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樂來越愛你》劇情的理由:不夠張力的夢想、缺少情節的愛情

邱韜誠 Frank Chiu
9 min readJan 23, 2017

--

《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一個金球獎七項入圍,七項全中的愛情歌舞片,上映許久後還是蟬聯台北市票房前三名,好評不斷。

除了票房跟獎項肯定之外,它在口碑、影評方面,《樂來越愛你》也是大有斬獲,於聽眾、於影評,都得到了極好的成績。

  • 爛番茄 - 93
  • IMDB - 8.8
  • Metacritic - 93 %

對於我而言,我喜歡它的音樂,也拿它的 OST 當工作音樂、喜歡 Ryan Gosling 跟 Emma Stone 的演出,我也非常喜歡導演 Damien Chazelle 《進擊的鼓手》 ( whiplash ) … …

但我真的無法喜歡這部電影。

主因是我認為劇情略顯空洞,尤其在「愛情」跟「夢想」兩大主軸上,個人頗不能苟同,就一部電影而言,我仍會給上不小的負評。冒著大概會被鞭的風險,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紀錄下來。(我沒辦法看兩次,對我而言太辛苦了)

愛情:看不出深刻跟轉折

五年內發生了多少事情?

五年真的太短了。

我覺得五年的就產生這麼大的變化,似乎太短了,何況 Mia 還生了孩子。扣掉小孩的 1 歲多,甚至更大,大概是 3.5 年就發生這些事情。

也就是說,3.5 年會發生:投入新的工作,跟 Sebastian 分手,空窗(如果有),認識新男友,結婚。

這樣可不可以?當然可以。但好快啊,而且也多給個解釋吧。

更重要的是,過程中兩人感情的著墨跟連結我並無法深刻感覺到,他們一起經歷的困難呢?值得一提的犧牲跟委屈呢?日常相處的描寫片段呢?我覺得都還好,也就是一般可理解的情侶互動。

Sebastian 去找到 Mia ,建議她嘗試這個新機會那段固然感人,但其實也是基於在「剛好有這個機會,而 Seb 也恰巧知道了」。

在愛情中對於夢想的理解及支持

我不確定這樣會不會很嚴苛,但我想看到更多,想看到更多努力,想看到 Seb 對於幫助 Mia 的事業、夢想的付出及協助,而不只是說說而已(儘管這也很重要)。

他有沒有嘗試去替 Mia 找到更多機會?或透過現在樂團的身分,多去牽一點線?或著去找更適合的指導前輩也好,而不只是說說:妳真棒,我覺得妳超好的,只是還沒等到機會而已。

劇中的美好、兩人的浪漫,我覺得都是很漂亮的粉紅泡泡,這樣的呈現很好,但我很難感受到「他們兩人為何如此相愛」。

  • 兩人氣味相投之處?未能顯見。
  • 兩人足夠理解彼此的夢想嗎?未夠清楚。
  • 兩人接受了彼此的特質、或改變了什麼嗎?未可知曉。

我相信他們熱戀過的很幸福、很快樂,但我能看到的就是如此而已,就像一般人一樣(但很明顯,這部片不是描述一般日常的小戀愛電影)。

同樣的,我覺得 Seb 對於 Mia 夢想的「積極作為」並不多,Mia 對於 Seb 的實際支持我覺得更是少的荒涼。

我能感覺到「Mia 表現出支持」,也有到現場去看演場會,日常中也有提供 Logo ,但也真的…

「也只是僅此而已,這真的是一般好友也能達到的等級啊。」

不解的初始設定

一開始 Mia 就是劈腿剛交往的男友,去跟 Seb 約會。

對於導演加入這樣的設定,我是有些困惑的。導演要用曖昧中、磨合中都可以,但偏偏是用一個男友的設定,觀眾也看不太出來這一段關係中發生什麼問題(若說他都不了解 Mia 的夢想,可是這到底,也是她選的伴侶吧。)。

然後,就這樣吃飯中就跑掉了… (幫男友默哀五秒),有人說這可以串聯到之後的那五年,這樣說我覺得有失公允。但對於這段,我還是覺得莫名其妙,對於整個愛情線跟 Mia 的人格特質也無法掌握。

(觀眾)看不見的遺憾

當然你可以說,上述這些也太套路了吧?的確是套路,但是,你可以不遵從套路,但要提出別的劇情給我看啊。

尤其是消失的那五年,沒有著墨,沒有描寫,就這樣了。

導演的確有補足其中的「相愛過程」,但對於事情的轉機,沒有多做描寫,我實在無法感受到最後的「未竟的遺憾」要如何解讀(你不多說,要我怎麼感慨啊……)。

真要說,五月天 MV 對於這個主題的描述力道還強烈多了(儘管很芭樂),「我們沒有在一起」的作品何其之多,我覺得《樂》的處理,實在未見獨特之處,甚至也沒有到一般程度的感人。

你說,這劇獨到之處在於「兩人因夢想而在一起,也因夢想而分開」。

關於後者是否真的因為夢想而分開,我們不得而知。

但更重要的是,我認為導演在於劇中「夢想的描述」,頗不到位,這也導致了兩者分開的成因或著想像,顯得更無張力,這我會在下半部進行說明。

夢想:缺少張力與情節

夢想更是我本劇無法理解的重點。

或許愛情片我看的少,也沒有太深刻的經歷,但本劇若說「給那些追夢人的情書」,我覺得過譽了。

把劇中兩人的夢想用簡單的文字說明,大概如下:

