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 learned from my first Chinese book

Gavin Nguyen
15 min readApr 5, 2020

--

So recently I started reading a book in Chinese. Yes, in Chinese, you didn’t hear it wrong. For me, this is one of the first remarkable milestones in my journey of learning this challenging yet beautiful language.

The book is called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How to kick start your slash careers) authored by Susan Kuang, a Chinese author. To give you an idea, a “slash” is a person with a mixed professional identity — a lawyer/ journalist, coder/ career coach, or freelance copywriter/ banjo player. The book was recommended by one of my Chinese friends who is a graphic designer and a language polyglot, whose ultimate life goal is to become a “slash” too. Personally I do acquire a lot of new perspectives reading this insightful, encouraging and definitely inspiring book.

So, to make sure I understand what I read, I decided to rewrite the book content in my own way (all the ideas and perspectives still belong to the author though), in Chinese. The book has four chapters; in this story is a pretty long summary for the first, which I find means a lot to a white collared worker like me. My Chinese is not perfect, and I really welcome and appreciate all your feedback 🤞.

斜杠青年——如何其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简介

“斜杠青年”是什么?

在现代社会当中,有些人拥有不止一个身份,每当被别人提问“你是做什么”之类的问题,就无法以一个完整的词来定义自己。他们便用“斜杠”来区分自己不同的身份。比如说,不少明星正在将自己称呼为“歌手/演员/主持人”。关于这种多重身份,很多人会问,

这些人真靠谱吗?
难道一个人只能善于一个领域吗?
增加一份兼职不怕影响本职工作吗?
除了工作之外,我还有两份兼职,那我就算是斜杠青年了吗?
成为几个行业的专家是这种生活的必要前提吗?
这样活着不累吗?

斜杠青年不仅仅是一股新兴的潮流。它存在已久,只是没有一个官方的名称。当关于它存在着许多疑惑和误解的同时,许多年轻人也正在力求寻找一个共同问题的答案,即如何释放自己的潜能,通过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变成自己的事业,来过上更充实的生活。那我们不妨一起以踏实的心态看看斜杠青年是否符合现代年轻人自我发展的需求。

全新的开始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在社会标准的框架之下,每个人仍然拥有许多独特之处和一个独特的生活节奏,而这些与社会期待下的差异,常常就会变成心中无法说出的迷茫。“我是谁?”、“我有什么价值?”以及“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是每个人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可能会碰到的缺乏自我认同的问题。

我们小时候本可以踏实地坐下来沉浸在自己的节奏中,但进入学校和社会以后,原有的节奏与步伐就被别人掌控了。社会呼吁每个人去适应各种外在要求,使得我们每个早晨都要面对跟被逼上竞技场差不多的压力。于是,我们便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有时候,被别人想要看到的摸样已经彻底地掩盖了真实的自己,终日活着只不过是为了在条条框框中奔波,无法逃离。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良好的生活质量,我们不停拼命,使得自己背负着经济压力,把买房买车看作理所当然。似乎拥有太多快乐或沉浸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中反而是不正常的事情。有些人选择继续这样的生活,而有些人则选择离开,开始去探索自己的潜能,看看能否回归到快乐、自然、充满乐趣的生活。

生命的意义由自己

在社会固有的教育体系下,我们脑海里早已形成一套深根蒂固的逻辑:理想的人生就是一系列不变的事件,小时候好好念书、少年考大学、毕业了就上班、结婚、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不是结局而是另外一个开始:等生了子女就让他们兜同样的一个圈子。

很多人每天都因为活在高压状态中,而从未停下来问过自己,生活终究有什么意义。有人悲观地认为,我们活着只不过是为了承受其他人带来各种形式的责任,责任完成了时,上帝会召我们回去。也有人说,生命本来没有任何意义。人类无非是基因玛遗传下来的一个工具,人活着只不过是为了满足物种繁衍的要求。

面对生活意义的缺失,大多数人都试图向外在世界探寻答案。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人们的注意力全部已经转移到物质上。大众媒体已经悄无声息地将预设好的价值观植入我们的潜意识,教我们有钱、有地位、能够随意消费的生活才是一辈子值得奋斗的目标。但问题是,财富积累到什么阶段才会让生活有足够的快乐?

