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為Apple、微軟、VOLVO汽車等知名企業服務,曾擔任雜誌社總編輯與社長、並創立多家數位媒體,具有超過30年行銷經驗的傅瑞德,以多年累積的行銷知識與經驗,協助往海外發展的本地公司、或是有意進軍華文市場的海外顧客,以符合產業慣例、技術正確、而且精準有效的行銷語言與潛在顧客建立溝通管道。
Founded in Year 2000 by Fred Jame, Graphite Works is a linguistic marketing consulting firm helping corporate clients worldwide, or who would like to engage customers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to take advantage of precisely-crafted, well-defined literal presentation in marketing activities and campaigns.
大概是因為年齡的關係,我經常是這類豪華車款廣告的受眾;前一陣子剛好也寫了〈「橘逾淮為枳」的賓士汽車標語〉這篇,結果被Benz相關的廣告業內朋友抱怨「為什麼沒有先問過他們」。
我之所以刻意不問,有兩個主要理由:
因為我的評論並不是絕對的答案、跟實際的廣告成效也不見得有關,只是就行銷的角度去拆解和觀察、並且根據經驗往上推測(既然是「推測」就可能不精確)可能的策略問題。
所以,無論在背景事實上有錯、或是我的思考解釋有錯,都歡迎留言指正或討論。
剛好這兩天被推送了一個Benz廣告,在我的角度來看又是有些問題的。
到了一個沒看過的企業網站,照慣例除了看看基本架構和一些設定之外,就是先去觀摩一下「關於我們」是怎麼寫的。
雖然「關於我們」通常也都是例行公事,不過看看他們的用心程度(是不是因為例行公事就隨便寫寫)、切入角度、他們對自己公司和業務的定位、以及自認為最重要的宣傳重點等等,都可以更瞭解這家公司高層或行銷部門的心態。
順帶一提,如果你想應徵某家公司、或是到某家公司工作,建議你也用同樣的方式瞭解一下這個新東家。
ASML這家公司(中文)是重要的IC製造機器「lithography systems」(一般稱為「曝光機」或「光刻機」)廠商,包括台積電在內的多家IC廠商,都得靠ASML的設備才能生產半導體晶片。
他們網頁上「關於我們」的大小標是這樣寫的(中文是我的直譯):
(以下的討論,並沒有特別要批評任何人、或是批評「只想讓社交帳號保持平淡」的想法;怎麼經營帳號是個人自由、沒有優劣。這邊只是從「工具」的角度出發,把經營帳號這件事當作討論的引子。)
或者應該說,你的帳號有時候就是你的履歷表。
從工作的角度來說,如果有人告訴我他是文案作者,但社交帳號(以下就如此統稱了)內容單薄平淡、文字乾癟乏味,甚至不會用標點、錯別字百出,就很難說服我這位仁兄/姊是幹這行的(當然也有例外、也有人是刻意如此,以下就先排除這些類型)。
所以說,在這一點上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以第一點來說,當然也有「工作的事已經做得很累很煩了,所以不想將這些事情帶入生活」的人;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也所在多有。但借一句日本人的說法:這就是「業者」和「職人」之間的差異。
而且這還只是「職人」的程度,想成為「達人」還需要更多努力。
第二點則是好處、同時也是壞處。除非你完全不經營社交帳號、或是嚴格鎖朋友(但這又會變成你的劣勢),否則一字一句都會代表你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對於能力好的人來說,社交帳號就會成為展現自己能力最好的舞台。
以我自己而言,我靠社群帳號內容評斷某人的行銷(包括從文案到整體內容規劃)能力時,在文字方面會依據以下的標準(大致依一般重要程度排序):
