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鐘先生為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一起來看看他對美感教育、設計教育和3D打印技術的看法吧! 一、目前台灣越來越重視設計美感的教育,想請您依您個人的觀察,與我們分享台灣設計學生與其他國家相比下的優勢與劣勢。 我並沒有去仔細觀察別的國家他們學生的設計是怎樣,所以就以個人的了解來談論在台灣設計可以有的優勢。台灣學生在藝術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就是因為台灣的多元文化,所謂的藝術是人格的表現,國外很多好的設計作品,在背後有藝術的成分,展現人性、個性,再加上外在的感受,產生藝術的意念。我們會很擔心設計在追求表現的形式美,忽略設計後面那個藝術的意念。也因此會希望看到台灣學生在設計前有沒有藝術行為,如果他有的話,他就不只是在設計一個產品,而是類似一個藝術品,這一點我覺得是台灣學生的機會,文化、藝術條件、各種討論、表演很多,我認為台灣的設計學生很少去實驗劇場、美術館感受這些東西,那他應該很難做好設計。其他國家也許比較偏重在設計的「術」,而東方國家偏重所謂「心」的部分。如果一個台灣學生設計了作品,我最想問他的不是他的製作方式,而是他用怎樣的想法去把它做出來,這個想法從哪裡產生?你作品裡的藝術是什麼?就是在說這其中的意念,有跟沒有我認為是有差距的。

張光民是財團法人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的總顧問,他和我們聊到美感教育、設計教育和3D打印,一起來看看他怎麼說吧! 一、目前台灣越來越重視設計美感的教育,想請您依您個人的觀察,與我們分享台灣設計學生與其他國家相比下的優勢與劣勢。 張: 美感和美學是不同的,美感是從生活中體悟美的感受,而美學則是從學理中認知美的哲理。美感教育要從日常環境培養起,我們的生活環境美,才會提升人對美的認知,就像義大利,米蘭是個很有規劃的都市,城市處處充滿美感,人也十分優雅,在這樣的環境下,大眾對美的認知是很高的,無須刻意教導,外在環境就足以建立起個人美學觀,反觀台灣環境,我認為有兩點很重要,其一「從亂中找出美的因子」,其二「減法設計」,過度的設計其實是華而不實且不必要的,會失焦、失去設計原先理念,「減法設計」可從政府開始著手,從市容開始,向德國、日本、北歐等減法設計先驅看齊,創造出最有台灣風貌的環境美。 台灣學生在美感教育上是被動的,大多仰賴老師指導,但其實美感非常著重個人感受和體悟,而國外學生則較主動、外向並且有團隊合作能力,我想這是台灣學生可以多多改善的方向,畢竟美感有賴個人對生活的主動觀察和領悟,我曾在多明尼加參加舉辦一個展覽,會場中有盆盆栽,盆栽中有片枯黃的葉子,在一般人眼中都會想將它拔除,但他們卻說: 「這很漂亮啊,這就是萬綠叢中一點黃!」從這件小事就能發現,多數人對生活中細微的美是缺乏敏銳度的,這也是美感教育要培養的,也是我在一開始提到的,從生活環境出發的美學,才能潛移默化培養人對美的感受力。

「光點計畫就是凝聚創意的腦袋,測試有多少學生願意為自己的未來鋪路」 程湘如女士是頑石文創開發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的創意總監 / 創辦人,這次和我們聊到了關於台灣的美感教育、設計教育等多元的議題,一起來看看吧! 一、目前台灣越來越重視設計美感的教育,想請您依您個人的觀察,與我們分享台灣設計 學生與其他國家相比下的優勢與劣勢。 程: 教育和科技發展息息相關,在這環境下,美學教育往往被考試科目犧牲,我則是少數幸運有完整受到美學教育的,其實美學和文化息息相關,若從小受到強勢文化影響,以為日本韓國的文化,或早期台灣以美國設計為標的就是設計的根本,反而會忽略其實歐洲才是設計的發源地,但真正會去了解這其中差別的人不多,因此若能在學校教育時,有老師導正此觀念會較好,不過這也很難保證,畢竟台灣設計科系太浮濫,師資少,學生多,加上各式競賽壓力,使老師願意花心力在美學教育的不多,就算業師也不一定適任,空有技術卻缺乏教學經驗,不夠嚴格嚴謹的教學使學生容易認為課程好混,也導致業師授課品質不一,我則是自我嚴格要求,因此也對學生嚴格。而教育沒做好的另一項缺失,就是學生常不得門而入,便只能在創作時從網路上擷取靈感,也容易衍生抄襲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