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研究院 — 實習申請全攻略與心得分享(履歷分享不藏私)
哈囉大家好,我是2021年設研院的暑期實習生!
一年都過去了終於把這篇滿滿精華的心得文產出!也是因為深刻美好的實習回憶讓我一年後仍記憶猶新😌 無論你是還在猶豫要不要投下實習、還是正在苦惱如何準備履歷的,希望這篇都會有所幫助!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死線戰士,給死線戰士的使用說明書:可以先快速看過「關於設研院/設計研究是什麼」,再來直接跳到「申請攻略ㄧ:第一印象 — 104申請表」供大家最後檢視自己的104還能修些什麼,最後可以大概看過「申請攻略二:閃電面試定江山」、「錄取者分析1、2」。希望可以給大家一點點最後審視的想法><
關於設研院:之於國家的使命
「以國家設計政策引領產業創新,發展高價值設計知識與應用」設研院官網開宗明義地這樣寫道。
「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設研院、TDRI)由過去的「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轉型升級,為政府成立的非營利組織。上對政府,促使將設計思維導入公共政策,慢慢影響台灣以設計驅動國家方針。如編撰設計政策白皮書、衛生所再設計、美感校園改造等經典案例。下對產業,將設計思考、文化美學與永續發展等概念導入,輔佐產業的升級轉型。如每一年的台灣設計展都會針對該地特色產業做設計轉型示範案例。當然還有面對教育與設計服務業的推廣、提升與資源串連,如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的新一代設計展、金點設計獎、還有設計人才能量登入、人才培育計畫等等。
我始終相信設計無所不在的深入於人的常民生活中,絕非只有在圖像、造型美學方面,可惜的是台灣的大眾對設計的認知往往仍停留在這樣的單一面向。自台灣設計研究院轉型成立以來,持續在台灣實踐策略導向的設計,試圖將設計導入大型、通用性高的公共專案與議題,力求讓台灣人民感受到「設計」如何改善整體環境、乃至讓社會變得更好;不只美感經驗上的好,更要體驗的流暢、解決問題需求、甚至使用上的心安、減少環境負擔等。「用設計改變台灣」這樣遠大的目標,正在設研院的努力下,一步一步,在台灣逐漸遍地盛放。
設計研究是什麼?
因為我知道大家對設計的認識比較多偏向「實務設計」,這邊幫還不是很清楚「設計研究」定義的各位科普一下:
「設計研究是從研究到設計過程中的設計方法,最初是用來啟發與導入設計的開發工作。但現在已經擴大了涵義,設計研究不只可以發生在設計前,也可以發生在設計中或之後。……廣義來說,設計研究就是了解與改善設計流程和最終結果的作法。……可涵蓋任何範圍,如服務設計,介面設計,環境設計等等專業領域。」(不負責任的搬運維基解釋)
總而言之,設研院主要負責的就是設計案在執行之前所做的前期研究,包括釐清議題、需求訪談分析、策略擬定、執行規劃、還有中後期成效追蹤等等。
個人簡介:我是什麼樣的大學生?
