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T筆記:跳脫框架的思考模式

--

日期:2024.02.24–25

前言

正式進入第二階段,對每位學員都是一個里程碑,但同時也是容易停滯不前的時候,進行了半年的設計思考,學員們都對各自關注的社會議題抱持著既有的想法,包括認定的重點與可以幫助服務對象的方式。

因此這堂小型工作坊的目的,便是希望透過兩天密集的發想與驗證,在與其他人交流的環境下,吸收不同的思考方式,打破框架!

思考的角度

這次課程邀請到「配客嘉循環包裝」的客戶副理-湯士賢,同時是第一屆DFT的大學長,以曾經的學員的身份與步入社會新創的經驗,告訴學員該以怎麼樣的方式才能接續專案的進行。

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的心態是會影響他的成就結果。參與DFT的學員其實大多都是尚未接觸職場的學生,也因此很容易將專案的目標降低,覺得將就即可。

阿湯試著讓學員們將目光放遠,就像我們常常能看見總有人能成功創業,拼出一番成就,那在接下來的專案中,就想像自己是一間社會企業的創辦人,現在就是要把這場社會設計成功落地,要大膽發想、小心求證、耐心解決

關於新創的挑戰

為今日的課程建立好心態是第一步,而為了能切入主題,阿湯便讓學員們先討論一下,組別現在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有的是對使用者族群的定義,有的是無法在專案中將不同的利益關係人劃分並為其專注擬定解方,也有的總是會在決定解決方案時猶豫不決。

這些問題是每一屆學員都會詢問,對身為第一屆學長的阿湯來說也不例外,在這一段的課程中便以當時的專案「Japoon」與現職的經驗「配客嘉」為例,分享案例來增加對專案的信心:

Japoon:要勇於嘗試不同方案

「Japoon」是希望不浪費剩食,讓吃不完的食物被丟棄前分享給有需要的人,進入第二階段時也是很自信的希望透過一個平台完成這件事,但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其實在FB上早就有很多類似的社團了;針對解決全台灣的剩食問題上,也發覺不同縣市的居民對剩食都有各自的理解,鄉下居民本來就會有分享吃不完食物的習慣,而都市居民則是各管各的,不容易認同類似的想法。

而在後來的調整方向中,他們辦理工作坊,邀請參與者帶來吃不完或是保存很久的食材,現場也有廚師會帶著大家將食材變成披薩、義大利麵等美食,成果也是廣受響應,但礙於成本考量,也不是長期可執行的方案。

在過程中,Japoon 也察覺冰箱其實是最容易產生剩食的原因,大多數人都會習慣將吃不完或不知道怎麼處理的食物冰著,就一直放到天荒地老,因此在這次的解方中,他們提供一套服務,幫助使用者整理冰箱,並邀請廚師把食材製作成當天的餐點。

配客嘉:接納回饋並不斷優化

配客嘉是透過循環包材,減少電商在運輸過程中的一次性包裝,提供消費者更永續的網購新選擇,而在配客嘉的服務流程中,歸還循環包材一直是他們收到最多回饋與問題的環節。

阿湯分享了其中一種歸還方式-「回收箱」,消費者可以將拆封後的循環包裝歸還到最近的回收箱,通常是在便利商店或一些小店內,而回收箱最大的問題就是被當成垃圾桶及清潔問題。他們嘗試過很多種方式,即使每次改進都只能進步一點點,但為了最後能讓服務流程符合消費者的期待,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就像學員們接下來的解方發想與驗證,只有經歷了失敗與修正這樣反覆的經歷,才能在落地時為這場社會設計呈現出最完美的那一刻!就像阿湯所說的:

解決方案是持續發生的過程。

打破框架不受限

了解各組的難題與經驗分享,每個組別也漸漸進入狀況,調整好心態準備今天瘋狂的發想工作坊了,在此前講師也給今日的討論訂下規則:

工作坊規則

  1. 放鬆的氛圍
  2. 放下你的成見
  3. 別人說話要仔細聽
  4. 第一個想法都是爛點子

課程開始,講師請學員都拿出自己的HMW與Persona,提醒自己今日發想的錨點,也提醒點子不只一種,是大家要一起發想並解決的問題。

第一輪發想:Crazy 8

你聽過「Crazy 8」這套發想工具嗎?聽到名字就能知道,學員們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會進入非常燒腦的時間!

