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台灣不一樣的泰國社會企業!
DFT到泰國:參訪 SE Thailand 泰國社會企業協會
文/Allan、圖/Ryan、Elton
歡迎來到 Thailand Social Enterprises Association
來到泰國的第二天,DFT帶著團隊要來認識泰國的社會企業與台灣的不同,如果仔細思考,會發現好像很難想像同樣都是社會企業,到底能有怎樣的不同呢?但其實在這一次的行程後,我們對於其中的差別都更有了解,也發現了泰國政府是如何支持社會企業的推行。
社會企業 Social Enterprise 是不同於一般的企業類型,其核心目標不僅限於盈利,更專注於解決特定的社會或環境問題。社會企業通過提供產品或服務創造收入,並將利潤重新投入以推動積極的社會影響。這種企業模式平衡商業活動和社會責任,力求在經濟上可持續的同時,實現更廣泛的社會價值。
在泰皇與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泰國分別於2010年與2011年成立了「國家社會企業委員會」與「泰國社會企業辦公室」,由此也能看見他們不斷在推動社會企業,而我們所參訪的 Thailand Social Enterprises Association 泰國社會企業協會(以下簡稱 SE Thailand),更是致力於成為這些新興企業發展與合作的大平台。
一、SE Thailand 在做什麼?
來到 SE Thailand 位於 Doi Tung 大樓中的辦公室,本次參訪的主持人同時也是總經理的 Nattakorn Asunee Na Ayudhaya 便從社會議題開始帶著大家進入今日的主題,在互相分享台灣及泰國所面臨的社會議題時,會發現「人口老化」都是各自擔心的問題,但是在台灣正實在的受影響,泰國則是希望大眾在問題來臨前盡快意識到其嚴重性。
接著回到今次主題,他們在做什麼呢?SE Thailand 是一個促進泰國社會企業發展的組織,致力於支持企業在商業活動中解決社會及環境問題。協會成立於2016年,於2019年正式啟動,目的是將社會企業連結成一個支持網絡,並促進其在業務、資金、政策以及市場方面的成長 (SE Thailand) 。
SE Thailand 的願景:
透過協作來解決社會問題並更有效地推動社會發展,以此來強化泰國的社會企業。
主持人以組織的三大使命,讓我們了解 SE Thailand 為何規劃了四項主要工作事項及其延伸的服務模式,他們的使命分別為「CONNECT(連結)」、「COMMUNICATE(溝通)」和「CATALYZE(催化)」。
Connect:建立社會企業之間的網絡,並促進與其他單位的合作,以加強對社會和環境影響。
Communicate:傳達並建構對社會企業的認知,同時為大眾提升關於社會企業的意識。
Catalyze:提倡能解決社會問題並推動社會發展的政策,通過舉辦活動、知識分享和協作等方式,推進社會企業的影響力。
SE Thailand 由三大使命也接續劃定了他們的核心工作範疇,包含:
MEMBERSHIP(會員):建立一個社會企業和志同道合者的網絡,這些人有共同的目標,通過創造力和創新來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PARTNERSHIP(夥伴關係):與所有單位建立夥伴關係,通過與國際夥伴的協同合作,為社會和環境創造集體影響,同時提升泰國社會企業的水平。
KNOWLEDGE SHARING(知識分享):分享關於社會企業的知識,並提升大眾對社會責任的認知。
VALUE CREATION(創造價值):不論是剛起步或是擴展中的企業,都能透過 SE Thailand 在網絡中分享的知識與活動,幫助不同階段的社會企業皆能進一步提升能力。
其中在 VALUE CREATION(創造價值)中更細分了四個主要領域,從不同層面幫助企業提升影響力,了解該如何一步步成長:
- Access to capital 資金取得:GSB(泰國政府儲蓄銀行)為前5名社會企業提供總額為1750萬泰銖的特殊條件貸款。
- Capacity building 建立能力:舉辦35場 SE Night 及5次 SE Classes 以提升其能力。
- Market 發展市場:參加了與BAY(盤谷銀行)、SEC(泰國證券交易委員會)、TSX(泰國證券交易所)的7場展覽,並參與了2021年的「Happy Gift」活動。
- Organizational Promotion 組織推廣:製作18部影片和發表17篇文章來推廣社會企業。
二、泰國的社會企業架構
泰國的社會企業近年來快速發展,並成為促進社會和環境改變的重要力量。社會企業在泰國的發展受益於各方支持,如政府政策、非政府組織資助和跨部門合作,這些企業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來解決貧困、教育不平等、環境保護等多種社會議題。
目前泰國的社會企業以成立模式區分為幾個類型,主持人特別提到以非營利組織發展商業模式為泰國社會企業的起源,因為在1970年代非營利組織與基金會陸續成立,而他們便或有或無的開始意識到幫助社會的同時,做到自身組織與協助對象之間永續進行的重要性。
- 社區組織或網絡:社區型合作社/社區企業例如:Green Net Cooperative(2005年成立)
- 非營利組織後來實施的商業活動:確保財務的可持續性
例如:Doi Tung(創建於1970年代) - 由政府或國營企業成立或擁有例如:Bangkok Post Foundation, Pattani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 由年輕的社會企業家創例如:Siam Organic, Socialgiver, 以及本次參訪行程中的 Local Alike