向外求索人生意义是许多人都犯的误区,因为无论答案如何,找到的并非真正属于自己的。反而,我们应该开始摆脱外在的影响,倾听心声,以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为人生核心。否则,有一天我们会因为错过了自己而遗憾不已。

是谁夺走工作的乐趣

不少人认为,工作意味着被管控、被逼做一些不喜欢而不可避免的事情。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如果可以不工作,不少人都会立马离职。不少管理者也认为,人类行为主要被两种驱动力支配:生物驱动力及外在驱动力。简单地说,他们认为人天生只有满足吃穿睡玩等最基本的需求,如果要他们担任这些之外的任务,不得不依赖外在的刺激,比如利用奖罚的手段。

其实,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差别在于人类独有的心智。正由于它的存在,我们还拥有第三种驱动力,即渴望挑战、追求进步并创造更美好价值的动力。当我们发自内心地开始做某件事时,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的。我们愿意去做,不仅仅是因为会得到报酬,而还是因为在过程中,我们就能够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且获得自己想要的乐趣。

问题的核心其实并不在于工作本身。我们以为自己讨厌工作,也以为最舒爽的时候是无所事事的时候,但事实并非如此。然而,将自己珍贵的时间投入到某件有意义的事情中才是人生最佳的体现。在工作被视为一种负担的同时,我们的潜能与创造力也无法发挥。

由此可见,企业为了挖掘员工潜力,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员工。应该被管理的并不是人,而是项目和工作内容。不幸的是,这种转变绝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因此,对大多数的我们而言,更值得思考的不是要不要辞职去实现梦想,而是如何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性。

现代企业还能生存多久

很多人都混淆了“工作”和“上班”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提到上班,我们就立刻联想到每天朝九晚五地在自己专属的职能部门从事无聊又重复的任务、上司的严格管控以及同事们之间的内斗。其实,工作不等于上班。工作才是维持生活的重要方式,而上班只不过是组织工作的主流模式之一而已。

事实上,在一家公司担任固定职位是一个普通人迄今为止可以拥有最好的选择。然而,最近几年,员工在企业存续的时间在慢慢缩短是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优秀的人才同时也越来越难被留住。

面对这个现状,有些企业正在采取去中心化、扁平化等变革措施,以更有效地应对商业环境的变化。不过,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传统的雇佣关系,转变成互惠互利的联盟关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很有可能迟早被更有效的合作方式代替。

无论如何,将来实现工作的方式一定会变得越来越人性化,能够让每个人拥有更平衡和充实的生活。”斜杠青年”,完全符合这个趋势。

这样的生活不累吗?

纽约刮来的“斜杠青年”风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用职位来定义自己。你的职位只告诉别人你是靠什么样的劳动维持生计,有时候并不体现你是谁,爱好什么,或者可以创作什么价值。

事实上,许多人关于“斜杠青年”存在着误解,把它等同于拥有几份兼职,甚至没有稳定收入的自由职业的生活方式。也有人认为,同时有几个身份的人是完全不靠谱,因为他们无法专注于任何固定的领域。之所以这样的观念在生活中很常见,是因为有些人喜欢凭借自己的信念去判断一切,而信念是有力量的。当一个人因为被这种狭隘的思维影响时,他会产生自我怀疑,没勇气开始尝试新的事物,并且限制自己的发展和成长。

“斜杠青年”并不是为了拥有额外收入,也并不要求你成为几个领域的精英。它唯一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追求更加完整的自己,并且过上更多元化的人生。我们要知道,赚钱与做喜欢的事情并非冲突的概念,工作与爱好实在可以并行。斜杠青年的生活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种:

  1. 稳定收入+兴趣爱好的组合,
  2. 左脑+右脑的组合,
  3. 大脑+身体的组合,
  4. 写作+教学+演讲+顾问的组合,
  5. 一项工作多项智能型。