首先每個人要有一張分隔成 8 塊的 A4 紙、一支筆以及不設限的創意,根據各自的主題出發,每一分鐘發想一種解決方案寫在一格內,就是這麼簡單的方式,卻能為每個人帶來激發創意的效果,越寫到後面,就越能看見學員絞盡腦汁寫出下一個方法的場面。

第二輪發想:刺激物

以為「Crazy 8」只有這麼簡單嗎?講師在完成第一輪發想的短暫休息後,為第二輪的發想增添了刺激物-物件卡與互動卡,讓這趟發想旅程更有變化性。

物件卡: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發想過程中可以是解方的載體、媒介或場景,如桌椅、手機等。

互動卡:使用某件事物時的動作,發想過程中可以是解方的功能或使用方式,如AR、放大等。

在這一輪的規則,可以隨機抽選講師預設的卡牌,也可以自由替換,但必須符合【HMW/主題 X 物件卡 X 互動卡 = 解方】這條公式,讓學員們有機會能拼湊出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也開啟大家跳脫框架的思考模式!

第三輪發想:創新矩陣

有了許多想法,收斂是今天最後也是重要的閉環,為明天開始製作原型做好準備,這裡使用的工具是「創新矩陣」。

講師讓學員以「短期&中長期」「對使用者的重要性高低」為劃分向量,標記在各自的創新矩陣中,這就是設計思考中其中一種收斂想法的方式,能夠將每個作法數值化,並從中選出最優選,而選定出的短期做法就是學員們將在第二天執行的項目。

原型製作

「原型製作」是一種方法,讓設計師、開發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瞭解目標使用者是如何理解、互動和體驗一個「產品/服務的初步版本」。

第二天一早講師說到,在原型的測試時要觀察他們是如何使用/體驗,因為這不只能驗證自己的想法並得到靈感,也是提供決策最真實與直接的方式,讓團隊更有創造力,總歸一句話:「讓自己與他人真實感受和體驗你的解決方案」

驗證設計的方式千百種,適合自己的也各有不同,以游擊測試來說,講師過去也針對國高中生在夜市擺放扭蛋機,來驗證他們是否會願意用 5,10 塊獲得夜市商家的折扣。講師也列出幾個大家可以在今天完成的方式:

  1. 游擊測試:快速、低成本,獲取使用者對產品原型的直接反饋,適合早期的概念。
  2. 實際體驗:適合解方為一套體驗服務或著重於親身經歷,時間較久須考量到順暢、感受、完整等。
  3. 跨組測試:找到現場不同組的學員,若能符合TA族群,能獲得正面與不同切入點的回饋。
  4. 訪談:用之前課程所學,運用深度訪談搜集他人的經驗與想法,從中分析使用者動機、生活型態等。
  5. 問卷:同樣為課程所學,能為產品帶來大量的資訊搜集,了解問題與市場接受度。

驗證計畫

這兩天工作坊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學員們接下來幾個小時要規劃並執行的驗證,完成原型製作後便要開始到處去測試了!

這段期間有的學員去到大學街訪,想了解針對大學生於二手衣物的看法,用貼紙紀錄與便利貼的方式讓校園的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針對海邊垃圾的清潔,來到附近的公園尋找沙坑,測試今天製作的Prototype;幾組學員互相體驗對方的測試,分別透過自己的服務流程,測試解方還有哪些部分尚待改進。

結語

工作坊的最後,學員們彼此分享了今日的驗證計畫與測試的結果,有的組別更有方向,有的知道可以再做哪些改進,有的也做好準備要將驗證計畫在接下來的時間,找到使用者測試。不論如何,每個人都各自從其他夥伴與講師收穫了不同意見與想法,讓接下來的專案發展更踏實。

講師也勉勵大家,不管是當作練習也好、想未來創業也好,大家都能利用剩下半年的時間從中學習,為自己而堅持下去!

若你也對設計思考或社會議題懷抱著熱情,歡迎關注我們!

--

--

Design For Taiwan
Design For Taiwan

Written by Design For Taiwan

我們培養設計思考人才,在台灣這片土地探索著社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