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水路-遠洋紀行》,與2017年海洋相關書籍速評-下

顏寧
6 min readJun 21, 2018

最終篇姍姍來遲了,這一回把焦點放到在海上與港邊的勞動者上。在談書之前,先插播去年底在勞工影展首次公開的紀錄片《水路-遠洋紀行》。

《水路-遠洋紀行》是導演盧昱瑞和攝影賴以博,2015年隨遠洋魷釣船,從高雄出發走四十天水路,經南非轉往英屬福克蘭群島抓魷魚的紀錄。台灣遠洋漁業實力雄厚,鰹鮪、魷魚和秋刀魚的捕撈量可說是傲視全球。捕撈魷魚和秋刀魚的是同一種船,目前台灣約有100多艘。上半年,魷釣船在南大西洋作業,秋冬轉往北太平洋抓秋刀魚。

回顧台灣先前以漁業為題材的紀錄片,李香秀的《南方澳海洋紀事》受限於船長不讓導演(女性)上船,我總覺得隔靴搔癢,沒有碰觸到產業的核心,批判力道不足。由漁業公司出資拍攝大型圍網漁船的《海上情書》,則過度浪漫船長和漁撈長剽悍、馳騁四海的勇健男兒形象,直接省略船上管理階層和漁工之間的緊張關係。導演選擇用家鄉耐心守候的女性溫情旁白和段落,來淡化龐大跨國漁業交易下剝削自然資源的事實,感覺不太到導演的觀點,倒讓紀錄片變得像漁業公司的傳聲筒了。

魷魚船是非常工業化的大船,從捕撈、漁獲分級、到冷凍裝箱,仰賴大量的勞力在船上完成。《水路》以管理外籍漁工的資深阿美族大副為主角,大部分的鏡頭對準漁工的一舉一動。從上船穿上統一發放的工作服、上課學習漁具、考試、模擬練習、趕時間扒飯、上工和休息。大船的組織嚴密,早晚班制與緊密的時間安排不得鬆懈;有時船長趁著走水路,還會在甲板為大家上課。在甲板上總是戰戰兢兢的船員,進了船艙不忘一起復習工具名稱(中文/台語),越南籍漁工也會帶著其他人一塊學中文。

片頭幾幕字卡,來自導演帶上船的《白鯨記》、《蟹工船》、《老人與海》等書。小林喜多二那句「喂!要前往地獄囉!」描繪無產階級在暗不見底的船底遭受無盡的剝削,放在片頭似乎暗示情境重演。不過,在《水路》裡,不苟言笑的船長,或占極大篇幅的阿美族大副,雖然有時仍不免揶揄訓斥漁工幾句,但其實就我看來,這艘大魷魚船在生活空間(吃飯、住宿和洗浴)與工作上的防護措施,對漁工的關懷和保護已經算是相當進步了。

幸好我們不用試圖殺死太陽、星晨或月亮,靠海維生,殺死我們真正的弟兄就已經夠了。 — — 海明威《老人與海》

片子快結束前,魷魚大爆發,一個晚上就釣上相當於兩隻抹香鯨的量。一邊是漁工們撐著疲憊的身體、眼睛快闔上,已幾夜沒睡趕工排魚;一邊是從網台上噴著墨液嘩嘩嘩彷彿從宇宙黑洞無止盡流下的魷魚瀑布。最終,只能按下暫停。無聲的畫面好像某種抗議,觀眾看著占據網台、甲板和走道淹腳目的黏膩魷魚汪洋興嘆不已。

雖然理性上我知道魷魚和秋刀魚的資源量算穩定,族群恢復力也算快,但內心還是不時冒出小對話框「光魷魚就全球第三了,還要再撈秋刀魚,再拿下第一名就對了?」「這麼會抓,真的不怕全都抓光光……?」導演其實沒有做太多詮釋,反而留下許多空間給觀眾思考。一般人難以隨船紀錄,好不容易得到上船機會,可能宥於現實情況,也不太能真的有對船家太過批判的視角。但是,我認為難得的是影片花了許多篇幅紀錄船員生活和他們的感受,相較於《南方澳海洋紀事》與《海上情書》,更能理解這些個性各異、身懷夢想的船員們,而不單是構成船隊裡勞力大軍的幾顆螺絲釘。

從豪華璀璨墜入空淵-基隆碼頭邊的《靜寂工人》

作者魏明毅以心理師的背景,進入基隆港做田野訪談,原本的題目是想了解自殺通報的個案,卻意外闖入碼頭工人們的生命世界。民國五六零年代,基隆港以國際港口之姿,迎接海外高度經濟發展國家川流不息的貨船,帶來象徵繁榮、進步與現代的各種舶來品。碼頭工人所感受的,是金錢堆出的「永恆繁華」,在候工期間港口周邊的食肆茶室人聲鼎沸,市街也隨之邁入紙醉金迷的鬧熱時代。

原先徒手裝卸散裝貨物的苦力,後來加入貨櫃車駕駛,成為港口上的「工人頭家」。魏明毅極細緻的描述這些「能幹男人」,在無以言說的渴望下,茶店仔滿足了這群能幹男人們傾吐、陪伴的需求。九零年代末期,運輸貨櫃化與裝卸自動化改變了產業的勞動型態,隨著中國興起,以及資本主義追求更低成本,國際貨櫃船航線改變,基隆被鄰近國家的港口取代。基隆港城原本鮮活繽紛的社會生活像逐漸退場,工人們集體直墜底層。而後,當觀光成為政治經濟下主推的下一個產業,基隆的地景丕變,新自由主義安靜的驅逐了過去光鮮能幹的勞動階層。空蕩的碼頭和地方的消逝,各種社會關係的剝落,使得工人頭家從港口節節退回家屋。但當工人們失去工作,重回家庭時,面對長時間缺席的家庭關係,不知所措與無能為力成了他們的寫照。

於是,二三十年前的「能幹男人」,化為一張張靜寂面容,年老苦力的傷心困頓;那是他們被抹除在發展之外,說不出口的喑啞之聲。

血與淚匯聚的汪洋-《血淚漁場》

故事從一個漁工Supriyanto的「意外」死亡開始。一開始並未引來太多關注,如果沒有媒體的追查,他可能僅僅成為過往海上喋血、漁工受虐逃亡與死亡的眾多案件之一。隨著後續的調查與政府的回應,我們可以從一條生命的消逝,窺見整個漁工聘僱制度的缺陷與跨國的聯手剝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拍手」與分享;如果你喜歡海洋或繪本主題,也歡迎「Follow」我,讓我有動力繼續寫下去~

--

--

顏寧

海洋說書人,介紹海洋相關的書籍或設計類繪本。因航行而開始喜歡海洋,目標是成為一位海洋博物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