(前面講了這麼多終於要來自我介紹ㄌ)
我其實算是一個非典型的設計(沒有系)大學生。申請實習時是大三升四的暑假,就讀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 前瞻學士學位學程/設計組。(可以大概理解為不分系)大學以前是非本科的普通高中生。
大一結束後因為有感系上教學方向比較不符自身需求而轉出設計系,但仍然持續接觸設計與修習相關課程。大學期間主要做平面設計居多。此外,對於體驗(服務)設計、互動與多媒體設計、使用者經驗研究、藝術與文化思維等領域也有濃厚興趣,會主動攝取相關知識,無論是透過網路資訊、相關講座、或是學校修課。我主動選修過的課程如服務設計、人機互動理論以及互動策展規劃等,讓我對使用者經驗研究之理論基礎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除了課業以外,我是一個蠻喜歡參與課外專案的學生(好像大學期間沒有任何一的時間點是手上只有課業、沒有其他計畫在進行的狀態)。參與過比較特別的專案像是:創意傳播產業一年見習計畫、班導師帶的科技創新實驗室,有拿過一些全國性比賽獎項(我主要做企劃與介面視覺)、與學生自發性活動社群「設計現場」等等。
總歸來說,我的個人經驗圍繞著「設計」為主軸,卻又同時有著不同應用領域的專案經驗,可能因此有符合設研院對於「設計跨域整合」的期待。
申請動機:
「看見國家級的設計專案,是如何被規劃與落實。」
這是在實習頭兩天的職前見習問卷中,寫下的一句話。
前面介紹提及過,我參與了由雲科學生開始發起的活動組織「設計現場」長達兩年,團隊的初衷是為中南部設計系學生匯集資源、同時讓大家看見中南部的設計力量;理念與ㄧ部分的設研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是規模縮小了許多,同樣都在為台灣做一點的耕耘,希望一年比一年長出更好的果。
因為申請實習當時設計現場的當期活動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也讓我有更強烈的一層動機想要了解代表著台灣設計力的匯集的設研院,在眾多為設計系學生所知的指標性專案中到底是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而在執行地區性、甚至國家層級的設計專案,又有甚麼細節是我們平時所看不見,有別於一般業界之處?
(突然想起身邊朋朋說能進入設研院有種夢幻殿堂感,如果要說有帶著這麼點虛榮的動機也是沒綽拉)(大方承認ヽ(;▽;)ノ)
如果好奇設計現場過去做過的活動,歡迎到粉專逛逛~
https://www.facebook.com/be.designing
申請攻略ㄧ:第一印象 — 104申請表
設研院一直都是以104為投遞申請資料平台,以下會以自己為例子去分析我的104大致是怎麼寫的,也會提出哪裡是我沒做、或許做了會更好的地方。希望能給大家在審視自己的履歷時多一點想法!
*個人建議僅供參考,不代表照著以下做法就會成功進入面試(我沒那麼厲害><),請各位斟酌服用*
設研院的實習申請投遞一直都相當海量,以我那屆(2021年暑期)為例,有800多名競爭者爭取10名實習缺額,等於成功率不到1.5%。雖然實習名額有一年比一年多的趨勢,但投遞量好像是年年攀升……因此,履歷的完整、豐富度決定審核者願不願意停下來多看幾眼,而有沒有把個人亮點(可能是某個經驗、人格特質或是一個理念)刻劃出來(而且與設研院的理念、期待相符),就是決勝第一印象。
1.個人資料
個人資料在履歷最上方,像Banner、一眼就看到的地方。想用什麼方式讓人產生對你的第一印象,可以好好思考。
基本資料比較能發揮的就是個人簡介、特色、連結。
個人簡介的部分,我是在開頭用1–2句話引出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可以寫得煞有其事(裝逼),但重點是看過去能抓到什麼訊息?
以我為例,看過去會抓到的重點大概是:做設計/喜歡思考(藝術可能連結到文化、哲學等)/喜歡參與多元專案。
下面的部分在履歷上要特別去展開,建議寫一些一眼看過去就大概知道是什麼的東西。例如我是列出一些專案經驗,呼應我上面寫的「多樣跨域專案」。
個人特色的標籤,我的思考方式是最好能與下面的內容呼應,讓內文去佐證你是這樣的人。不然可能會發生你幫自己貼了這樣的標籤,但審查者從內文看不出來的囧境。
個人連結的部分,我並沒有放自己社群平台的帳號,因為我沒在特別經營、內容比較雜。但我放了有在經營的團隊粉專,如果審查者有點進去,就能大概知道我平常在經營的專案、或是在關注的事。
2.專長/專案成就
可能是往下滑第二個會稍微停下來看的地方,讓人大概知道你會什麼。(但其實可以自訂順序喔!)
