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報告: 數位社群文化資產與開放近用

Bettina Fabos
Creative Commons: We Like to Share
10 min readDec 8, 2022

--

by Mariana Ziku and Bettina Fabos

Additional contributors (in alphabetical order): Alhassan Mohammed Awal, Marie-Claire Dangerfield, Maria Drabczyk, Revekka Kefalea, Jacob Moe, Ngozi Osuchukwu, María R. Osuna Alarcón.

TRANSLATION by Lucien C.H. Lin and Rock Hung (CC Taiwan)
[reference file for translation into Simplified Chinese]

介紹

這份多重語言報告概述了數位社群文化資產工作小組在開放近用和包容性數位轉型脈絡下執行的研究,重點說明三個主要發現:

i. 在近用和再利用方面,與社群相關的文化資產讓人們對來源社群的可靠認知更具意識(Vézina & Muscat, 2021)。
ii. 以開放近用方式發布社群文化資產可以重新平衡低度報導和邊緣化社群在公眾事務範圍的代表性差距(Fraser, 2021)。
iii. 社群文化資產專案可以在社群層面積築能力,確保工具、政策和技術的使用為社群帶來最大優勢(Vézina & Nicholas, 2014)。

定義社群

我們目前對社群的理解是什麼?社群是一個流動的、廣泛的,和多重面向的概念,受 i. 認同感、 ii 歸屬感,以及 iii. 社群成員之間的相互聯繫,而綁定(Dos Santos, 201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描繪了文化資產脈絡下的社群,但並未具體說明“社群”,而容有自由定義的空間。社群可以是自我定義的,承認他們於草根的代表性歸屬,或者不是自我認同的(歷史化社群)。在數位環境中,社群可以通過用戶貢獻、點對點或人機互動(HCI)以更“被動”的模式啟用。當然,社群也可採重疊元素和複雜關係網絡來呈現,以致它並不能被容易辨認(Pérez López, 2014)。

方法

我們的研究針對社群成員或隨機用戶為社群文化資產相關的共同志業做出貢獻的線上專案。我們建立一個三重分類來組織和評估所有符合我們主題專案的關聯性:社群驅動、社群推動,以及社群導向。除了工作小組成員進行的文案研究外,我們還釋出了一份多重語言的公開調查,以收集國際間數位社群文化資產的實際案例。

我們還創建了10個類別的分類學來對各種類型的數位化社群文化資產專案進行分類:1. 公民科學/群眾外包,2. 社群科學/基於社群的參與性研究 (CBPR),3. 基於共同資源的同儕產出,4. 分眾分類法,5. 聯合策展,6. 社會藝術實踐/社會參與藝術,7. 參與式資料治理,8. 數位行動/行動主義,9. 社群建檔,以及 10. 其他(社群)文化資產模型。這些專案可以分為多個類別。

我們發現了兩個總體類別的社群類型,每個類別有3個子類別:

i. 地域支持型(以所在位置綁定,進一步分為城市、地區,和國家)

ii. 共業支持型(以共同志業綁定,進一步分為文化、興趣,與實踐)

“多類型社群”也被加入類別,以適用於不止一種類型的社群專案。

開放性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我們列入了三個總體類別:

i. 允許用戶貢獻

ii. 開放授權條款的使用 / 對創意性再利用的開放性

iii. 包含開源軟體或工具。

我們配置了一個簡單的分級系統來評估開放程度。對於用戶貢獻,我們分為三類: i. 允許公眾貢獻(標記、轉錄等), ii. 允許公眾上傳(上傳原始物件和資源的能力),iii. 允許公眾共工協作,提供了基於參與層級的最高代理和自主地位(Haklay, 2011; Arnstein, 1969)。對於開放授權條款的使用,我們對該專案是否使用開放知識基金會(OKF)建議符合開放定義之授權條款提問,視其對創意性再利用是閉鎖或開放,如果它是開放的,它是否允許自由或有限制的再利用(例如添加僅容許教育用途等限制)。最後,我們辨認這些專案是否使用、開發,或同時使用與開發開源軟體或其他工具,包括能主要獨立執行、使用者友好的軟體,以提供整合性解決方案。

分析

我們編輯資料並將其整理為機器可讀,準備研究問題,並執行資料分析,探索資料和產出視覺化圖表。開放近用並包含額外出處標示的電子表格可在此造訪。我們最終分析了以下27件專案:

1 Patrimonio Mapuche de Pukon

2 Budapest 100

3 Wikimedia Nigeria

4. Reporting wildlife crime

5 Vault of Industrial Archives

6 Enterreno

7 NotreHistoire

8 Open Siddur

9 Fortepan.us

10 Fortepan.hu

11 History Harvest

12 Rotterdam Dig It Up

13 Topotheque

14 Art Pluriverse

15 Archipelago Network

16 Historypin

17 Undesign the Redline @ Barnard

18 Ajapaik

19 Ibali Digital Collections

20 MOMU Pattern-a-thon

21 Basjkieren

22 Dansk Kulturarv

23 Picturing Michigan’s Past

24 Sucho

25 Weave

26 Dokuforte

27 Queering the map

圖1:選定的27件國際數位社群文化資產專案

a. 資料視覺化

圖2a:27件數位社群文化資產專案的分類: i. 基於他們的數位社群文化資產類型,和 ii. 基於他們與文化館藏機構(GLAM)的關係。
圖2b:兩個視覺化組合: i. “與GLAM的關係”類別和“數位社群文化資產類型”類別的組合視圖。 ii. “與GLAM的關係”和“專案類型”領域的綜合視圖。
圖3:每個數位社群文化資產類別裡得開放為創意性再利用(綠色標記)之專案數量的條狀視覺圖。
圖4:專案數量(縱軸)與每個專案啟動年份(橫軸)的時間線。紅色標記代表不再運作的專案,綠色標記代表運作中/正在進行的專案。
圖5:社群類型的樹狀視覺圖。
圖6:專案數量及其在地理地圖上分布的地圖視覺圖。
圖7:10分類類型的個案視覺圖。每個專案可以包括不止一種類型。
圖8:10分類類型的聚合視覺圖和每個類別中的專案數量。
圖9:將10分類類型與“允許用戶貢獻”相結合的案例視覺圖。公民科學/群眾外包、分眾分類法,和聯合策展方面的大多數專案都允許用戶貢獻。
圖10:結合“起始年份”類別及其總體開放度得分的個案視覺圖。深藍色和長條表示更高的開放度。
圖11:開放創意性再利用的專案列表,深藍色表示對創意再利用為最開放,淺藍色表示最不開放。大多數對創造性再利用最開放的專案都是由社群推動的。
圖12:逐案評估專案的整體開放範圍(匯整用戶貢獻、開放授權條款/創意再利用和開源軟體各領域),按整體最開放(頂部)到最不開放的順序呈現(底部),相對於10分類類型。

見解

透過地方和共同志業進行社群參與

在全球我們發現了令人振奮的數位社群文化資產專案充滿活力的場景,[圖6]展示了深度的公眾參與。在27件專案裡,有15件以地方為導向,就單個國家、地區或深入城市或其鄰里的當地歷史進行運作。Topotheque或Fortepan.us等平台為社群提供了在區域、城市甚至村莊層級進行自我組織的基礎架構。Historypin和Reporting Wildlife Crime允許社群成員在極端地方層級(街角、森林)分享微觀歷史。

我們還辨識了9件受共同志業綁定的專案,這些專案通常會跨越界限,並支持LGBTQ2IA+、原住民族,和巴爾幹範圍內的文化資產等多元社會文化主題等跨境行動。毫不奇怪,我們發現了社群就共同志業和地方之間的自然重疊。

強化社群組織:與文化館藏機構(GLAMs)一起工作,在其之間和之外

社群成員正在構建項目、加入平台並開展自下而上的共同創作活動,上傳他們的文化資材,添加標籤和其他基於當地歷史和社群共享知識的詮釋資料。非-GLAM的專案是我們選定案例(12)中的大多數,它們以創造性和合乎道德的方式,代表了多元和被低度報導的社群。非-GLAMs,是我們研究案例(5)中所有社群驅動專案的基礎,作為整個社群組織的育成中心運作,在增強社群內的能力和專業知識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我們選擇的許多數位社群文化資產專案(10)都屬於“居中”類別,它們出現在文化館藏機構和社群圈之間的邊緣空間,可以被辨識為合作平台(Campbell & Fabos, 2021)[圖2a]。他們似乎引領著開放式創新,並且經常與開放運動聯繫在一起,於推動數位文化資產領域重新思考用戶體驗和可用性方面發揮著關鍵角色。

激發數化社群文化資產的開放性

大多數對創造性再利用最開放的專案也是由社群推動的[圖11],並傾向於圍繞公民科學/群眾外包、分眾分類法、聯合策展和社群建檔[圖12]。所有在實踐開放性方面得分高的專案都在較早的時間(2009, 2010, 2011, 2015)開始,而近期(2019–2022)開始的專案在開放性方面並未得到擴大配置[圖10]。這可能意味著開放性正在下降,或者是穩健的開放數位基礎建設需時費力。近年來開源軟體的興起令人鼓舞,而可能得基於其低維護成本和程式協作編寫/問題解決方面的結合獲益。然而,一些值得注意的專案採用了較為封閉的方法,這可能與當前開放狀態可能對某些社群服務不足或其缺乏意識有關(Khan, 2020)。可能需要其他解決方案來增強數位環境裡社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Local Contexts專案)。

數位社群文化資產專案展示了許多創新、可持續和負責任的開放模式,通過社群和公眾與非文化館藏專案、“居中”協作平台和文化館藏機構的合作,這些都是此一充滿活力當代場景的驅動力。我們工作小組的共識是鼓勵更多的開放近用和協作途徑。這些可包括明確的開放政策聲明和簡易的開源軟體取用途徑。與開放運動社群建立聯結可以更具包容性的語言來增加、翻譯CC授權的內容,並在優良實踐的基礎上為社群文化資產創建開放近用的資源工具組,增加社群之間的參與並強化他們的自主權、組織運作,以及開放性。

點擊此處以查閱完整報告

--

--

Bettina Fabos
Creative Commons: We Like to Share

Director of Fortepan.us photo history platform project; Professor of Interactive Digital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