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獸言誌》台灣獸迷文化專門誌

F Daily
26 min readAug 9, 2019

--

獸言誌第二期/創刊號

臺獸研(臺灣獸人文化研究社)是台灣專門研究「獸迷文化」的社團,該社使用採訪與文本研究的方式,出版了《獸言誌》系列文字刊物。

《獸言誌》內容從獸人愛好者的心路歷程分享、到嚴謹的論文寫作翻譯,採擷台灣獸圈不同領域的活動內容,能夠綜覽各方觀點。目前已有創刊號&第二期「關於創作」兩本作品。

如此特殊主題的刊物,在寫讀書心得之前想要先表明自己的身分:

我並不是獸迷。純粹的「局外人」。

.認識一些獸迷朋友,但沒有和這些獸迷朋友深談過太多。因此無法替朋友代言任何想法。

.閱讀《獸言誌》的原因:自己也在做資料性同人刊物,希望能夠透過獸言誌反思如何處理社群議題。

在文章最前面發表『免責』聲明,是因為身為「圈外者」極可能會對「獸迷」定義與相關文章做出不一定符合「圈內正解」的理解。

另一方面,「閱讀獸迷」於我而言更靠近「想要理解朋友!」「想要理解不一樣的文化和嗜好!」這樣純粹的好奇心。儘管很有可能會演化成曲解?如果有任何指正,還請在串下指點我。

Shopee|獸言誌:第二期

最初閱讀《獸言誌》的契機是看了朋友 ry 的心得噗,剛巧身邊有不少獸迷朋友--現役或著畢業生 (??) 。儘管這幾位獸迷友人的社交圈不重疊、他們身上共通散發著神秘氣質,抱著「想要更了解朋友!」的心情展開這次閱讀冒險。

透過通販一口氣購入《獸言誌 創刊號》和《獸言誌 第二期:關於創作者》兩本。購買前也事先跟 ry 借過《二》翻閱,對內容有了大致認知--即便如此,實際翻閱兩本刊物,讀後心得也和當初借閱的感想非常不一樣,同時深深感觸:

《獸言誌》最適合的讀者,應是真正喜愛『獸』,以及還未發現自己喜歡獸、還在探尋自我喜好的人來閱讀。

獸言誌的內容正是開拓文化領域認知,對讀者來說可以在書中測定自我方位--「自己是什麼」的自我認同議題,一再出現在收錄文各處。

雖然在出版者臺獸研的噗浪討論中,有人認為應該要做出更接地氣、更為普通人所接受的本本,不過這兩本中辣口味(應該算吧?)的獸誌看下來,作為讀者的我是很進入狀況,與其說理解不理解,不如說這就像性癖一樣,確實是滿載偏好的迷文化。

《獸言誌 創刊號》

初看這本的感想是:比… 想象中… 來得清淡?

會有這種微妙的失落感,可能是事先看過讀者網路討論,已經做好「會很重口味喔!」的意識。不過《獸言誌》第一集內容異常的好入手,特別是開頭的 Shu 與 cyter 兩位臺獸研社團創團者的自述。

Shu〈從獸人愛好到獸迷愛好〉談的是如何發掘獸愛好,以及透過分享/翻譯進一步自我認同。

個人覺得 Shu 在書中寫得較為淺顯,作者的個人部落格分享得其實分享得更深;有興趣的人可以搜尋看看。

cyter〈雜想:我與獸圈的邂逅與軌跡〉則是進階探討「獸迷」身分在不同生活圈的遭遇,其中關於音樂遊戲圈的敘述,是身邊不少音GAME圈朋友都有興趣的部分:

『在玩音樂遊戲的時候,「身為獸迷」的認同卻反而令我困擾,不外乎獸圈多半為男同志所帶來的污名……這讓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原來「身為獸迷」是一種身分上的污名,只要向別人提及「我是獸迷」,彷彿就是在跟其他人宣稱「我是GAY」。

『身為「男同志」的標籤難以擺脫,再加上在獸圈的負面經驗,所以當時我與其他音樂遊戲玩家交流的時候,大部分都不提及我是獸圈、也當然不會任意出櫃。雖然音樂遊戲本身讓我得到成就感,但在音樂遊戲的社群中,卻常覺得我生活中很重要的其他部分被活生生抽離。』

老實說這部分是自己比較……有不同觀點的地方嗎?自己認識的音GAME玩家不少人是同志、跨性別,也有更多人是獸迷。可能是這幾年才認識音GAME圈的朋友,大家都比較願意公開了。
當然,比起音GAME圈,獸圈集聚少數性向朋友的傾向更高,cyter 也提到這點:

『從性別的面相來說,獸圈是一個啟蒙我正視自己情慾、型塑關於性(sexuality)自我認同的社群,而獸圈內部不可否認的是,性少數比例相對較高,那麼,獸圈又為何與性有關?又為何可以吸引到特定情慾取向的人接觸、或著獸圈的性別、性傾向比例在歷史脈絡中有何變化?