專長的部分,我是用列點的方式去條列我有做過、或認為自己有的能力。從硬實力(會操作什麼軟體)到軟實力(溝通、訪談、搜集資料等)都可以想想看。另外,在這個年代有遠距團隊辦公/會議、線上(號招或執行)活動的一套方法也是會被特別關注的能力。
這邊我沒有寫到、可以再補上的是具體經驗。例如語言能力,如果有參加過什麼比賽、或是接待過外國人等等的具體事例,都會讓可信度看起來更高。
專案成就是我沒有使用到的功能,但我看過別人用的效果還不錯!是用資訊卡的形式配上連結,會比全部整理成另外一包作品集來的清楚許多!如果專案剛好都可以搭配一個外部連結的人可以多利用這個版型!
我會建議專案成就的文字內容可以盡量依照同一個形式,會比較清楚且一致。例如固定有:標題/你擔任的角色/重點概述
3.自傳
可能蠻多人會糾結自傳要寫多少的量?我覺得比起在意文字多寡,更重要的是有表達出對自身經驗的「反思」與個人「觀點」,能避免履歷看起來像流水帳。
我的寫作脈絡大概是:開頭介紹我目前的狀態(從個人簡介的那一兩句話延伸) — 做過的專案標題+一句話概述+內容敘述(這部分重複數次) — 結尾補充自己的人格特質與展望。
可以特別說明的是,中間一大段介紹專案經歷,我都會用一句話去簡述「這個專案對我的意義」,然後換行與內文隔開。一方面是當審查者掃視過去,那些被獨立出來的句子就會是特別被看到的「重點」,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呈現一整篇密密麻麻的文字,造成一種閱讀負擔。
另外,當審查者看過這些被獨立出來、每個專案對我的一句影響後,他也可以在腦中勾勒出我的過往經驗塑造我成為什麼樣的人,讓我在眾多履歷中看起來立體一點(至少我是這麼希望的)。
總歸而言,每個人的人生經驗都不太ㄧ樣,可以去設計適合自己又容易被閱讀消化的模式,然後善用把重點獨立出來的方式,設計審查官的閱讀視線!
4.附件/作品集
關於作品集的載體比較,網路上都有各方老師的專業分析。我去年投件時用的是最傳統的pdf檔雲端連結,另外有動態作品是直接放獨立連結在旁邊。
我相信對於設研院來說,設計做的多漂亮並不是首要考量。所以若非設計科系的學生,沒有設計作品集也是沒關係的!但相對的可以放上一些個案研究的簡報會完整許多。對設計系的學生而言,比起放上漂漂亮亮的圖片,寫出設計的思考脈絡可能在這裡會更加分!
申請攻略二:閃電面試定江山
設研院的驚人投遞量前面有提到,而我們這屆篩選進面試的據說有30多位,對一家公司來說仍是蠻多人數,導致面試時除了一分鐘的自我介紹外,大約三個問題內(再加上延伸小問題)就會結束面試了,時長約5分鐘,相當迅速。
要抓住面試官的注意力,除了將自己最有特色、最好是具有公眾性質的設計相關專案作為介紹自己的亮點外;也可以藉由深入去瞭解設研院做過的專案,去說明自己很欣賞哪些專案、為什麼?或是你期待你加入設研院做些甚麽、如何結合自己所學應用在實習?若以上問題能答的夠漂亮,而且能契合設研院的宗旨「設計思考的跨域應用」、「為社會的福祉」,應該就握有了蠻大的勝算。
如果面試官對你履歷上提到的事項有興趣,也很容易直接從履歷內容延伸提問,像我當時被問的唯一問題是「如何能將設計現場的經驗與設研院的實習做結合?」(之類的,詳細有一點忘記)。我的回覆大致如下:
「設計現場」的年度計畫主題為「設計教育白皮書」,聚焦探討台灣設計教育的產學落差、產教學三方對於教育的看法、以及建立符合時代所需的設計教育的方針為何?在活動籌備期間,我們逐漸搜集了一些來自產業、教育與學生的聲音,期望開啟一場實驗性討論、關於設計教育的各種可能。因此我期望在設研院實習期間,能夠學習高層級專案的處事方法、邏輯思路;也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俯瞰台灣設計領域的概況、遠眺未來設計人才所需之能力,再將實習期間所學所感,應用於正在進行的「設計教育白皮書」;更希望若有幸,我們可以與設研院合作,促成各方對設計的討論,或是提供一些學生對教育的觀點,發揮我所能及的力量、與設研院一同去促成更好的改變。
講完徵選的眉角後,來看看錄取的都是什麼樣的同學吧!
