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方法學 workshopology

escher tsai
7 min readMay 20, 2018

--

前言

自2004年起投入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領域的基礎培育工作,累積了一些過去舉辦工作坊的經驗與心得,除了因為經常被重複諮詢類似的問題與工作,也希望透過知識與經驗的分享、交換與傳遞,能夠對工作坊有興趣的人們助益。

將如何舉辦工作坊的方法與常見問題,以及未來開展的可能性做資料整理,分享給有意願舉辦工作坊卻不知如何開始,或對舉辦進階工作坊朋友們,彼此有些交流,我的經驗也許只限於個人的專案與經歷,期待更多朋友的參與回饋與指教,讓這個工作坊的方法學說明更加完備有益。

  • 工作坊是什麼?
    工作坊(workshop/ワークショップ 体験型講座)的概念比較接近是一個非制式常態性的短期交流課程、知識傳遞、創意激盪、交流討論、共創過程、實驗製作甚至是藝術實踐等,具有各種簡單或複合無限的可能性。基本上工作坊至少會有兩人以上參與,甚至多到數百人,時間不限,從15分鐘到數個月都有可能。
  • 舉辦工作坊的方法可以構成方法學嗎?
    以方法學為前提,是因為工作坊的舉辦種類繁多,形式不拘,籌辦方式不同,沒有統一的做法或答案,希望有系統整理彙整出的經驗法則有助於大家籌辦工作坊,這些方法堆疊出基礎共同執行的雛形參考,所以稱之為「工作坊方法學workshopology」。
  • workshopologyㄧ詞源自於國際生化藝術組織_駭生物(Hackteria)與瑞士機電藝術協會(SGMK, Swiss Mechatroinc Art Society)創辦人馬可(Marc Dusseiller Dusjagr)博士,多年來他舉辦各種工作坊方法學的座談與討論。

工作坊的歷史整理

團體心理治療法(group therapy)開創者之一,集合結核病患們分享低落情緒。

George Pierce Baker(1866~1935)

體驗型工作坊的雛形源於20世紀初美國哈佛大學的Baker的戲曲創作課程的授課方式。

景觀建築師,引介社區參與式工作坊的先驅之ㄧ。
延伸參考 Anna Halprin

I.理念與目標

[理念]
1.為什麼需要舉辦工作坊?

*不斷詢問自己為什麼要舉辦工作坊?
可以幫助你釐清很多後面不必要的錯誤或是否能達成預定的目標。

2.什麼是好的工作坊? 好與壞!?
模控學/控制論(cybernetics)
混亂/偶然之力(serendipity)
3.誰要的工作坊? 主辦方角度的思維陷阱!

[目標]
希望舉辦工作坊的過程、目標或成果是什麼?

[簡易流程]
起心動念>企劃設計>邀約>課程規劃>籌備>宣傳招生>報名>報到>課程進行>紀錄>結束>檢討改進

[起手式]

遊戲
目的:認識彼此(講師與學員關係建構)的遊戲
1.魚的記憶(找回自己的名字)
遊戲方法:A與B彼此握手,名字互換,A變B,B變A,如此繼續與不同的人互換名字,找到自己名字的人即可蹲下,最後留下沒找到名字還站著的人。
可以操作多次,讓學員彼此認識熟悉。

聊天
未開始前的認識暖身。

貼紙
協助主辦方、講師與學員間容易記住彼此。

[工作坊形式參考]

工作坊的形式,百百種!

案例說明:

1.單一技(藝)術 觀念傳遞分享
ex.
DBN(Design By Numbers)workshop

Rhizomatks 真鍋大度 <Body Hack工作坊>

an INTERZONE party Dreamachine

2.動腦創意
ex.明和電機創意工作坊

3.跨域共創
ex.playaround workshop

4.無厘頭隨機玩耍
ex.焊海灘 Soldering beach workshop

5.商業營收
ex.Lamp001

ex.TURNTABLE workshop

6.公民參與/社會運動
ex.白傘計畫

ex.《死纏爛打民主機》

7.社區營造’’
ex.FOLDME折織計畫

8.藝術創造

ex.機器人小劇場創作工作坊 Overheadbots workshop/ 桃園科技藝術節

Christian Faubel

9.多種複合混搭
ex.playaround/pixelache

II.籌備與企劃

  • [文案與設計]
    1.文案 2.設計

[教務]

  • [主題]
    1.講師決定
    2.主辦方決定
    3.討論結果
  • [講師]
    國內外講師/講師費/食宿交通/講師需求/課程材料工具
  • [幫手]
    1.助教
    2.翻譯/口譯

[學務]

  • [學員]
    1.參與者的資訊與條件。
    2.篩選模式。
  • [宣傳與招生]
    1.口耳相傳
    2.社群媒體(fb/twitter/line)
    3.活動網站(活動通)
    4.傳統媒體(DM海報、報章、電台、電視)
  • [工具]
    1.一般工具
    2.大型/小型機具
    3.特殊工具
    4.護具(手套、護目鏡、工作鞋)
    5.課桌椅(尺寸與數量)
    6.投影機/麥克風/擴音系統
  • [法律與安全]
    1.用電
    2.高溫(明火/焊接)
    3.危險器具與護套
    4.區域法律(酒精/藥物/性/社會秩序)
    5.著作權
  • [空間與地點]
    1.空間大小
    2.交通條件
    3.環境條件(吃喝住)
    4.租金
    5.復原與清潔
  • [時間]
    完美的時段與時間規劃
    1.平日與假日
    2.長時間
    3.開始與結束
  • [收費]
    1.免費的議題(天下白吃的午餐)
    2.損益計算
  • [文件]
    1.課程文件(前置作業,分享準備/課程使用)
    2.工作手冊
    3.問券調查

III.執行過程

  • [紀錄]
    1.文字紀錄(課程紀錄/筆記/心得)
    2.圖像紀錄(
    3.影像紀錄(隨手拍攝/攝影團隊>前製溝通)
    4.聲音記錄
    5.直播

IV.成果檢討

  • [成果]
    1.學員的學習回饋
    2.整體成果
    3.核對原先的理念目標
  • [檢討]
    舉辦過後的檢討與紀錄,準備更好的下一次!
    1.整體參與的真實回饋。
    2.所有執行瑕疵統計。
    3.良好成果紀錄。
    4.預算盈虧。
    5.改進計畫。
    6.學員與社群的經營。
    7.延伸執行事項。

舉辦”工作坊方法學“工作坊

  • ”工作坊方法學“工作坊 I
  • 時間:2017
  • 地點:台北空總 科藝實驗製造所
  • 延伸內容:創造自己的工作坊
  • 影像紀錄
  • ”工作坊方法學“工作坊 II
  • 時間:2018
  • 地點:台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
  • 延伸內容:idea sketch, 無意義發想法/明和電機(Maywa Denki)
  • 影像紀錄
  • 相關書籍參考
  • 共筆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