『……獸圈並沒有母體名冊,也因此無法抽樣,那麼在研究的結論應該要宣稱「全體獸迷」抑或是「找到的樣本」為主體?回到初衷,這樣的研究方法究竟對「認識一個文化」或「了解個別獸迷的特殊經驗」有怎麼樣的助益?』

cyter 在文章最後表達自己製作臺獸研/製作獸言誌的初心:

『我認為均質、統一、整合的獸圈並不存在,所以任何宣傳「獸圈」如何如何的說法(例如:獸圈就是要……獸圈應該要……獸圈都是……),都是虛妄、不切實際的。所以無論由誰來做獸人研究,也都無法代表獸圈,因為每個人進入獸圈的經驗和位置都不盡相同。』

『我們都是多層次、多面向的複雜存有,說穿了,我們都是雜種(HYBIRD)。以往那種較單一、具有一誌性的認識觀,在很多時候不再有效了,而且阻礙我們認識在我們面前活生生的人,每個個體細緻而多元的差異性。』

cyter 最後透過獸愛好結合學術研究,讓獸迷身分進化成為生涯規劃的一部分,同時成就了《獸言誌》,可以說是非常正向的自敘。

另一篇著重自敘的,則是烏咪〈對獸化的渴望〉。

『我認真的去探討、交流並釐清想獸化的心情和欲望……BDSM中的犬調和我所希望的--當一隻自由的野生動物--並不一樣。我是本來就渴望能夠獸化的,而不是為了服從主人的命令而被迫放棄人類身分;獸化對我而言是快樂的,而不是帶有羞辱感的;我是想成為心中理想的自己:一匹充滿自信的野狼。而不是一隻被豢養、只會搖尾乞憐的狗兒。』

這篇文章可能是讓人感到最輕盈、甚至會想推薦給大眾的文章。對獸的純真嚮往是普羅大眾都能共鳴,但不一定能親身實踐的夢想。

不知道該稱之自敘或創作的文章,則是 covic 〈靈數相隨〉

這裡有個有趣的議題:
假若這篇文章放到普通宅圈創作,很可能會被說是『夢女等級的小說』。但如今『夢女創作』漸多,夢女的範疇也不只是虛構作品,更多人是拿現實對象和自己創作的個人代表角色發生關係 — —

回到獸圈,『獸設到底是什麼?』『獸設只能有一個嗎?』『獸設是自我還是創作角色?』都變得至關重要。

〈靈數相隨〉這樣的文章確實凸顯了「獸設」不只是對自我現實形象的投射與補完,有時候也會跨界干預他人、或著因他人而建立。如果要說〈靈數相隨〉帶來什麼啟示,那就是獸迷確實活在夢與現實的灰色地帶。

接下來是覺得「本文實用!」的幾篇文章:藍風〈穿著獸裝的身心體驗、製作獸裝簡述與反思〉& Kofu〈歐美獸展快速入門攻略〉

藍風〈穿著獸裝的身心體驗、製作獸裝簡述與反思〉

透過藍風這篇獸裝文章,讓大家能夠有系統性的了解「毛裝」的定義、製作,以及穿著難度。儘管對圈外人來說依然有不理解之處(譬如要如何克服毛裝的內部體驗並和獸化連結一同??)但是一篇清晰易懂的科普好文。

Kofu 的展覽攻略則是讓人實感,關於「獸」的喜好在國外是可以像音樂祭一樣連結,儘管還是會遭遇世人眼光,有些聚會也並不一定是全年齡都可參加,然而獸聚會的人數與數量絕對可以延展出對此愛好的歸屬感。

