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化研究」的簡單地圖與典範轉移

Chen Fang-Yu 陳方隅
13 min readMay 10, 2020

本文是用最簡單的方式來紀錄所謂「民主化」研究的大方向變化。民主和威權,這是政治學當中被討論最多的題目之一,其中一大重點在於哪樣的條件有助於民主化,或者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民主會變成獨裁。

在不管是博士班資格考,或者是各大媒體上面常常都會討論這些問題:「民主倒退」是當今世界,包括世界上較富裕和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一個明顯趨勢嗎?新的威權主義興起了嗎?民粹主義跟這個有關嗎?現有的民主化理論和民主化測量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解釋這些逐漸蔓延的新威權主義?現有的民主化和民主失敗理論多大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種趨勢?需要新的理論嗎?

簡單來說,我認為其實民主化與民主倒退的理論,這些年來並沒有太多的改變。

我並不覺得現在世界上的民主退潮有挑戰到既有的理論。以下是個人的一些讀書筆記,主要是想要給對民主化理論有興趣的讀者、尤其政治學研究者們的一些入門參考。

解釋民主化,最主要的大框架先後順序是:

1、現代化理論(線性史觀: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導致民主化)

2、現代化理論的失敗(一方面經濟上的現代化遭遇困境,很多國家並未如預期般成長;二方面是經濟發展在很多地方也並未造成民主化)

這裡要講的是,學者們發現轉型有不同的模式

再加上,hybrid regime盛行 →威權體制下的類民主制度研究興起

3、民主化與民主倒退的研究,從economic development到economic (re)distribution的典範轉移

不平等與分配問題,成為主要的解數變數

不過要注意的是,現代化理論還沒完全死透,因為仍然有新的研究和資料出現,這個主題還在繼續戰

基本定義:現在世界局勢是出現「新威權主義」嗎?

首先,一定要先定義什麼是民主政治、威權政治、民主崩潰

讓我們用二分法來區分各種政體:民主與獨裁。基本定義請見這一篇文章

先來點名詞解釋:

民主轉型=民主化,從威權政體轉型成民主 democratic transition

民主倒退=威權復辟,從民主退回威權 democratic recession/breakdown

民主鞏固=民主品質深化,使民主倒退不可能發生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威權擴散=一個威權國家去影響其他國家,讓其他國家的民主倒退 authoritarian diffusion

現在的「新威權主義」其實沒有很新,用以往的那些政體分類,都可以很明顯指出他們是威權主義,不管要用最起碼的程序定義,或者後來經驗研究裡面的各種定義都一樣。

這邊的關鍵字包括「混合政體」、「半民主政體」、「競爭性威權」:

semi-democracy/ illiberal democracy/ hybrid regime/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現在的政體轉型(不管是民主的前進或後退)其實在定義上沒有超出這些範圍

可以參考Journal of Democracy 2002, 13(2)上面有一系列討論

https://www.journalofdemocracy.org/issue/april-2002/

其中Larry Diamond的文章大概是被引最多的

後來的作品舉例包括

Jason Brownlee, 2009, Portents of Pluralism: How Hybrid Regimes Affect Democratic Transitions

還有Levitsky and Way, 2010經典之作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 Hybrid Regimes after the Cold War

如果要說獨裁者的「新」,可能是說現在的手段很新,例如數位方面的手段(digital authoritarianism),現在是在政策界的熱門話題(例如:這些這些這些討論)。

不過在學術上通常要討論的子題是「類民主制度」(nominally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in autocracies),而比較少直接討論統治的工具(學界跟政策界的重點很不一樣)

意思是說,現在威權國家也都會有政黨,也會有選舉,表面上看起來很像民主國家

這一系列討論的核心概念就是:缺乏公平競爭環境的選舉

選舉競爭的確存在,但是不公平,這就是混合式政體的核心元素

類民主制度文獻就是從Jennifer Gandhi (Political Institutions Under Dictatorship)那一票人開始的,當然也包括老師輩的Przeworski, Cheibub等人

