,關於同婚議題的探究。我們這一世代,大多深知同婚的意義與目的,同時,在求好心切的影響,期盼學生能吸收到「自己認為」的正確資訊與價值觀,而下意識於課室內灌輸、闡述個人想法。但是,一間擁有三十名學生的課室中,只要有一人是不支持這個想法的,那麼在你興致勃發地宣揚同婚價值的看似短暫的十五分鐘,便是那學生的地獄,他無法遮住耳朵、也不被允許起身離開。

以反面為例也許更容易理解,二十年前的課室裡,教師若鄙夷地攻擊同性戀族群,課室裡會有多少懵懂、脆弱的靈魂被壓抑跟傷害呢?

所以,世雄教授總結,身為教師,理當「提供」學生辯證思考的場域與時間,教師「中立」提出正反方資料,抑或者把學習權還給學生,分組指派學生收集正反方資料,再提供脈絡進行討論與分享,這才是教育的真義。畢竟,我們怎能確認自己所認知的價值是正確的?而怎樣高傲的心態才會如此自以為?如果我們深知知識無涯,個人視野始終狹隘,那麼便不能夠沾沾自喜地強塞給學生,聲稱「正確」的價值觀。

這樣的背景,引發我思考「加不加學生社群軟體」此議題。

於我而言,社群軟體與課室相比,相對是較開闊的空間,遇見不喜歡的想法或創見,輕點一鍵即可離開。

但回應前述所說,教師也有「成為自己」的需求與必要,這與「成為教師」是共生共存的瞬間,並無須為此犧牲。在個人創造的飄浮世界中,我們以「設為不公開帳號」阻絕外界的眼光,盡情分享對事物的判斷與感受。

對於心智年齡尚低的學生而言,模仿與學習他所認知的正向他人,是將自己維持於正途的有益行為之一,甚至是達成自我認同的某一塊拼圖,若學生加入了我私密的世界,我難以拒絕他複製、印刻我的思想與價值觀,但,沒有一個人的價值觀能被完整複製,套在不同人的身上也可能不合身,而且,我有可能是錯誤的。

我明明期望學生在學習階段,透過不斷地自我辯證、判斷理解,長成他自己,塑造成自己,卻無意間使得自己的價值觀灌輸於學生身上,這不是很矛盾嗎?

當然,也許某部分的學生,他已經成熟到,足以辨識假訊息,也能後設思考自我的思考脈絡,此時教師所呈現的世界觀,於他而言,並不成為一種強迫性的吸收,而是透過此一過程,更高一層地思辯、建構。

讀到此處,也許你說,學生還是會透過很多方式,吸收廣闊世界的奇形怪狀思想啊,他還是得受傷、得死過一次又一次,是啊,但吸收、挫敗、拒絕,不就是每個人成長的模樣嗎?這是那麼自然。

我們能做到的是,避免使雙重身份無意間影響學生,並負起責任,在那間屬於我們的課室,提供思辯材料,養成他思辯能力,有了能力,就不用怕世界的思想無狀態地滲透自己,理性且堅定地擇取,有自覺與能力選擇、抵抗、納入、建構。

翠綠的芽初發,我們是栽花種樹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