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變強這檔事(三)

Felix Chern
5 min readJun 26, 2016

--

先講個題外話:使用medium這個平台真不錯,可以看到網友對哪些段落劃記重點。我這些文章在自己的筆記上其實都只是少少幾句濃縮的心得 — 就是那些在文章中用引號括起來的部分。看到網友標記了這些心得,使得核心想法有傳播出去,身為作者我覺得相當開心。 :D

今天這篇我想講興趣與熱情對於培養能力中的作用。不論是東西方教育,大都強調我們要選己所愛,彷彿只要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就能更接近成功。(很妙的是…選科系除外)許多成功人士在談自己怎麼做的出色時,也大都歸納這是自小培養的興趣,做事業要有熱情等等。儘管這是主流意見,但我反倒認為這樣的想法有許多問題。

首先是人的興趣常常會變。原先有興趣的事做一做碰到瓶頸,驅使你有動力的那個興趣大概就慢慢消磨光了。我在大三、大四時,原先大學認識的一些學長姊畢業了,有些去讀研究所,有些則開始就業。大概從那時開始,我發現許多人積極的切換跑道,以找尋自己未來職業的興趣。但每隔一段時間,就發現這跟原本所想的不一樣,就再度切換跑道。來來回回三、四年,甚至五六年的黃金時光就這麼用掉了。只有極其少數的人能夠在這之中累積自己的技能,使得這些經驗在下個跑道還能使用上,或對履歷有加分。

另一個讓我對興趣是邁向成功的道路感到反感的原因是,很多成功者都喜歡把這說得有點像天命一樣。不是自己天生就對某些事情特別擅長,就是在幼年時就接觸了一生的志業;我們還沒成功,好像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我們的「天命」。這樣的想法,有違我的理念。我所希望找到的「成功的道路」,應該是對所有的人開放。雖然每個人天生的資質優劣處有不同,但這條成功的道路不應該因此變得不同;有所不同,就代表其機會不均等。我所探尋的成功的道路,「努力與否」才是成就人的最關鍵因素。因此我不相信「我的天命」,我想找的,是能複製的,屬於所有人的「天命」。

講了這麼多不應該靠興趣來選擇的理由,那我們應該怎麼做選擇,以及該怎麼尋找自己在工作中的熱情呢?其實很簡單,把技能練到比大多數人優秀,自己自然就會有興趣及熱情了。興趣及熱情,跟你的選擇無關,而是選擇之後慢慢再培養出來的東西。(這剛好可以呼應到一本書: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我買了但一直沒花時間去讀…)

認知到選擇與興趣無關,使得我們所有人有了更多的選擇。

前一篇提到「戰略大於戰術」,積極的去蒐集各種新聞及趨勢,找出戰略的大方向並且開發相關的技能。即使自己本來並沒有那麼有興趣,但抱持著信念,鑽研得夠深夠久,還是可以挖掘出興趣。這還有另一層好處,由於本來就不是以興趣作為動力去鑽研,因此碰到挫折時就不會那麼容易放棄。相反地,克服挫折後得到的成就感,更能轉換出熱情及興趣。「選己所愛,不如愛己所選。」

最後分享自己在不同階段切換選擇的一點經驗。我是在大四的時候(2009)才突然以寫程式為志業,因為當時覺得做機械未來能改變世界的機會很少,相較地寫程式改變世界的機會大很多,這是當時我選擇的大戰略方向。大四下(2010)我才剛修完一門課,還不知道該選哪種程式語言作為我的主力開發語言。當時我看到台灣有一群很強的Perl駭客,自己悶頭想不出來的事情,不如就不要想,直接跟著前輩的選擇走,其實也是不錯的戰略方向。直到今天要寫腳本語言我還是以Perl為首選。後來為了能獨立謀生,我轉以iOS App開發為主力(2011),在那個App百花齊放的年代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要練就要練深入,我後來除了App有上架之外,也有寫Core Animation extension及上Cocoa Heads Taipei給演講。

來美國後第一份工作是開發各種DevOps工具,但很湊巧的我們當時資料端缺人,所以我就自告奮勇的成為公司內的資料工程師,把原本的PostgreSQL系統轉成大數據系統Hadoop。之後一路當資料工程師直到我進Google。當時這個選擇很特別。因為之前的許多選擇網路上都還容易自學,但當資料工程師除了自學的難度高之外,還有很多domain know how。幸運的是,當時我自學的基礎已經相當足夠,所以我在一個月內學了java, hadoop, eclipse,並且把原有的系統轉成hadoop時用客製的演算法使計算效率從五個小時縮短到20分鐘。

上面兩段雖然相當的流水帳,但每一段轉換的契機,從來就不是根據興趣,而是根據當下判斷情勢盡可能做出最好的選擇。從軟體業的角度來看,會覺得這每個選擇的變化都很大:腳本語言、手機開發、資料工程,這些大都是由完全不同背景的工程師去做的。這樣的切換似乎都與完全砍掉重練無異。即使是這樣的觀點我在選擇的當下也有做評估:即使選錯了,或以後又要再做切換時,我能帶走什麼?在寫腳本語言時,我學會了相當不錯的文字處理能力,以及用腳本語言寫伺服器端程式(一般又說後端程式開發)的技能。寫iOS App時我學會了記憶體管理、相當不錯的物件導向設計(蘋果的Cocoa框架其實抽象化做得相當不錯,是很棒的學習範本)、以及一些初階的系統程式開發概念。資料工程是我目前浸淫的最久的技能,我現在對於大型系統設計、效能評估、以及資料工程的許多domain knowhow都掌握的相當不錯;有機會的話我也可以針對這部分多寫一些教學…(但上次寫一寫就難產了orz)

拉拉雜雜的說了這麼多,我重新劃個重點吧:只要能做得深入,興趣和熱情慢慢的就會培養出來。由於不用擔心自己會不會有興趣,可以做的選項也寬廣了許多,許多原本不敢想像的機會,也多了許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