最後是帶有獸圈記錄性質的兩篇:克狼〈在逆境中成長的十八年 — 熱血克狼〉&瀟湘〈我所知道的獸圈歷史 — 從野性疆界的興起到狼之樂園的數度崩解〉。

兩者都是歷史記敘文,不過前者是主事者本人對站點成立的想法,後者是以非主事者、而是成員的角度去看論壇與人事的興起敗落。

克狼〈在逆境中成長的十八年 — 熱血克狼〉這篇最有趣的兩個癥結:

[a] 克狼站點是在台灣獸圈初期少見擁有18R裏站的地方。
代表站長克狼早在創站初期就將性欲跟獸化連結一同,或著說,最初就是一同認知,本就是一體。

這當然跟該站長最初在歐美論壇活動,歐美不避諱的創作性欲相關作品,耳濡目染也是健康的。

[b] 克狼提到事隔N年之後他轉向毛裝領域發展。感覺得出來這是權衡時間體力精力之後做出的結論,要用什麼型態延續自己在興趣領域 — — 或說人生的領域繼續活動,對每個人都是必經過程。

儘管前面 Kofu〈歐美獸展快速入門〉有提到他不是很能理解為何台灣獸圈會將毛圈跟獸圈一分為二。但確實是有差異的,可能可以說獸圈不等於全部都是毛圈,但毛圈肯定歸屬於獸圈思維之中。

瀟湘〈我所知道的獸圈歷史 — 從野性疆界的興起到狼之樂園的數度崩解〉

則是自己最想看的一篇。不只記錄事件、也充滿八卦,絕對不是什麼中立文章,而是帶有中性語調但其實相當個人立場的觀察文章。

『「獸人」本身就來自於各種故事形象,本身無法形成邏輯上的一致性,是有待補完的殘缺敘事。

『這本來應該可以說是優勢,因為雖然沒有文本可循、難以說明,但是獸人大致上的印象卻異常明確,超越文字而有具體的概念核心;在這種情況下,沒有文本可說是脫離了文本框架,獲得幾乎無窮盡的自由,可以展開所有可能的敘事。』

主筆者瀟湘提出了非常多獸圈常見的主義/刻板印象/並起深層討論成因,真的寫得很好。特別是「要不要戳破他人對獸設獸圈的幻想」的議題非常值得討論,甚至可以專題論述。

『獸人與人類對立、優於人類的概念,可能是受到當時流行的文本《狼雨》的影響。』

其中『創作者成為團體至高點』的段落,如果使用社會學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一定很有趣。這段討論也能夠延伸到《獸言誌 第二期:關於創作》的大主題:

『獸圈很容易形成以創作者為中心的團體。在創作者身週圍繞著想要切磋的同好、想要見聞作品的愛好者,有高人氣的創作者幾乎必然會營造出強烈的小團體,而由於在人際上能消耗的心力有限,此一小團體的吸引力會達到極限,最後必然會有新人只能企足翹首而無從入門、只能遙遙遠望。』

『回到如今狀況,論壇作為唯一場域的情況已不復見。成員之間更難以宣稱有凝聚力存在。然而單純以創作物產出與能見度來看,在這幾年反而是飛躍性的發展……似乎也暗示了,獸圈不必然需要早期想像中的完全集體形式、具備科層架構的凝聚力,更適合各自分散獨立、互通聲息,因事而合、事盡而散的現況--更適合後現代又個人主義的多元現實。』

瀟湘所記敘的論壇興衰史,與其說在討論獸圈不如說是在討論網路社群的發展。在網路世代,創作者(給糧者)永遠比其他人擁有更高的話語權是事實。然而這是不是獸圈的特例?恐怕未必?

此表格來自《獸言誌第二期:創作》電子奇美拉〈夢邊緣的居民〉

值得一提的是,此篇有記錄到狼之樂園做的會員統計:「使用者80%是男性,其中66%的性傾向是同性。」

雖然 cyter 一文有談到,以學術研究而言,「量化」的結果並無法代表獸圈,因為現今的獸圈並沒有編列成冊而有實質數量和範圍的母體……但某種程度上,這數字還是代表了一些什麼吧。

《獸言誌:第二期》

《第二期》售價只比創刊號多了NTD.30,但內容的濃度可能是創刊號的1.5倍。或著這樣說,創刊號如果是豚骨拉麵,那麼第二期就是撒滿豬背油脂的超濃口豚骨拉麵,不辣、但有滿滿獸味。

第二集比第一集更深入的探討了「獸設」,探討範圍也比第一集更大膽--獸設被歸類為「創作」與「自我探討」的中間;自我探討也不只是形上的內心思索,而會具現在獸設的特徵,以及關於性慾、性愛方面的呈現。這些都是雙眼可視、實體可觸的線索。