(Annual Reviews of Political Science上面有一些文章滿有用的,例如Elections Under Authoritarianism,Dominant Party Rules)

有一本比較偏向報導文學的書很有名,叫做《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

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 Inside the Global Battle for Democracy

內容講的其實就是現在獨裁者愈來愈運用「民主制度」來集中自己的權力

這其實沒有超過先前的混合政體的範圍

如果要回答到底世界上的民主政治是不是在倒退、是否真的發生威權擴散

這可以用幾個最常見的民主獨裁指標,例如Polity IV(比政最常用的指標)、Cheibub等人發展出來的Index of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簡稱DD Index)、或是Freedom House(常常被媒體引用,屬於比較科普的指標)這類的指標算算看

基本上民主政治在許多方面的表現,例如對公民權利的保障程度,的確是在下降當中的

民主化文獻的大框架

民主轉型(變民主)與崩潰(變不民主)的研究,主要是從民主化成因的討論開始的。

一開始最主要就是現代化理論,祖師爺是Lipset, 1959.“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簡單來說就是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後,帶動了民主化。

不過,祖師爺這篇開山之作講的其實是相關而非因果,標題就很清楚了,經濟發展是必要條件但非充份條件

後來搭配經濟現代化理論,講的就是經濟發展「造成」民主化

學者們覺得民主化就是線性的、階段性的、一定會繼續前進的(最後就達到福山的「歷史終結」那樣的結論)

中間有一些變體,例如國際因素(滾雪球,民主國家的示範效果),最有名的就是杭廷頓寫的《第三波》

這類文獻最後面可以用Geddes, 1999.“What Do We Know About Democratization After Twenty Years?” 這篇文章來總結,她說其實可以很確定經濟發展跟民主是「相關」,但無法確定是「因果」。

現代化理論的迴光返照:Przeworski et al, 2000.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Well-Being in the World

這本書是對現代化理論的再支持,也是整個重新確定、定義了做大型政體比較的操作化基礎

後來的程序性定義操作化方式有很多是參考他們的coding方式

不過後來Boix, Carles, and Susan C. Stokes. 2003.“Endogenous Democratization.” World Politics 對其反駁

從標題就可以知道,主要就是質疑經濟發展與民主化之間的因果關係,兩者很可能是互為因果的。這個主題到現在還在爭辯,沒有終結。

除了挑戰經濟發展和民主化的因果關係之外,對現代化理論的最大挑戰是出於轉型模式的討論。

包括早期O’Donnell的Modernization and 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ism以及他和Schmitter (1986) 所著的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這邊是說民主政體的轉型,不見得就是會變民主,也可能是另一種獨裁型式繼續出現。

關於「政體的轉型會有不同的轉型模式」,挑戰現代化理論的線性觀點,代表作舉例如下:

Karl, Terry Lynn. 1990. “Dilemmas of Democratization in Latin America.”

Munck, Gerardo L., and Carol Skalnik Leff. 1997. “Modes of Transi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outh America and Eastern Europ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接下來的就進入下一個階段

Carothers, Thomas. 2002. The End of the Transition Paradigm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終結了線性史觀,到此學界幾乎已經有一個共識是線性史觀是錯的。差不多同時,人們開始大量討論hybrid regime

2002年前後在Journal of Democracy上面有很多討論(註:JOD是邀稿制的,通常可以比較快一點點地回應到現實世界的變化,以及討論一些重要概念。一般文章投到頂級期刊,連同前期的研究和研討會發表時間,沒有搞個三年以上都很難發出來)

從經濟發展到經濟分配的典範轉移

然後,民主轉型理論出現一個轉捩點

Boix, Carles. 2003. Democracy and Redistribution

Acemoglu and Robinson, 2006.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這兩本書開啟了所謂的典範轉移,開始把民主化的重點放在重分配和階級衝突

Boix基本上認為,愈是「所得不平等」的地方,人們對民主化的要求會愈高(因為民主會有重分配的效果)

Acemoglu and Robinson則是提出不平等和民主化的機率是倒U型

在最不平等的地方,政治經濟菁英們也會傾全力防止民主化,因為在這種狀況下他們失去的會最多

和最平等的地方本來就沒有什麼民主化的要求,這部份看法跟Boix一樣

所以他們認為在不平等程度最高與最低的地方,民主化的機率都比較低

後來的經驗研究例子舉例包括:

Ziblatt, Daniel. 2008. “Does Landholding Inequality Block Democratization?”