錄取者分析1:一定要是設計系嗎?
如果有了解設計研究的概念,應該就會知道設研院的工作不一定需要設計專業背景(此指狹義的實務型設計),而是擁有設計思維、研究能力與了解設計價值。因此錄取者從大學到研究生,各種常見的設計系到商管背景、工程背景都有。重點還是你的能力與心態符不符合這裡的需求。
也在這裡提醒設計系的朋友,如果你期待的是做一名實習「設計師」,也不覺得自己喜歡或擅長研究型的工作,設研院可能不適合你。因為在這裡做的是設計前期研究,並不一定會進入一般「做設計」的過程。但假若你想訓練思考,激發設計服務社會的更多可能性,這裡非常歡迎你。
錄取者分析2:使你脫穎而出的特質
這裡主要是想分享我從實習生朋友們身上看到的一些共通特質:
豐富或特殊的專案經驗:主動積極、能夠承擔壓力與責任
有的實習朋友把經歷攤開來的量是會嚇死你的,但大部分都屬於參與過幾個課業外的side project,可能有關設計或研究、也有可能沒直接關係但做得有聲有色、或是特殊的工作經歷。我猜測除了相關專案能夠證明自己擁有這樣的能力外,更能彰顯的是主動積極的學習心態,與團隊合作、能夠承擔壓力與責任等等的軟實力。
樂於分享:溝通與表達的親和
有些朋友生性活潑且樂於分享,不管是口頭上或是在網路上。樂於分享可能更代表著樂於與人溝通交流與表達意見,也通常能讓人感覺親切。在設研院做為會面對產業調查的研究員,當出外田調訪談、甚至很多時候要面對一些還不了解設計的產業或公務員,要他們從相信你開始相信設計的價值,溝通與親和力會是相當重要的特質。
獨立思考/設計思維
也有一些實習朋友個性比較內斂,做事穩重認真外,也很能產出自己獨到的觀點。「設計是一種思維」可以說是這裡工作的圭臬,大家可以練習想想設計除了美感之外,能夠怎麼樣以思考的形式植入生活中?
實習內容簡介:實習生都在做什麼?
我所分配到的組別是培力賦能組(現更名為產業前瞻組)以下介紹我在實習期間有參與的兩項專案:
|專案ㄧ:AI設計數位人才培育|
「設計數位人才培訓計畫」為一連串的講座、工作坊、與論壇計畫,培訓設計業界的主管階層迎接當代數位化趨勢、設計師必須擁有的思維與方法,並讓參與者將收穫帶回工作現場持續發酵,促進設計業的數位轉型。在此計畫中我負責了「AI 數據力」此分項的前期議題研究、講題擬定與講師名單。
在ㄧ開始,我對於人工智慧的概念及其對設計的影響也僅僅略懂,在研究階段先從同事姊姊給的資料中,把一個個生澀的詞彙打進搜尋框,慢慢在腦中建立數位領域的字庫。而在搜尋分頁一個又一個的增生下,逐漸串連起各種資訊間的脈絡,摸索出在人工智慧時代下,設計師的定位與樣貌;再將此樣貌拆解為多個面向,試圖以業界的需求角度思考,需要什麼樣子的觀念或能力,能夠最有效的帶產業進入人工智慧的浪潮?
在制定講題的概念上,我希望能帶設計師們進入AI技術導入設計工作的想像,將有大量重複性作業可以人工智慧完成,讓設計師更專注在創意的產生,成為方向與規則的制定者。人工智慧將大幅改變目前設計的工作流程、職務分配等。於是迎接與AI協作共生的將來,設計師的能力與心態要如何調整與準備?而近一步的讓設計師理解電腦工程的邏輯方法論,促進與工程師的溝通。甚至探討為人工智慧產品做使用者經驗設計時,有什麼樣子的原則規範、與更細膩的心理學技巧,能讓使用者更加信任人工智慧產品?