本期開頭從編輯與獸迷大亂鬥的「圓桌會議」起始,從觀眾的角度討論「如何分別歐美系/日系的獸迷創作」。

接著是五位創作者--聆聲/克狼/電子奇美拉/夢魘/涯軒宇--分別從繪圖、文字等平面創作,到立體的獸裝製作、甚至是系統性的獸迷資訊網站架設,可以看見『獸』題材創作的廣泛,更可以從五位創作者的心路歷程發現,『獸迷』身分之於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不同面相。

接著兩篇長文,由資深獸裝玩家狼馬/酷必獅與資深獸迷繪師兼獸迷活動主辦者 J.C. 進一步分享,獸迷在做自我探討和社會交流的時候會遇見什麼樣的實際困境,且兩篇文章提出的意見都是極其寫實(血淋淋?)與深入。

狼馬/酷必獅的長文〈獸迷行為與性偏好之關聯性淺談〉,就於普羅社會大眾的角度來看,是本書應當標註18R的文章--過激的書寫並不代表這篇文章不中肯,而是誠實探討人性與獸性的可能,絕對是一般讀者會大開眼界的一篇(笑)

如果說狼馬/酷必獅的論點是獸圈鷹派,J.C. 與臺獸研編輯室的採訪就是鴿派和平的表現-- J.C. 作為獸圈大型活動的主辦者,同時具備對天性探索的好奇心、遵循後天自我構成的制約,以及包容他者的胸襟。臺獸研的共通與會者也在訪談提問中討論各種觀點,是篇值得一閱的採訪。

最終收束全書的翻譯文章--猪口智広〈個人之事?抑或是政治之事?〉,使用嚴謹的論文筆觸,以獸迷最大集散地的日本角度觀看歐美獸迷的社會事件,同時總結了《獸言誌第二期》每位創作者反覆提及的疑問--

獸迷的個人自我認同,正是由創作與社會產生關聯,而『創作』一事,其實從一個人向外表達『自己生為獸迷』的那一刻便展開。

以下為《獸言誌第二期》部分單元的細部感想與摘錄,也會交互對應每一篇文章的觀點:

臺獸研編輯室〈圓桌會議〉

獸迷熱辯如何分辨繪風創作的有趣分享。
個人最喜歡 CLE 的說法,比起日式畫風/歐美畫風,擬獸人/擬人獸似乎是更好的說法--不分地域,而是決定要離獸靠得更近,還是保有人性與獸性混同的性格與性徵。

雖然這樣的描述,也讓我強烈想起小時候看過的冒險故事:相傳海底居住著傳說中美麗的「人魚」、主角費盡千辛萬苦潛到海底,發現海裡並不是童話故事裡的「人魚公主」或說擬魚人,而是魚頭人身的擬人魚 XDDDDD

聆聲〈獸設,屬於我的真實〉

已經忘記是在哪裡聽過一些說法,會加入獸圈的人多半是現實經過一些挫折;這其實不奇怪,藝術本就是從無聊與挫敗中誕生。喜歡奇幻故事的人,必然都是因為不滿足於三次元現實,才會潛入異想世界。

聆聲的這段自敘文是獸言誌二最能夠體現「獸控」入圈過程的一篇,對我來說,它再現了人類遭遇困難時會發生的進化:

挫折 → 自我重組 → 誕生新的自我 → 探索自我

獸控們熱衷於「設定」與「定義自身」,實質正是探索自我的路程。
一個離題談是,覺得這和十年來自己反覆在憂鬱症和諮商之中解離、修復、然後迸出新的自我的過程很像,差別在獸控們更願意『自我定義』,找出自已想成為的樣子。

電子奇美拉〈夢邊緣的居民〉

應該是《獸言誌二》整本控訴語調最深刻的一篇,同時也是看完會覺得「台灣真相如此」的一文。

本文敘述了在台灣的『非主流獸控』是什麼模樣、會得到什麼待遇,以及共業--台灣的獸控們要有什麼覺悟才能自承獸圈人。

「對純獸沒興趣」「對母獸沒興趣」這些關鍵問題,其實可以跟後面狼馬說的「獸控相關性欲」,以及J.C.說的「喜愛獸這件事,對我來說並不相關性欲」,或有點忘記是在獸言誌一或二看到,有人統計「帶有性欲描寫的獸本賣量,遠遠大於著重藝術性表現的獸本」都息息相關。