斜杠青年不仅仅是一个网红梗,而是一种个人发展战略。过去,我们以为只有纵向单一的个人发展方式,即首先根据个人优势确定职业定位,其次一步一步往上走。斜杠青年的出现,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策略,即横向多元发展,也就是根据优势和能力同时发展多个方向。它强调多元化的平衡以及个性和潜能的探索,与此同时,它提醒我们去将工作、生活和爱好进行更好地融合。

谁说赚钱与自由不可兼得

一听到一个人在从事自由职业,我们就下意识地把这件事与”不稳定”联系起来。似乎想要获得自由意味着,非以财务上的牺牲为代价不可。尽管自由听起来十分有魅力,但我们不得不以赚钱养家为先,因此只能无奈地继续朝九晚五式的生活。

事实上,朝九晚五式的生活越来越不符合许多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科技发展,很多新型的工作机会也呈现出来。10年前,谁能想象到那些整天只会瘫在电脑前的极客现在为各大科技集团所欢迎。互联网正在把所有可连接的“点”以各种方式连接在一起,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面对这个现实,我们要意识到的是,成功再也不依附于企业,而是直接由市场决定。只要能够将时代的脉搏和趋势把握住,机会和资源就会自然而然向我们涌来。

那,这个时代的趋势有哪些?

信息去中心化是这几年来最核心的变化之一,向普通人提供通过各种自媒体的方式来表达自我的机会。这个趋势降低了传统内容的创作和传播模式的门槛。与此同时,知识和技能正在也逐步成为直接消费品。有一段时间,很多普及知识的平台只能通过广告、售卖用户信息、提供增值服务等与知识无关的方式获得商业利益,因此知识被视为廉价,甚至免费。而现在,随着服务行业的发展和共享经济的流行,知识和技能的价值便渐渐深入人心。这些转变使得自由行业开始大幅兴起。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渠道,劳动者只能依靠企业间接地为最终客户服务。这种对商业组织的依附已经被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打破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们第一追求已经不是“生存”的质量,而是“生命”质量。仅仅活着是不够,而要活得有意义。即便“自由“与”有钱“的关系曾经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正在慢慢消除。拥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不是事业稳定的象征,与此同时,大量过去算是优势的事情,再也不占有绝对的优势了。因此,对那些有激情和能力,敢拼敢闯的年轻人而言,这个时代毫无疑问就是最好的时代了。

告别打工者思维

什么是打工者思维?典型打工者的思维是把自己的时间看作可以换成钱的“商品”。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劳动者往往会认认真真地遵守唯一一个“游戏规则”,即首先将自己以最合理的价格售卖给雇主,其次通过不断自我升值来提高自己的市场价值,以此增加收入。

拥有创业者思维的人则将自己看作一家小“企业”。这些人很少花精力在寻找合适的雇主上,而他们的关注点就是如何才能用最少时间创造最多的价值。时间是一种有限的原始“资本”,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杠杆原理来加快这个价值大量化的过程。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这句名言是杠杆原理的威力最直观的描述。那如何应用此原理于时间,如何”杠杆自己“,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产出?

  1. 成为领导者:成为领导者就能够调动自己之外的人力来跟自己配合完成任务。有人会质问,我既年轻又没经验,谁会让我领导别人?实际上,我们往往不自觉地将领导和管理混为一谈。管理者所有的管理权必须要被更高权威所赋予,而领导者则是由追随者所赋予的。
  2. 二八定律:无论是经济社会活动,还是日常生活,无不呈现出”二八定律“现象: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如果在做某件事之前,我们能够确定关键的因素,并且把脑力全部集中在能够影响80%结果的20%的因素上,那会一定得到倍增的收获。
  3. 标准化和流程化:可以按照固定流程来完成的事情,我们不要反复地做,以免耗费不需要耗费的精力和时间。
  4. 建立有效规则:拥有“打工者思维”的人往往将规则看作理所当然,以遵守别人给自己所设定的规则为成功。其实,规则只不过是为目标服务的。它不光可以被超越,而且需要经常被打破。只有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规则才能发挥作用,需要尽可能少的人士干预。