Seb 簡版:

一個音樂家,一開始沒有資源跟籌碼開店,先去了高薪的工作,之後開了自己喜歡的店。

Seb 略長版:

一個已經才華洋溢的音樂家,一直抱著想開爵士店的夢想,但苦無施展的機會,也並無開始準備相關事宜,最後決定先去高薪 offer 的樂團當鋼琴手。

雖然這不是他最喜歡做的事情,但還算學有所用,跟老闆的理念有衝突,不過也無法證明老闆的理念錯了。最後成功開了自己的店。

Mia 簡版:

一個試鏡了無數次都無法拿到一個正常演戲 Offer 的人,自編自導了自己的作品,被屏中首選,後來得到貴人提拔一路長紅。

Mia 略長版:

一個試鏡了無數次都無法拿到一個正常演戲 Offer 的人,自編自導了自己的作品,也未受賞賜,但之後幸運地被屏中首選,男友鼎力相助通過面試,後來得到貴人提拔一路長紅。

就真實人生來說,這些都可以理解的,但張力跟情節嘛… 還好,下面會有更多解釋,但單單就上述的段落而言,其實兩人的夢想,Seb 過程中碰到的阻礙真的不多,就某種意義來說是很順遂的。

至於 Mia 的才華,我則有不同看法。

Mia 真的只是缺了伯樂嗎?

Seb 在劇情中,都在各種的部分展現出自己的才華,無意間的談琴,都充份展現出他的才華,以及懷才不遇之感。

但 Mia 呢?據她的說法,她面試了六年之久,面試了不下百次。(用三周兩次好了,扣掉長假,大概快 200 次,含蓄一點算,我覺得 100 次還是有的。)

五年、過百次的面試及試鏡,每次都失常或有意外嗎?

每次都沒有機會,讓他進入到相關的職位磨練嗎?

在劇中後半段,我們看到 Mia 很努力地在策畫自己的獨腳戲演出,但主要也是「很努力」的片段而已,我們並無從得知她真的演得好不好。

這一點也可以連結到,「那近百次的面試發生什麼事情了」,劇情中相對於 Seb 處處流露自己的才藝(才有辦法懷才不遇),Mia 並沒有展露出太多這樣的部分。

最後去找導演的面試,是用音樂戲劇表現,觀眾能感受到「追逐夢想的努力跟決心」,的確令人為之動容,但大概也就是這樣。

缺乏的夢想過程,導致了無法同感的喜悦

因為其中主角努力的過程、克服了些什麼、委屈了什麼、等待了什麼,努力的部分可以從一些部分看出,但著墨不多(主要是愛情),等待可以推論,但也因為電影篇幅比例,描述不多。

簡單來說,我其實看不太到女主能成功的要素 ( Factor ),相對於其他的這種主角成功的電影,我們看的到主角受了多少委屈、又在私底下做了多少努力、等待了多少時間,最後最後,終於破繭而出。

而這樣的進程,我覺得在 La La Land 中幾乎看不到,不只是 Mia,連 Seb 也是。

Seb 到新樂團中,我覺得算是一個蠻恰好的「試煉」,就像某些必修課一樣。

尤其是 Keith 對於 Seb 的極具說服力的質問,古典的爵士應該如何在新的時代中演繹?Seb 也沒有多餘的回應,就這樣帶過去了。

他的確有妥協跟忍耐,但程度上真的不嚴重,也沒有多少張力。(這個工作並不那麼糟糕啊,就只是不喜歡而已),他是融合了新潮的思維呢?還是更淬鍊出經典的爵士?這都沒有多做描述。

他最後做了哪些事?又做了哪些努力?

我們只看到(忽然)一間理想中的店成形了,看起來有聲有色,但也僅止於如此。

就這麼突然。

大體來說,兩人的夢想跟實現的過程,都挺令我出戲的。

再回到最後方兩人感嘆、或著想起「我們終究沒有在一起」,是根據哪些材料而感到遺憾的呢?

總結

雖然這部是個音樂歌舞片,但我想其中最主要支撐的,還是這兩大主軸,畢竟這也不是一部從頭到尾,就要用音樂逗樂你的寶萊塢電影(如果是,那倒還好)。

然而…

就愛情的部分:

在過程中無法令人深刻,只有許多近乎幻想式的劇情,需要劇情支撐、描述的部分,較為罕見。最後的缺憾感雖然試圖努力營造,但由於過程中描述過於稀薄,難以共感。其中感情的轉折也不清晰,邏輯亦不清楚。

就夢想的部分:

兩人夢想抽離開來,情節普通、轉折稀少、過程描述不多,大多只停止於「我知道他們有個夢想」的程度而已。也很難激勵到人,或著作為「這是個儘管放棄愛情,也要成全的夢想」的努力、或著感觸,因為過程中太少了描述了,都靠腦補跟猜想。

你說要一次說這兩者,很困難嗎?或許是的,但你總要把一部分說清楚,而且明顯地,劇中有不少較無關的空檔,是可以來描述這些內容的。

我明白音樂十分精采,而且難得可貴的原創音樂,並且含了許多致敬以前百老匯等等元素在其中,但這都不應該掩蓋劇情薄弱的事情。

畢竟,這就不只是個歌舞片啊。

所以說,看完後,我們會留下什麼?

--

--

邱韜誠 Frank Chiu

我是行銷人,喜歡分享好東西跟好觀點,最近在做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