雖然奇美拉不斷強調「獸圈強調以性會友,擠壓到其他想法的創作者,也讓活動者置身危險」:但從下一篇作者狼馬的說法來看、性確實被置於獸圈創作的重要位置--畢竟,就算是反對「性」置於創作主軸的奇美拉本人,也不得不分析性慾對現代獸圈產生的影響,來做出這樣的長篇論述。

電子奇美拉〈夢邊緣的居民〉

但我還是很喜歡奇美拉在文章頁尾所言:

『情感並不只是性慾的一種,擔憂、安心、恐懼、逞強、堅毅,諸多情感能從眼神、肢體動作與種種細節體現……真正的獸比起純粹的動物更接近狂暴的魔獸,那是真正毫不遮掩的情緒。』

另外,也超級喜歡奇美拉親手繪製的光譜示意圖。至於共業……個人覺得編輯部把電子奇美拉的文章放在下一篇狼馬的論述之前,真是蠻好的安排。

涯軒宇〈人身獸魂〉

這篇一樣是談到獸設和自我的連動。「獸設在創作中是為了要完整世界觀」那麼延伸來說,獸設之於獸控本身,就是要完整自我的價值觀。後半段蠻不錯的是分析獸/獸人/人三者不同,進一步談到何者為本我。

作者「涯軒宇」以小說作者本位論述的好處在於,對於「角色並不是100%的自我,角色是遵循故事世界觀和價值觀而生長,同時也會因情境改變選擇」,小說創作者是有強烈的分割意識。

比較起來,另一個創作者「克狼」在〈誕生於熱血少年的獸人樂園--烈封異世界 L.F.World〉文中描述,明顯就有將自身帶進自己創作的角色。因此涯軒宇在論述獸與獸人與人三者不同之處,更能清晰看到三者分界為何,以及擁抱三者互通與共通的可能。

狼馬&酷必獅〈「獸是一種性偏好?狼馬你該吃藥啦!」獸迷行為與性偏好之關聯性淺談〉

絕.對.要.上.R.1.8.字.樣.的.文.章。

簡單言之,此文已經超出有沒有圖片裸露的程度,而是需要一定人生歷練與精神成熟度才能閱讀。

老實說自己第一次閱讀的時候備受衝擊,有點像是第一次閱讀人類海豚交配指南的震驚。(不知道有這個指南的人… 請不要搜尋 XDDDD)並不是批判性的印象,更多傾向「儘管早已知道世界上有這樣的性癖,但詳細知道其構成還是很震驚呢!」的驚訝感。

說是這樣,但性癖之外,狼馬對於獸圈的各項解說都很中肯值得一讀。
譬如獸身分--獸名與獸設,其關係與「自我認識」「獨立」「不可複製」「匿名」等性質息息相關。

還有獸裝之於獸圈的意涵,是「安全感」與「認同感」。不只是心靈缺乏安全的內部誘因,外部誘因也是大家著迷獸裝的理由--透過三次元獸裝這項交流工具,可以確實獲得圈內成員的認同。

不過狼馬開始講蹭蹭裝,我讀著讀著就一臉懵逼了對不起……

狼馬不只談穿著獸裝對一個「毛迷」的意味,還談「獸裝」作為交流工具,可以達到四個層次的獸迷高度互動:打招呼、活動、愛撫、進而性交。內容實在是過於鉅細靡遺……就這樣吧。

當然,狼馬也有很多不錯的論述,譬如談「性偏好與獸迷創作者」的連結:

『別天真的認為只要不接觸成人作品就不會暴露自身的性偏好……儘管可以躲在一個名為「藝術」保護傘背後,但終有一天還是需要面對自身,長期的自欺欺人,往往只會在「自我了解」這一環節上失去方向。』

談「性偏好」和求偶的關聯,意外的說服人:

『在獸圈打滾的諸位,是否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尤其在對象選擇方面,出現了一種「圈內優先,圈外候補」的情況?……小至交友、大至擇偶,『獸』在這其中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甚至可以說影響了成員的一生……

『獸圈的文化產物如獸繪與獸裝正巧觸及了那些有著如此性偏好的人,進而促使其成為獸迷在圈內滿足與強化其性需求。反過來也是有可能,亦不排除有些成員是先獸迷之後,才開始觸發且意識到自己的性偏好。』