Freeman, John R., and Dennis P. Quinn. 2012. “The Economic Origins of Democracy Reconsidered.”

就是從不同角度來看經濟的不平等,如何影響民主化的路徑

基本上都是支持了「經濟重分配」是一個重要因素這樣的結論

後來有許多不同的因果機制被討論

例如:Houle, Christian. 2009.“Inequality and Democracy: Why Inequality Harms Consolidation but Does Not Affect Democratization.”World Politics

這篇為這段時間的研究做了一些理論化,尤其區分民主化的不同模式(由上而下,由下而上),還有區分民主化以及民主鞏固兩個不同的方向,不平等的影響方式並不一樣。

另一本重要的理論化與經驗研究的書:Ansell & Samuels (2014) Inequality and Democratization: An Elite-Competition Approach

(最早的討論是2010發表在CPS上面Inequality and Democratization: A Contractarian Approach)

這類的研究開始用各類證據來告訴大家到底是不是「重分配的需求」造成民主化

大致上的發現:是。

不過,對於inequality影響民主轉型的論點,Haggard, Stephan, and Robert R. Kaufman. 2012.“Inequality and Regime Change: Democratic Transit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Democratic Rule.”這篇是一個反駁

話說回來,像是Houle等人,還有其他不少學者弄的大型資料庫愈來愈多

所以後續的經驗研究也很多。

我個人感覺是「不平等」這個變數的解釋力仍然存在的,尤其可以解釋近年的民粹主義興起和民主倒退,近期文獻可以從Houle 2009這篇開始追起。這樣的題目在川普當選之後又更火紅了,尤其是那些探討鐵鏽帶、全球化輸家、家鄉陌生人這些主題,都是從貧富不均來解釋政治現象。

這邊可能會變成在討論政治行為的文獻,因為因果關係可能是這樣:不平等程度升高 →傳統政黨的政治表現糟糕,人民政治信任度下降 →民粹主義興起

inequality可以解釋的東西很多。

Ps. 關於民粹、身份政治,或許可參考福山,2018,《Identity: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

書評:https://whogovernstw.org/2018/11/02/austinwang39/

小結

綜上所述,我覺得並不需要什麼「新的理論」去解釋近十年的民主倒退,民主轉型或倒退的測量和理論大致都已經有了,而現在的民主與威權定義也並沒有和過去有什麼重大相異之處。當然,如果要定義新威權主義當然也是可以,但我一方面沒有追這些研究,二方面實在覺得現在的威權主義並不新,例如看香港發生的事情,台灣以前也都發生過,獨裁政治的本質是一樣的。

在威權擴散authoritarian diffusion方面倒仍然是一個滿新的研究領域,尤其各種因素對威權擴散的影響(例:天然資源)。目前正在討論「威權擴散」的文獻,大部份內容印象中也沒有對政體分類做新的定義。這類文獻主要在討論的自變數是:外國援助(來自威權國家vs民主國家的外援 →影響政體表現與走向)、自然資源等等。所以我覺得這部份應該沒有真的「新」的定義或理想型的東西出現

上述討論到的東西很多可以從Houle這邊找到相關研究,包括populist, democratic diffusion

https://houlec.com/research/

他近年主要研究ethnic inequality,主要就是在討論income inequality在不同族群間的分布,所以整個大框架就是income inequality。另外像是Michael Miller也可以追到很多新的討論

https://sites.google.com/site/mkmtwo/research

以上大概是我對這些題目的理解。中間細節可能要再找期刊文章當中對文獻的回顧來補足,或者看一下ARPS上面的回顧文。

--

--

Chen Fang-Yu 陳方隅

政治學的研究者、實踐者,菜市場政治學及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在東吳大學政治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