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換匯到底賺了多少錢?

Eric Chi
Banker Eric’s World
Oct 13, 2019

在瞭解外匯避險工具之前,我們都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匯率?

面對不熟悉的匯率報價,要思考的是哪一個是商品,哪一個是貨幣

匯率是一個比率,這個比率衡量了一個商品對於另外一個商品的相對價值。

在台灣,我們的生活中透過新台幣當作計算生活的基準。新台幣(TWD),這個貨幣構成了我們生活概念的核心。一個大麥克72元,一杯50嵐四季春35元,一碗騷豆花80元,生活中的第一桶金是一百萬台幣,在台灣退休比較保障的生活需要三千萬台幣。這些數字都能自然的被賦予可以理解的意義。

我們生活在台灣,收的薪水是新台幣,使用的貨幣也是新台幣,這樣的狀況就沒有任何匯率風險。但是如果一個香港朋友來到台灣旅行,必須要住台灣的旅館,吃台灣的明月湯包,喝Fika Fika的咖啡,去吃華西街的阿義滷肉飯,逛青田街的巷弄甜點,香港的朋友要使用台幣就會有一個換匯的需求。而貨幣的交換就讓銀行產生買賣價差收入,這也是國際旅人在不同城市生活的隱形成本。

台灣市場通常會參考台灣銀行的牌告匯率當作基準。因為台灣銀行大多服務台灣企業或個人,匯率報價連結的報價都直接是以台幣當作參考基準。

以下的匯率報價都是:外幣(商品)/TWD

例如:USD/TWD;HKD/TWD;JPY/TWD

從台灣人的角度當作出發點,台灣人需要知道購買或是銷售另外一個貨幣的價格是多少,匯率報價就是這樣產生而來。

這裡有一個思考誤區很容易限制我們學習及瞭解外匯。外匯重要的觀念是找到我們希望知道價格的商品以及找到報價的貨幣,我們生活在台灣已經透過生活習慣理解到每一個國家相對匯率的報價區間,但如果我們遇到不熟悉的貨幣報價,就很容易會搞錯報價方向。

這個想法就像是我們走進7–11,要知道一杯可樂多少錢,一杯中冰美多少錢一樣,我們想知道的是商品對應到的貨幣價格。

台灣銀行參考會匯率

在外匯買賣交易中,銀行的角色像是巷口的7–11,個人或企業到銀行分行或是透過網路銀行和銀行買或賣外幣,銀行的角色只是在做一個價差交易,扮演的角色和超商其實沒有多大的區別。

「本行賣出」代表了銀行賣出外幣的即期匯率價格

「本行買入」代表了銀行買進外幣的即期匯率價格

在金融市場之中,交易的商品都是兩天之後才會真正交割,因此即期匯率的價格其實代表著個人或是企業在買賣兩天後的外幣。

銀行在這一個換匯中,用低價買進一個貨幣,並用較高價錢賣出另一個貨幣給個人或是需要外幣的公司

分享一個業界大家都知道的秘密,銀行的外匯的成本價可以透過計算銀行買賣價格的平均來做計算,這樣企業或個人也可以透過計算銀行成本價得知銀行在這一個交易中收取了多少價差。

舉例來看,利用台灣銀行USD的匯率當作參考。

台灣銀行在2019/10/09下午四點的匯率中間價是

30.835=[(30.785+30.885)/2]

從這邊邏輯來看,台銀在賣1美金時的利潤是台幣0.050=(30.885–30.835)的價差。注意,這裡的0.05元是新台幣計價。因此可以說台銀每買或賣一元美金,台銀的獲利是台幣0.05元。[記得台幣是計價貨幣;美金是我們希望知道的商品]

在外匯市場報價,銀行會把小數位的最小數值稱呼為1點。上面這個交易台銀在買賣美金的獲利就是50點

來嘗試計算一下銀行究竟賺了多少錢吧:

若今天你要和台灣銀行買USD10,000元,則銀行會從這筆交易獲利10,000*0.050=TWD500元

小小的練習到這邊,企業在買賣外幣的時候如果是從台幣當作出發點,都是一個比較容易接受的概念,但隨著企業營運規模轉大,有可能會需要Sell USD Buy JPY。這時候的匯率報價就不是台灣人所熟悉的匯率。

但只要緊抓一個概念,想著當你走進超市,你想要購買的商品(或貨幣)是哪一個。企業或個人要清楚地知道哪一個是商品,哪一個是計價貨幣,這樣在操作外匯或是計算外匯就會更清楚了。

//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拍手、分享或追蹤//

我的庫存書可以在我的蝦皮商城買到了

徒步到拉薩

企業徵信的第一本書

--

--

Eric Chi
Banker Eric’s World

Banker, Relationship Manager, Writer and Traveler. His first book is about a traveling diary in Tibet and second book is a guidebook for credit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