談「摸索獸圈的愛與性」,其中談到『第五年』是獸迷認知到「獸愛好」將與人生共存的時刻:

『不得不認清一點:「獸圈,其實是一個性活動很頻繁且多元的族群。」
全文著墨在於「性」方面,而缺乏談「愛」,並不是獸圈沒有「愛」,只是該議題涉足些許「性倫理」層面,筆者現在還沒有能力可以將其妥善書寫。

『此外,正如筆者在一開始所述,這是一篇給成年獸迷(毛控)的文章,而這裡的「成年」,不單單指成員的實際年紀,同時也直指該成員在圈內的活動年歷,依據筆者個人訪談了數十位年資五年以上的獸迷後發現,第一次出現對獸產生疑惑的獸齡,大都集中在第五年。』

最後再次談為什麼要把「獸迷」跟「性偏好」連結的理由:

『「嗜好」無法全面甚至連一半都沒法解釋圈內有關性活動的行為。筆者認為,「嗜好」與「性偏好」兩者在獸圈是一種相輔相成的存在,兩者需達到平衡而不是交互攻擊或刻意抬高任一方的成分……

『找出「獸迷」與「性偏好」的關聯性並非藉此將獸迷汙名化,亦不是拿來論戰之用,實際上,這類與「性」相關的關聯性研究亦是研究獸文化中的一環,缺少了這一環的獸文化研究其實是件相當可惜的事情。』

節錄到這裡,談談作為一個非獸迷的感想:

比起說「自己能不能接受」這件事情,其實更多是「原來獸控代表的是這個意思啊」的吃驚。

當然狼馬一家之言不能代表全體獸控,像是此書前文的繪師電子奇美拉,在創作獸的時候就算真的有考慮到性偏好,最終也不會升級到毛裝的程度,而喜歡毛裝的人,同樣也不代表全都會把毛裝拿來做性愛管道諸如此類。

不過這篇文章確實扭轉了『身為圈外人對獸圈的感想』,或著我對獸控朋友的想法--

比起「喜歡獸有什麼不對呢,這不是很可愛的一件事情嗎」,狼馬的研究更讓人體察「獸迷透過獸愛好以追尋自我的過程,實際是複雜的心靈與生理過程」

讀完狼馬的文章,反而有些難以與他人談論獸方面的事情,或著,談之前須要問清楚--對方究竟對「獸迷」這件事是抱持什麼樣的想法或覺悟。只是覺得獸很可愛獸化讚讚 v.s. 晉升到毛裝或著把獸迷當作追尋目標,作為一介非獸迷,就必須審慎思索自己的反應和狹隘思想,對他人是不是一種冒犯。

不過透過狼馬的文章,總算可以理解「喜歡有獸耳獸尾的人形」絕對不代表是獸控的理由。獸耳獸尾的人形,終究還是在人的層面思考。缺乏了「化獸」這個渴望與執念--

相較自己喜歡獸耳獸尾人形,可能只是覺得「有一雙靈敏的耳朵和一條毛絨絨尾巴能展現情緒,這不是很方便的事情嗎」的程度,意識到自己是毫不猶疑的接受人類肉體……

看完狼馬此文,對身邊的獸迷朋友也有一種不自覺的愛憐,接近第一次認知到性向與自己不一樣的朋友,並非上對下,而是「即便我倆在不同的路,即便我們會經過不同的波折,我們應該都可以找到舒服的生存方式,也絕對會有人與我們相知相惜。」算是挺正面的讀後感。

J.C.&臺獸研編輯室〈誰來獸訪:J.C〉

蠻喜歡這篇訪談接在狼馬後面,因為受訪人 J.C. 立刻提出了是人是獸的自我認同這件事的解釋 XD!此篇訪談有不少橋段在辯證「獸迷的自我認同到底是獸人/獸/或是人」:

『年長的會員可能把獸當作自己的興趣,就算有獸設也不會認為是自己自身;他們會認為那是自己網路上的形象,不會把獸設當作真正的自己,比較沒有連結感……比較不會去否認自己人類的那部分。』

『我認為「認不認為自己是人類」是一個比較大的分歧點。有些人不假思索認為自己是人類,他們應該是因為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喜好、內心沒有感到什麼不好,或感到什麼迷惘之類。』

訪問中,可以很清晰看到 J.C. 是認同自己身屬人的一面,同時也把『喜歡獸』這個愛好當作自我認同的一部分,雖然無法確知獸圈整體想法,但對普通大眾來說,J.C. 的想法應該算是中庸且大眾都可以理解的。

