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18年之際,讓我們花些時間回首過往一年跟海洋相關的科普圖書,雖是大塊頭但十分值得花上幾天好好閱讀~
- 科普、圖鑑類 — 《海錯圖筆記》、《海裡的那檔子事》、《真實的幻獸》、《章魚、心智、演化》
- 社會/環境議題 — 《當水母占據海洋》
《海錯圖筆記》其實不是台灣書市的出版品,因為實在有趣(而且也算容易取得)就破例吧。清康熙年間的博物學家聶璜,走遍大江南北,實地考查與摘結傳說,繪製了四冊的《海錯圖》(「錯」意指種類繁多、錯雜)。還是中學生的張辰亮在看故宮時看到,喜愛生物的他眼睛一亮,長大後開始考證書裡的種種生物。聶璜當初繪畫的神奇古怪生物(既古典又饒富趣味)當然是一大重點,同時也對照真實世界的照片、生物習性、文化俗諺與料理方式。
相信我,聶璜的筆記幽默風趣,加上張辰亮的註解,很難保持嚴肅正經。以「海豚」(別懷疑就是下圖這隻)為例吧,標題下的介紹寫著「希臘靈獸、中國懶婦」XD 聶璜洋洋灑灑的仔細描述海豚的臃腫圓肥,然後花很長的篇幅寫奇怪牠長得不像豬怎麼大家都叫牠海豬,原來是內臟像豬(哺乳類)。最後說,「海豚如豬殊難信書,考驗得實始知為魚」……海·豚·真·的·不·是·魚!
《真實的幻獸》|人們常用豐富的想像力發展動物寓言或神話;但經常發生的事是,真實世界的生物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加怪誕而不可思議。本書有三分之二都在介紹海洋生物,所以我也把它放進書單裡。
記者出身的卡斯帕·韓德森,旁徵博引的功力爐火純青,電影、神話、詩歌、歷史、哲學、心理學、動物生理等,信手捻來隨心編就一幅幅細膩動人的自然錦繡。韓德森可沒忘了故事之外,織入現今海洋面對的威脅——過度捕撈、氣候變遷、海洋酸化和塑膠微粒,但他仍充滿樂觀:只要我們現在開始,就永遠不嫌晚。
《海裡的那檔子事》|珊瑚礁生態學家瑪樂·哈德特完美的演繹科學家的機智、嚴謹與妙筆生花的文筆,生動的描繪水下狂野又豐沛的海洋動物性生活。先承認我還沒看完,不過感謝環資之前有搭配這本書的系列講座,一開放報名就額滿,錯過的朋友可以點擊重看:「軟絲的情欲世界」、「無所不在的變性行為」 、「珊瑚婦產科醫生聊東北角」與「偷窺海洋無脊椎動物的性生活」。
《當水母佔據海洋》的開場,簡直是充滿懸疑的驚悚劇。首先,水母癱瘓電廠導致了大停電,不知情的人們還以為是軍事政變呢。接著,水母繼續「公民不服從」運動,水母的大爆發導致核電廠停機,是謂水母反核。再來是鮭魚養殖場。由於海上的鮭魚都朝同一方向繞圈圈,因此產生漩渦,把路過的倒楣水母吸進網內,水母無奈受困,牠們掙扎時釋出刺細胞黏液,鮭魚看到水母也緊張而呼吸加速,鰓被刺細胞蓋住,鮭魚就窒息死掉了。
後續的篇章,作者麗莎安·蓋希文引述許多科學上的新發現與各地奇異現象小故事,以她一針見血的毒辣文體來解釋海洋生態失衡的嚴重性。過度捕撈、污染、氣候變遷等等,已讓海洋產生劇變。一路讀下去,會深深體會蓋希文的憂慮與沉重,以及對於未來水母恐怕逐漸控制海洋的無力感。
「現在我們已經清楚知道,我們的海洋生態系正墜向無底深淵,而且沒有任何容易的解決之道。該死的是,就連困難的解決之道也沒有。驚人的事實是:我們搞砸了。」(Gershwin, 2013)
書裡層層疊疊的數據、專有名詞、政策演進和紮實的文獻回顧,對海洋或政策研究的人來說是很方便的參考書,但對一般讀者應該是頗生硬的科普類,過了第一章後其實有些門檻。
我很不喜歡明明是文字為主的書籍,卻是用通常呈現圖像而非文字的18開本(17×23公分),加上科學翻譯的文句通常比較長,讀起來很容易疲累,不知道出版社是不是考量到如果是25開(14.8×21公分,最常見的寬度)頁數會爆增到四五百頁。
《章魚、心智、演化》|當我翻閱作者簡介和隨意瀏覽推薦序時,其實很好奇一位喜歡潛水的哲學家如何從他對海洋生物的興趣發展成一本專書。跟一般科普讀物不同的是,這本書加入了大量的哲學思考和抽象的概念,像我就不太能掌握其中某些段落,讀得滿吃力。
生物是怎麼發展出意識的?如何理解自身、群體與世界,進而有判斷、記憶與情緒?故事從作者戈弗雷史密斯潛下一個名為「章魚市」的潛點開始,他和他的潛伴在那兒長期觀察章魚社群的互動和行為。
還記得《海底總動員2 多莉去哪兒》裡,那隻隨環境變幻體色的脫逃大師章魚嗎?書裡集結了許多章魚令人驚異的研究迭聞,章魚也許在智力測試時表現分數並不高,但會不會是牠們根本不想做這個實驗呢?像是傳統訓練反饋與獎賞的實驗,章魚表現得並不好,但卻能用好幾種不同方式試圖逃亡、噴水破壞水族箱上的燈管,或堵住排水口引起實驗室水災,以致最後只好放生牠。
章魚會認人,研究人員發現章魚特別討厭某個人,他一出現就朝他噴水,換衣服(換成實驗白袍)也認得。章魚還會與人對看,某篇實驗筆記裡說,章魚喜歡吃螃蟹,不喜歡科學家給牠的魚(還是貝類我忘了),於是章魚用一隻觸手拿著科學家餵牠的魚,等到科學家餵完一圈經過牠的缸時,章魚看著科學家然後把魚丟進排水口 XDDD
戈弗雷史密斯的感嘆讓我覺得又心酸又好笑。他說,怎麼這麼美麗聰慧的生物,花了一兩年讓神經發展得巨大成熟,卻隨波凋零消逝;相反的深海處有些醜陋又沒什麼思考能力的魚,卻能活上上百年。演化的安排,是想讓生命有什麼樣的發展呢?
最後,(我沒力了…),偏文史報導類的《血淚漁場》和《靜寂工人》就留到下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