在查詢資料與命題的過程中,每一個議題的發現都讓我對無論人工智慧領域的認知、或是未來設計趨勢的眼界拓增飛速。我也非常期待這些題目能夠被討論,刺激台灣設計業對新數位時代的思考與準備。
設研院常舉辦線上下講座/工作坊/論壇,費用都相當親民!大家可以多多去網站上看或是臉書粉專關注近期活動!
https://www.tdri.org.tw/category/latest-news/eventandexhibition/
|專案二:循環設計資料庫 人才媒合網站建置規劃|
過去設研院曾經與小智研發合作,輔導小智研發將其所研發的循環材質建立為數位資料庫,並以網站呈現。此專案欲擴大此資料庫的應用,將其他廠商所研發的循環材質,以及相關的回收業者、環保顧問甚至循環社公司一同納入,建立一個「循環設計資料庫 人才媒合網站」;任何對循環設計有需求的人都能透過這個網站搜尋所需的資訊,甚至找到合作夥伴,促成人才媒合,共創循環經濟。
我在此專案負責前期網站資訊規劃,並以服務設計出發,盤點此網站所牽涉的利益關係人,釐清各方需求,規劃出直觀、便於搜尋且資訊精確的網站。
因為此次專案,我再次把以前曾修過,卻只學了皮毛的服務設計再讀過一回,發現過去有許多專案執行經驗其實都有多少納入服務設計思維。透過這次的任務,我得以把過去零碎的經驗串起,系統性地將服務設計研究執行一遍。在網頁資訊架構上,我也依著過去做使用者介面設計的經驗加深加廣,嘗試做出更縝密的規劃;可以說是將所學所為重新連接,為自己建立更完整的知識系統。
在專案期間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在專案尾聲時,要對組內(整個部門)提報我做的總結。當我收到大家的正向回應、也受到組長的肯定時,內心的小小成就油然而生;而最開心的無非是看見自己的能力對專案進行有實質幫助。
在實習生的午休(社交)時間,最好開啟話題的莫過於:「誒你最近在做什麼案子~」。在交流中可以發現,大家在做的脫離不了「議題分析」、「資料搜集與分析」、「使用者經驗研究」、「資訊整理」,形式上會有田野調查分析、問卷擬定、實地訪談、簡報提報,有些人偶爾會被挖去做社群圖文、或協助工作坊、會議進行、接待賓客等等。
這次(2022年)實習有直接分成不同投遞類別,從中應該也能對日後實習內容猜出一二。
設研院實習文化:優勢盤點
1.實習流程標準化
相較一般沒有固定實習計畫公司,台灣設計研究院擁有相對完整的實習流程規劃。從職前長達兩個整天的組織分工及專案介紹、來設研院的第一天的迎新聚會到結業晚會,處處可見院內對實習生的用心對待,果然是國家級編制的組織。
2.願意讓實習生站到前線
在實習期間,不乏有組內前輩帶著實習生參與對院內、對客戶的會議或訪談,不只是見習機會、更會鼓勵實習生發表意見、或是進行提案簡報都有可能(機會可能視各組不同專案進度而定),對於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機會。而在專案進行上,前輩們也都會蠻樂於與實習生討論想法,並非只是把任務交代下去、收作業的感覺。可以感受到設研院對實習生的重視類似於一種夥伴關係,讓我相當感動與感激。
3.非營利企業的使命感
設研院帶給我深的感受,就是大家都帶著「用設計改變台灣、改變世界」的熱情與使命。
在實習前間與同事們的相處、與組長的言談對話中,無一不流露出設研院同仁對工作使命的認知,這是我感到驚奇的地方。因為對一般上班族或接案設計師來說,不見得對公司或業主的理念完全認同,更不用說將之視為自己工作的使命了。
對工作抱有遠大的理想,每個人都作為理想的一顆小螺絲,齊心向前邁進。這樣的企業文化與工作心態,是相當珍貴、也推薦大家有機會可以來感受看看的。
4.工作中的進修機會
每週三早上都會有固定安排給全院的進修線上講座,內容從設計到時代的各種趨勢都有。而在松菸的台灣設計館內(也就是辦公室樓下),由設研院主辦的各種展覽,只要是員工/實習生都可以免費參觀。公司群組內也會不定時放送一些線上直播連結與講座免費名額。設研院不吝於在工作之餘給予員工各種進修新知的機會,是非常棒的企業文化!