『我覺得自我認同就是沒有答案的事情,而且會隨時間改變。有一些孩子會認為他們跟社會格格不入,會認為自己應該是獸人不是人類,然後想要做一些突出的事情?他們還在摸索,又不知道自己現在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原因是什麼,可能就會歸咎於「因為我喜歡獸人」、「我體內是狼」。』

這篇訪談中的訪談者 Wilson 也說了很有趣的話:

『在社會生活適應比較良好,也可能比較能夠掌握跟人互動的方法或知識,所以不需要用很儀式的方式跟其他人互動……當然一來可能出於自我認同,但我的另一種解讀是,只有透過這些規則甚至儀式化的講話方式,讓自己安心、也確保對方如果願意遵守規則,就是跟自己對到同個頻道上,可以溝通順暢。』

如果把「儀式化」這件事放到毛裝上面來看,其實超級有趣的……
蠻讚的是 J.C. 也有談到一點點他對獸設/獸裝的看法:

『獸設是我理想的樣子。保留自己原本的個性,但又是我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我覺得穿裝,是藉由穿裝,來讓自己跟自己的設定……獲得同步?因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樣子並不是自己理想的樣子,所以嘗試透過獸裝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雖然脫掉獸裝以後還是原本的人,可是因為知道穿上獸裝就是自己想要的樣子,反過來就比較能夠接受自己在日常生活的樣子。』

對於電子奇美拉和狼馬提出的R18疑問,J.C.則有一份個人見解:

『對我來說,我對畫R18沒有很大的興趣……這不是我成為獸迷的理由。應該說,我喜歡獸,不是因為性慾,所以我會覺得如果我創造出太多R18的作品,就會和我進入這個圈子的理由違背。』

『……圈子的風氣是整體的,所以如果不想讓風氣變成這樣,只能從自己做起。一直批評別人,只會讓別人堅定自己的想法;那還不如找跟自己想法一樣的人,跟他們交流、讓他們知道:他不孤單。然後他們就會流在這圈子裡,久而久之風氣就會有些改變。』

J.C. 的收尾也非常棒:

『許多新的想法、進步的價值觀,一開始都是少數……人類/社會或自我要進步,原則是要能夠包容聆聽不同的想法,還有堅持自己的理念……要怎麼平衡跟拿捏還有要怎麼做到,才是真正困難的地方。』

J.C. 整體訪談提出的觀點,應是普羅大眾比較能夠理解、也是把「獸愛好」整體融入到自我價值觀的一條路,不堅持特定的作法,也把他人的堅持視為對方還在做自我探尋。不愧是過去獸論壇的管理者和現任獸無限主辦人。

猪口智広〈個人之事?抑或是政治之事?〉|翻譯:逆狼

前面談了這麼多自我認同自我成長,最後一篇選文總算把焦點從「個人」轉移到「社會大眾」,談的是獸迷如何在社會生存。此篇評論由日本女性主義社會學家與獸文化研究者的豬口智廣所寫,提及相當多歐美國家事件和學術角度。可以想見本文翻譯的難度,必須讚嘆譯者逆狼的譯筆流暢。

豬口智廣在此文提出了兩個案子作為探討中心。

案例一、
美國民主黨議員 Scott Chamberlain ,因為在社群網站透露了他是獸迷,且在獸迷的SNS平台標示自己的性癖喜好是「可容忍強暴」,而遭到鎮內選民反對,因而辭職下台。

儘管以該SNS平台的標準而言,喜愛 Loves/喜歡 Likes/可容忍 Tolerates/討厭 Hates 四個標準中,「可容忍」可算是『不喜歡』的意思;然而大眾對政治家的道德要求,是「不應該跟強暴扯上任何字眼」。

一位譯者「兼光」做出以下評論--在美國,對於性的態度是相當嚴峻的:

.幻想與現實,換言之「想像中的性行為」與「實際的性生活」在美國很容易被視為一體。

.不同人種間的婚姻關係,或同性戀等,在過去會被視為違法;美國基於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時常有類似宗教的觀點,將「性」以二元好壞做出區別。「強暴」要素,即是被視作典型的「惡質的性」。

