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nest Ng
3 min readApr 15, 2020

--

華航「更名」爭議下的深層次考慮

自從武漢肺炎在世界各地蔓延,各國紛紛禁止來自中國的航班入境,但何謂中國?屬特別行政區的香港和澳門雖然有邊境區隔,但在疫情肆虐下,當然劃一被當成中國處理。但在對岸的台灣,儘管防疫工作備受肯定,但不少國家仍將台灣共同列入禁止入境的名單中。

而日前台灣利用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s)的飛機運送口罩前往歐美國家,亦有意見認為這會令人誤以為這些是來自中國的救援物資。

作為台灣的載旗(Flag-carrier)航空公司,華航的名稱一直存在爭議,主要是因為華航的中英文名稱,容易會被誤認為是另一間名稱相近,但來自中國的中國國際航空(Air China)。事實上,對不少離兩岸三地比較遠,對歷史和政治狀況不太了解的人,即使懂得辨認兩家公司,亦可能只會當成是如加拿大航空合併前同時出現Air Canada 和 Canadian Airlines的情況。

說實在,台灣並不一定是「撞名」的受害者,早在八九十年代華航接連出現空難時,或許對岸的航空公司亦很想向世界說明「China Airlines is not Air China」,「China Airlines is from Taiwan, not China」。由「中華」之名代表台灣,對台灣人而言,少不免有一種名不正言不順,又或是缺乏歸屬感的感覺。

多年來先後有人提出將華航更名成如台灣航空(Taiwan Airlines)或福爾摩沙航空 (Formosa Airlines)的建議,但最終都不了了之。改名與否的決定,簡單如更新品牌名稱和標誌所涉及的巨大成本,以至中國政府會否運用他們的影響力,以「一個中國」之名去打壓台灣航空公司的航權,都是需要深思的問題。

最近期的例子,莫過於2018年,中國民用航空局突然發函世界各航空公司,要求他們將台灣機場的所屬國家為中國,並在國家或國家地區類別中不得將「台灣」與「中國」並列,只能使用「中國台灣」或「中國台灣地區」等字眼,最終世界各地不少航空公司均在中國的壓力下更改。

自從台灣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在中國因素影響下,由政府持股的華航機身塗裝有國旗圖案,令航權談判和開拓新航線出現困難,華航曾經作出妥協,在1991年透過成立新的子公司華信航空去經營部分國際航線,以迴避國旗這個敏感議題。而隨著長榮航空的成立,以及華航更改成現時梅花標誌的塗裝後,經營國際航線的空間才較以前增加。

儘管如此,中國政府其實仍可透過限制領空飛越權、取消兩岸直航等方式去限制台灣航空公司的營運,而這些過去都早有先例,台灣當局當然會將這些因素加以考慮,華航更名與否,看來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