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T筆記-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

--

日期:2024.09.21–22

設計思考的核心原則與案例分享
設計思考在近年被廣泛的應用與討論,但大家知道設計思考概念正式被提出已經有幾年嗎? 自1999年ABC deep dive ideo 提出實際已經長達25年了,而體驗經濟這概念在20年後也已完全實現

實際已經長達25年了,跨時代創新思維如何驅動Ai技術與商業價值
我們總是談到創新,但創新到底需具備哪些條件?
唐老師提到創新是三個圓圈的總結,包含:
Feasibility使用性 Desirability適用性 Viability 永續性

此外也提到在重要的三大趨勢,在未來進行服務設計時,可以如何掌握其趨勢,帶來更好的服務體驗:

趨勢一-掌握GenZ的消費習慣
觀察到現在的族群消費習慣對於品牌並沒有明顯的忠誠度,它們會思考為甚麼要購買這項商品的原因更是適不適合,舉例化妝相關產品,可能會來自各項不同品牌,其中包括很多的小眾品牌,而在未來2000年後將會是最大的消費族群

趨勢二-使用體驗經濟
這部份老師舉例觀看NBA比賽與演唱會,現場觀看跟從電視觀看何者較為清楚?
基本上一定會是從電視觀看,但現場有更多的臨場體驗,在過去20年前可能提供服務就好,但再現在如何將服務能夠包含更多的體驗,將能夠提升產品的價值

趨勢三-運用AI產品
目前像是ChaptGPT相關產品陸續出現,而這些產品目前也還在發展階段,我們不只是將這項工具拿來寫作業,而是如何透過這項工具進行學習,並將既有知識+AI進行整合應用

而剛剛提到三個圈圈外,老師也提到設計思考的五個重點,包含

  1. 用戶導向:舉例像一般咖啡機與膠囊咖啡機的不同用戶需求;以及Switch與PS5的差異
    2.跨領域合作|
    3.解決陌生問題
    4.創新發想
    5.原型迭代

HMW我們如何能夠…….
老師首先提到我們設計思考的重點應為: 為真實需求而設計,並透過自身過去的服務案例:回憶錄大富翁,心理將會是老化不容易解決的議題,並如何從前期的研究調查;訪談,不斷地迭代,一步步優化相關桌遊產品,而也在這提到公共服務除了服務使用者外,利害關係人的重要性

HMW在撰寫過程也要清楚地將人的需求與解決方向定義清楚,這部分也提到幾個大品牌因應自身需求的HMW範例說明,包含airbnb如何創造家的感覺;可口可樂如何創造快樂;gogoro如何將殭屍帳號找回來等,讓學生更加瞭解各品牌思考決策的方向過程

Persona
人物的脈絡是了解深刻需求的方式,這部分老師提到撰寫過程也要將目標的三層次:功能、體驗、價值;痛點/爽點/癢點去做思考,並透過四個象限的方式,協助學生能找的合適的訪談對象

而另外重要的是要思考服務的核心情境,舉例在過去iphone4設計的重要情境是希望能夠創造連結與溝通

DAY2剛開始提到需要掌握三大能力,將設計思考做得更好
1.實際理解場域的能力
2.分析場域問題的能力(HMW、NSM、PERSONA)
3.轉化設計的能力(scenario)

並舉例道測試情境對於商業創新的重要性,如果要思考如何讓公司更好,需要構思許多的情境,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的特性,舉例愛爾蘭的最大食物零售商的服務設計中,他們希望思考如何跳郭因而用品的價格挑戰,測試服務時族群比較喜歡獨立;注重隱私。接著透過金石堂的案例期盼學生要去思考服務的核心情境,並總結以下重點:

1.情境須包含人事時地物
2.每個品牌都有核心情境
3.情境塑造品牌
4.不同設計皆有情境
5.情境式思考各種設計的方法

CJM 細化客戶歷程

唐老師課程中提到幾項解法的執行重點,其中重要的是不同使用者的歷程可能類似,但是核心情境不同,此外也提到設計思考中第一個鑽石的重點在於:問題的探索及分析現有問題;第二個鑽石的重點在解法以及發展未來解法,目前我們在顧客歷程是要透過議題與使用者設定不同的創新方向,並在接下來才是透過實際的場景解決創新方案

下午唐老師透過一年的是長者公車搭乘服務體驗專案的案例,讓學生了解如何透過設計思考結合跨領域專業團隊,讓此項專案能夠落地執行

NPS ( Net Promotion Score )
你對朋友或同事推薦“這項服務”的可能性多大?
這是NPS最簡單的服務測試問題,並由 1~10 分的量表作回答,測驗結果會得出三種人,貶損者、被動滿意者與推薦者,並根據「淨推薦值」做後續評估,另外在不同行業類別中,所得出的推薦平均值也是不同的,因此學員在專案中可以根據類似的產業判斷。

KANO MODEL
這是一個選擇概念的測試方法,以有提供/沒有提供這項功能或服務,讓測試者去做思考回覆,並根據滿意度X重要度X困難度的三維思考來得出更精確的測量結果。
課程最後也讓學生回去思考如何學習做創新,一句話總結你的服務

--

--

Design For Taiwan
Design For Taiwan

Written by Design For Taiwan

我們培養設計思考人才,在台灣這片土地探索著社會議題!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