.作家、音樂家、或喜劇演員,或許不會受到嚴厲的批判,但議員創作色情小說,可能就稱得上足以斷送議員生涯的醜聞。

案例一,正是體現在大眾傳播領域,未能挑選「表現手法」、彰顯出「性形象」的獸迷印象,帶給美國社會大眾「超乎預想、規格外的性嗜好」,是會有「將獸迷身分公諸於實名社會之下,就會有一定的風險。」

案例二、RMFC事件

此事件本來是個茶杯風暴--一小群獸圈人之間的爭吵,但最後升級變成「進步左派」(Rabel)與「另類右派」兩邊主義者的紛爭。
(用台灣最近的案例,就是同志詩選從收錄一個爭議詩人的詩,最後衍生成男同志圈與女性主義者大戰。)

風波之中最有趣的是「另類右派」,這個派別反全球化、反移民、反女性主義,但也包容LGBT、容許墮胎,具有贊成享樂主義的面向。而這場的爭吵也證實了「獸迷並不等於左派」,LGBT同樣≠左派。

蠻喜歡這篇論文其中的評論:

『二零一六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在事後多次被稱為「象徵性的展現了美國社會的分裂」。若說獸迷以「不抱持排他言論,全盤接受各方面性傾向,並接納社會少數族群」作為其特徵與美德,則對於獸迷群體的道德規範,很有可能成為相對於美國社會現況的正向批判。但此事件表現出的嚴峻事實是……

『對於少數族群的(社會)運動採取親和力場的美國獸圈當中,存在支持另類右派的更少數族群。「獸迷包容所有不同立場」以極「另類獸迷屢次挑起紛爭」,兩者可以說是一眼就看出矛盾所在。

『從激進獸迷來看,或許會覺得「另類獸迷主張歧視主義,無法接受其排他的立論」;然而,要承認何種政治主張,又應該不予承認何種政治主張的議論,很有可能會孕育出新的排他立論,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豬口智廣可以說是點出了現實,也點出社會對次文化的刻板印象;評論最後的結語也很喜歡:

『本文引用二例,並非要意指自身在這種情境之下會扮演何種角色,而是要暗示事件與政治是密不可分的,無論是繪畫、造型、文章、照片、或是表演,獸迷在從事這些表現活動時,問題就會與其所採用的思想/信念的自由、以及表現的自由等有所關連……在這種不得不牽扯到政治的情況,至少有一件事情是能夠明確說明的:

『最好要以批判的視點來看待二分框架。作為個體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平時,我們往往會以各式各樣所屬群體的層次來認識彼此……因此被他人貼上相似的標籤。而問題就在於,不應該用這種框架來看待獨一無二的我們。

『「個人即政治」(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感想至此,總體說來《獸言誌二》的編排讓人非常喜歡。

不只是文章的深度,也包含文章編排順序,第一篇收錄的「聆聲」自序回想起《獸言誌一》的內容,緊接從「電子奇美拉」的文章去看獸圈另外一種觀點,「狼馬」的性喜好文章去看獸迷跟性的關係,「J.C.」的訪談回到個人如何在群體之間自我認同。最後脫離自我、拉遠拉高角度,從豬口智廣的論文看獸迷怎麼在社會大眾繼續走下去。這個承先啟後,由近至遠的安排非常讚。

與其說《獸言誌二》談的是創作,不如說是談「獸迷如何與外界展露自身」--當然這就是創作的定義,不過比起異性戀藝術和同性戀藝術、甚至BDSM藝術等等,獸迷相對激進但也慢慢向社會大眾開放的手法,果然還是會遇到很多衝擊。

另外,心得沒有太多著墨於「克狼」這位作者的文章,純粹是「克狼」在《獸言誌一》或《獸言誌二》供稿的兩篇文章都展現其對「獸迷」自身定位的認同--可以感受到作者已經結束自我摸索,更意欲作為先鋒典範去推廣「獸愛好」。

同樣的,《獸言誌一》藍風的獸裝文、 Kofu 的世界展覽介紹文,以及《獸言誌二》的夢魘的毛毛百科文,都讓讀者有類似的感觸,也讓讀者能更加探索獸迷的世界。

《獸言誌》這系列之於我這樣輕淺讀者的獲益……就像上面說的,能夠讓認為自己是獸迷的人探索自己,同時也能夠讓非獸迷的人思索「身而為人」的自己又是什麼模樣。

並不是意識到自己「我不是什麼」,而是意識到「我是什麼」,獸言誌確實發揮了作為資料性書籍與社會學研究出發的刊物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