懂得杠杆原理,然后将它合理地运用于生活中,可以让我们花的每一秒钟更为有意义。

合法挣钱,是最有尊严的活法

有一则寓言故事叫《富翁和渔夫》,大概的寓意是嘲讽一位富翁一辈子奔波,只是为了到最后过上渔夫每天都享受的生活。

这则故事听起来蛮有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也反映了一种深深烙在许多人思想中的对金钱的偏见。在下意识中,我们对从商赚钱有着消极的看法,甚至会把这种行为与道德败坏联系在一起。这种狭窄的思维模式往往会把我们关在传统的上班赚钱的生活中,使得我们没勇气去折腾新的事情。

对这则故事里的富翁而言,渔夫一辈子的生活,只不过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选择而已。我们有时侯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价值。富翁的创业过程肯定给他带来了不少独特的体验,培养了他的敏捷思维能力以及成熟的世界观,同时也为社会创造就业。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富翁可以说是一个比渔夫更完整的“人”。

之所以我们往往将赚大钱标签为一种罪恶,是因为我们以为社会所有的财富是一块大饼,有人多拿一块就有人少拿一块。事实上,货币的存在使得世界有了统一的价值评判工具。有人愿意为你的服务或商品花钱,说明你创造的,对他们而言是有价值。更确切地说,货币无非是一种投票系统。一个人通过购买来告诉市场什么是他需要的,市场收好这些信号后就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更合理地分配。

因此,可以合法地赚到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这正是因为每一分靠自己能力去挣的钱,都是我们为这个社会创造的价值最直接的体现。

财务自由并没想象中遥远

经济独立、财务自由和早退休是很多年轻人正在渴望和追求的共同目标。然而,我们对它们存在着诸多误解,以为达成这些目标的关键在于财富的最大化。于是,很多人当还年轻的时候就盲目地拼命挣钱,期望能够比旁人早点赚到足够养老的钱,从此离职环游全世界。问题是,这样的过程要求我们年轻时以“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这种见解其实非常肤浅,因为钱是会贬值的,财富积累再多十年后也可能没现在的价值,更何况所谓的财务自由指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自由。

财务自由的核心应该是身心自由,并且谋求这种自由的人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将财富的束缚降到尽可能低,从而获得个人心灵的平衡和自由自在。那么,如果没有一大笔钱,财务自由或者早退休是否一件太遥远的事情?

不可否认目前的工作会直接关系到未来的财务情况,然而,人们以为是稳定的本职工作,其实没想象中的那么稳定,因为赚的都是暂时性的收入。换句话说,我们必需要亲力亲为,工作一旦停止收入就会归零。而实际上,靠这样的主动收入则是大部分人维持生活的主要方式。主动收入相反的概念是被动收入,即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也不需要照看,每月都自己流向银行账户的收入。

财务自由可以通过被动收入得到实现。如果能够打造多项被动收入,然后等这些非工资收入能够持续和稳定,并且达到大于日常总支出的程度,那就算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因为到那时候,我们可以不再为金钱所累,而是为兴趣工作了。最典型的被动收入包括:一,股票和基金产生的利息;二,房产租金(或者转租)收入;三,图书、艺术、软件等知识产权收入;四,营业持续产生的利润。我们要记得的是,不论收入的来源是主动还是被动,必须学会分清楚“必要花费”和“想要花费”。这是因为当我们为了填满物质的欲望而工作时,我们便无形中成为金钱的奴隶,赚的再多也不够,获得的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财务自由。

总之,获得财务自由状态只不过属于一个更长的过程,即资本化自己的时间、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更具体地说,为了实现这种生活状态,我们先需要做的,并不是提前透支青春以换取未来的衣食无忧,而是给自己挖几条管道让多元收入朝自己涌来。

To be continued…

--

--

Gavin Nguyen
0 Followers

A well-versed, slightly obsessive and passionate IT profession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