事實上,我自己包括決定是否加朋友、甚至寫自己的貼文,都是遵循一樣的標準;雖說不到「無友不如己者」的程度,但如果你的貼文內容多樣、妙趣橫生,當然更能引起我的學習興趣。
當然,加一般朋友時不會那麼嚴格;但如果對方自稱行銷專家或文案人、或是我以行銷主管的身分偷偷透過帳號內容挑選聘用對象,就難免吹毛求疵、處處挑剔了。
再強調一次,要怎麼玩、或是怎麼經營自己的社交帳號,是每個人的個人自由;但對於行銷人來說,帳號也會是你行銷自己、展現能力的重要戰場。
或者我把條件簡化一下來說。從前我在經營媒體的時候,在文字方面給編輯的要求只有三點;看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得花點力氣:
至於怎麼做到這些,除了多讀、多寫、多看這邊的文章這幾個基本方法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從今天起用心寫好你的每一則貼文。 :)
「今際之國的闖關者」(今際の国のアリス)有個英文標題,叫做「Alice in Borderland」,這其實是當初知道這齣戲時,最讓我眼睛一亮的地方(職業病)。
原本以為這是拍成影集、上了Netflix之後,為了因應國際市場需求才取的名字;後來搜尋了一下,發現由於這部漫畫在西方市場出現過,所以是漫畫版時代就有的標題。但無論如何,這是個非常高明的命名。
Mercedes-Benz汽車的最新企業標語,官方標準版的德文與英文版本如下:
英文版完全是德文版的直翻,所以沒有什麼變花樣的空間;不過稍微可以討論一下的,是這句標語的「功能設定」。
企業(相對於個別商品)標語最常見的功能,不外乎以下幾種:
參考一下幾家主要歐洲車廠的標語和直譯(經過轉化潤飾的的官方中譯後面會提到;為了了瞭解原文精神,這邊先以直譯為主):
但到了華文市場,中文官方翻譯就變成了:
而Benz的官方中譯,則是今天剛好看到的:
上圖是一位目前身體微恙的(但中文很好的)老外朋友 Martin Hiesboeck 拍到的輪椅照片;這個品牌的名稱叫做「Karma」。
Karma這個字的意思,認真說起來有點複雜,詳細請看Wikipedia的解釋。
Karma可以翻譯為「業」、「業報」、「報應」、「果報」等等,對東方人來說並不是太陌生的觀念;而且基本上還算中性,並不一定指好事或壞事,只是一種「因果關係」。所以,或許用這個字當品牌的人是把它往好處想,當作「功德」來解釋。
雖然這也不是說不通,但當這個字放在「不得已才會用」的輪椅上時,會有一種幾乎是在嘲諷使用者的感覺,可能會令人感覺很不舒服。
再強調一次,在命名或文案中使用比較特別的字時,不僅要注意字義,更要注意表面上看不到的文化背景,以及跟產品之間的情緒連結。
Fred報告:往後我的行銷相關文章將會轉往訂閱平台刊登,供讀者免費或付費訂閱(付費者可以閱讀專屬文章、或享受不定期優惠);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所幫助,歡迎您現在就前往訂閱、或是每個月贊助我幾杯咖啡!
大致上來看,這次的MacBook Air、MacBook Pro、Mac mini這三個主要產品的標語,都延續了過去Apple「拿現成句子改雙關」的風格。
雖然這一點在英文上很方便,但其他語言版本的譯者就傷腦筋了;因為在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之中,不見得有類似的原句可以用,更不用說改一兩個字,就變成跟英文版意思完全相同的雙關語。
如果是厲害的譯者,或許可以在中文裡面找到類似的句子來改;或是改用完全不同的原句,但透過同樣的改字手法,製造出純屬中文語境、但跟英文原版一樣的雙關效果。
能做到這一點,就算是玩這類標語的最高境界了。
先簡單總結一下英文版:如前面提到的,今年的寫法延續了Apple一貫的風格和水準,不過並沒有特別出色的地方;尤其是如果這種技巧繼續玩下去,可能會在某個時候降低到「cliché」(陳腔爛調、老生常談)的水準,就不有趣了。
首先來看看輕型筆電MacBook Air:
做廣告或投放廣告,都是這年頭的重要技能,我絕對沒有小看的意思;但不妨思考看看,其實許多行銷主管是沒有能力做這些事的,頂多是看得懂觸及率、轉換率之類的數字,並且能用這些數字做出決策而已。
對,重點就在於最後的決策,以及在使用廣告等工具之前,對於局勢的瞭解、以及對相關資產的盤點和轉化。
而這些行銷主管所需要具備的能力之中,首要的就是「盤點行銷資產」。這一篇就讓我們不打高空談視野、談願景,而是來聊聊最基礎、最務實的「盤點」這件事情。
原本用於庫存管理的「盤點」這個詞,原本的意義是:
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店內的商品進行全部或部分的清點,以確實掌握該期間內的經營業績,並因此加以改善,加強管理。……避免掉囤積太多貨物或缺貨的情況發生,對於計算成本及損失是不可或缺的數據。
假設你是剛到某公司上任的行銷主管,除了熟悉公司環境、認識同仁之外,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應該就是盤點。如果借用會計的觀念,你要看的是:
如果借用工廠的觀念,則是:
如果借用產品研發的觀念,則是:
總之,無論是剛上任、或是在職中的行銷主管,都必須時時盤點、時時掌握上述這些資源與狀況,並配合研發和業務部門的進度,來擬定並執行行銷專案。
您現在不妨回頭再看一次前面寫的「盤點」基本定義,應該會開始覺得它有點重要了。
其中主要的差別,在於剛上任的主管對這些必定陌生,所以必須在最短的時間之內,透過自己詢問和學習、部屬的報告、以及和其他部門溝通,再加上直接約談重點人士(例如公司執行長)來進入狀況。
如果是已經上任一段時間的主管,則是要時時透過上述的會計、製造、研發等不同角度,來掌握行銷資產的運用、消耗、補充狀況,以及使用這些資產所產生的績效、並且對負面事件立刻有效回應,變成一種不斷循環的狀態。
同時,也可以同樣利用這些角度,去跟會計、製造、研發、業務等單位溝通,瞭解其他部門的狀態(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配合研發部門或產品經理的roadmap);但在某些行銷主導的公司,也可能是由行銷計畫(包括觀察、創造、滿足市場需求)來推動其他功能部門的運作方向與時程。
如果你腦筋轉得夠快,可能已經開始發現,上述的這些分析角度(包括「借用觀念」中的那些點)、與其他部門的關係、再加上時間軸,都可以成為許多不同的矩陣。
而所謂的行銷策略,就包括決定要填滿矩陣中的哪些點、忽略哪些點,或是某些現在的小點必須在一年後擴大;而這些就取決於公司願景、執行長的意志、產品發展方向、以及行銷主管個人的決斷。
同一個矩陣由不同的人來填,就可能有不同的重點和優先順序,這些也就是策略;而策略的好壞,也會關係到資源耗用的多寡、以及最後執行的成敗。
而這一整段決策過程,就始於一開始時的「盤點」。盤點標的選得精準(例如你並不需要去盤點行銷部有幾支白板筆)、使用的排列組合適當、過程中的管理有效率,就更容易有好的結果。
即使你現在還不是主管,而是行銷專員,其實也可以用同樣的技巧來盤點手上的資源、建立自己的矩陣;但重要的是,負責大方向的行銷主管或許可以不懂製作廣告、或是投放媒體,但不能缺乏這種從小到大綜觀全局、掌握狀況的能力。
當然,同樣的盤點技巧也適用於其他部門主管、甚至公司領導者,而這第一步也同樣關係著營運的績效與成敗。
你曾經有系統的盤點過自己和工作上的資源嗎?如果還沒有,不妨現在就開始練習看看。等你有一天爬上行銷主管寶座的時候,一定會用得上。
由我協助編輯的程天縱老師新書《程天縱的職場力》一書剛剛由商周出版,定於11月8日在各大通路上架。
程老師是我尊之為師、擁有40年跨國企業資歷的高階經理人,也是許多人的人生與事業導師。推薦對經營管理有興趣的您一同來分享他對於職場、產業、人生的獨到觀察。程老師的親筆著作、加上我的用心編輯,您絕對不會後悔。
請加入「程天縱老師讀書會」Facebook社群,追蹤新書出版與相關活動的動態。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