- 企業的子公司,將其企業社會責任(CSR)項目轉變為社會企業例如:LPC Service, Steps with Theera
主持人提到,泰國的社會企業現今能如此蓬勃發展,歸功於政府一直在提倡的政策與相關法律,使其能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順利成長,幫助它們在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同時,實現社會和環境目標。2010–2014年時,泰國政府推出了「社會企業促進規劃」,第一個官方推廣政策,目的是為社會企業提供發展框架和政策支持。2011年成立的「泰國社會企業促進委員會」,由泰國總理主持並設立了泰國社會企業辦公室(TSEO),專門推動社會企業的發展。
從法律層面來看,2019年的「社會企業促進法」成為支持社會企業發展的主要法律框架,並引入三個主要政策機制:社會企業促進委員會的政策制定、社會企業促進辦公室為註冊與資訊中心、社會企業促進基金則為已註冊的社會企業提供貸款和補助金。
你一定會好奇:那有註冊的社會企業是什麼?向政府註冊為社會企業,除了是有公家機關認證外,也能獲得四項好處,比如政府採購案中能有優先權、能申請政府提供的貸款與補助金、稅務減免等等。不過根據 SE Thailand 目前的數據,有像政府註冊的社會企業只有103家,只佔了全體的30%不到,這便是因為法規中的一些限制,比如獲利來源必須有70%以上適用於社會回饋,而非註冊的企業則能更靈活運用他們的收入。
三、SE Thailand 協助的那些社會企業
在前面關於 SE Thailand 的介紹中,了解到他們致力於成為一個平台,以不同的方式協助社會企業發展,其中不乏有些人是從零開始,因為家鄉的困境而希望成立社會企業來幫助地方,卻苦於不了解任何成立社會企業的先備知識,他們就會來找到 SE Thailand,利用他們所提供的資源一步步建立起能幫助地方的商業模式。
案例一:ABHAIHERB (อภัยภูเบศร)
在泰國,你可以看到許多與藥草有關的產品,比如最有名的鼻通或是做SPA時使用的藥草球等,可以想見藥草在泰國文化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不過因為時代的遷移,種植藥草的地區越來越少,導致國內草藥供應大受影響,其中不乏人口老化與年輕人離開家鄉的因素。
社會企業 ABHAIHERB 便致力於解決「沒有充分發揮泰國獨有的藥草文化與智慧」,他們協助地方與社區發展,透過發揮藥草在泰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創造就業機會並提升農民收入,讓原先的農民與出走的青年願意留下,為地方也為泰國的文化發展盡一份心力。
案例二:Doi Tung Development Project by MFLF
Doi Tung 是 Mae Fah Luang Foundation 所開啟的永續替代生計發展計劃,由泰國皇室所成立。為了解決位於清萊的Doi Tung地區所面臨的罌粟種植與其導致的森林退化問題,他們協助當地人民改變收入來源,以手工產品、咖啡或茶葉種植、旅遊業來替代,讓他們能脫離原先違法種植與生產鴉片的困境與歧視,從根本上進行轉型。
為了恢復森林環境而停止違法產業後,不只讓當地人收入增加了約15倍,也讓森林回到罌粟種植導致的荒地中,甚至擴大了超過三倍的面積。
案例三:Siam Organic — Jasberry Rice
Siam Organic 是為了解決農民貧困問題的社會企業,他們發現許多農民因為種植方法不對,需要購買昂貴的化學農藥,這又導致了農民自身健康狀況變差,而陷入了惡性循環。他們透過Jasberry Rice-一種高經濟價值的有機稻米,讓農民以有機農法種植,免於化學藥劑的危害又能提升收入。
2015年,Siam Organic 與超過千位農民合作,讓他們的收益比傳統水稻提升14倍,總經濟收益更增長了1.72百萬美元。
案例四:SHE — Social Health Enterprise
該企業為解決「弱勢女性的失業」問題,提供名為 HMS — Human Maintenance Service(人類維護服務)的創新服務,旨在減少職場壓力,並雇用來自弱勢情境的女性。透過此計劃他們創造就業機會,提供不同群體的弱勢女性收入來源,其中包括有前科者與國內森林砍伐地區的女性。
除了以上成功案例,主持人也分享了他們也難免遇到失敗的案例,比如「Greenwashing 漂綠」與「Rainbow Washing 彩虹漂洗」,提倡相關議題為目標的社會企業,往往會遇到只做表面的公司,他們也因此在面臨這樣的情況中慢慢失敗了。
四、結語
Design For Taiwan 來到 SE Thailand 的參訪,我們在討論中了解政府、公司與非營利組織的關係,不只對社會企業的定義更加認識,也看見了社會企業的可能性。
在台灣,我們也有社企流這樣的交流平台、有政府成立的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努力讓更多人為什會投入心力,DFT 一直以來也透過設計思考來探討社會設計,推廣其重要性的同時也提供一種方法,讓想參與其中的大眾都能投入其中。
如果你對社會企業與社會設計有任何想法,歡迎與我們一起討論,也歡迎你關注我們的社群,追蹤未來 Design For Taiwan 的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