5.彈性工時與地點
大家可能會以為在這樣大規模、國家級單位工作應該要很有「制度」,有著必需準時打卡等等的工作規範。但其實在設研院也實行著「彈性工時」,在當時,正常來說可以在早上9:00–9:30之間進辦公室(然後在相對應的時間下班)。工作間如果需要,也是可以下樓買杯咖啡、在座位吃個點心。只要能夠幫助自己在工作崗位上的效率與轉換調適,基本上都是可被接受的
2021年暑假正值疫情期間、台北還在三級警戒之時。常在上班時看見一片空蕩蕩的辦公室,因為設研院在前一波遠距工作後,開始實施「混合上班制」,需不需要實體上班由各組(部門)決定,若遠距則會在線上打卡。就算是進辦公室上班,院長和組長也鼓勵大家可以適時尋找適合自己工作的位置,在腦袋雍塞時可以切換心情繼續奮鬥。因為辦公室除了基本的辦公桌外,也有好幾處自由空間;像是咖啡廳般、緊鄰窗邊、擺著鎢絲燈泡與植物的吧檯座位,還有懶骨頭與加起來上看百萬的設計名椅區,錯落在辦公室的各個角落。
辦公室樓下的「不只是圖書館」也是設研院的營運場域,有需要時都可以在開放時間下去翻翻書、尋找專案所需的資訊。也可以在工作排程允許時,就坐在那由日式澡堂改建而成的圖書館,在奇異、舒適又寧靜的氛圍中繼續創意與專注的思考。院長曾說過,除了朝向混合上班制調整外,也致力打造更彈性、有趣的上班環境,讓同仁在最適切的位置上,激發更大的產能與創意。
後記:實習日常與員工福利
關於實習福利,上一段已經提到很多像是展覽與圖書館,更多的還有松菸園區內消費的大小折扣(可以去松菸誠品挖挖看員工驚喜優惠)等等。還有在優美的松菸園區上班、又鄰近信義鬧區,真的才是最大福利啊!(我們那時候還在疫情三級真的太可惜)
不過最讓我懷念的還是每一天與實習生度過的日常:成群結隊到外面買午餐、回來圍在一起吃飯抬槓、下午相約圖書館報到、還有一些無聊小事像是鼓起勇氣去打門口的撞球、專業攝影(某位實習生)為大家拍實習快結束的日常感(搞)性(笑) vlog、結業典禮後的after party等等……當然也是有互相交流彼此專業,在工作上遇到盲點時借助夥伴們不同的觀點來扶持彼此成長。真的必須說能夠遇到這群朋朋好幸運!希望未來的實習生感情也都能這麼好!一定要拉🥺
最後的別感謝組長Vivian與曾帶過我的同事哥哥姊姊們!大家對我的友善緩和了我在面對工作的戰戰兢兢,得到了許多安定的能量!謝謝實習兩個月工作上的各種建議、協助與肯定。永遠不會忘記Vivian組長對我說「設研院的門永遠為你敞開」時的感動,讓我在這裡感受到莫大的支持力量……真的覺得好幸福嗚嗚大家都是天使吧🥺
最後謝謝看到這裡的大家(´‧Д‧)」希望不管是從頭看到尾或跳著看的各位,都能得到一絲絲的幫助!最後無論在設研院的實習申請順不順利,都用張基義院長的話祝福大家:我們將會成為一顆顆設計種子,飄散到台灣、甚至世界的各個角落發芽。保持用設計改變台灣的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