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實習]找實習分享,美國facebook/meta 臉書實習面試流程(上篇)

mJenny陳
7 min readJul 2, 2023
Meta (facebook) Headquarters

前言:

每個人找工作的感受都不同,這篇是我自己找工作的經驗跟感受。這篇我會介紹我為什麼找實習,我的背景,分享我的時程,一些實用的策略和觀察,還有面試的準備(在下篇)。

美國實習的心得在這邊:

以找實習來說我覺得我找實習的時間是非常幸運的一年才找到的。

來美國經歷了這兩年,體驗到了經濟好跟經濟不好的找工作市場,發現找工作真的很看景氣,如果所有大廠都hiring freeze根本沒開職位,找工作的難度會變成地獄難度!(至少我這種普通人的感覺是這樣)。

在學校的時候努力讀書跟成績表現的關係比較大,但找工作除了面試表現之外,也很看機遇、運氣、景氣(比如遇上大擴招/hiring freeze)

我為什麼要找實習呢?

我可以把在學校學的用到實際工作,有了實習經驗也比較知道以後正職要注意什麼,在公司工作的感覺和學校還是不太一樣。另外有些公司實習也提供轉正的機會,之後就不用再找一次全職,全職的面試大多都好多輪……另外我也想趁暑假體驗美國企業文化、企業的運作方式、價值觀和工作環境。

美國實習的時間通常為三個月左右,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機會。我有時間可以去觀察和體驗公司的文化。

我的背景:


學歷: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系(電子系)學士
康乃爾電機碩士

修課:data structures, algorithms, computer organization, embedded system等等
我自己覺得我data structures學得不錯,所以直接開始刷題,刷到到忘記的觀念才回去再複習
工作經驗:
intel台灣實習
找工作的產業:ee, cs, 科技業

我當時拿到master offer 的時候後,開始佛系的刷題,那時候算是第一次系統性的開始刷題(我打算在另一篇提我的刷題方法),以前都是寫學校作業還有上機的時候寫程式。現在想想如果以前就有認真刷題,上機考應該不會這麼難看:(

Apr-Jul的佛系刷題

結果:每項照時間順序

Offer: meta(facebook) 11/1
OA: InterSystems, quadric.io, Inc, amazon 12/22
Interview invitation: OnePlus(Oppo contract), Clockwork Systems,facebook (swe, pe) 9/22, Linkedin full time(但我想找實習,我應該是job description看錯)
Interview: Clockwork Systems,facebook
跟我要成績單: google
Rej: Clockwork Systems, OnePlus
總共海投了大概100間

我的找實習timeline:

上半年我還在上大四,同時在台灣實習
4月 拿到master offer, 開始刷題
5月 先寫好履歷
6月 大學畢業了
6月 有些公司已經開了可以先投
7月 開始大量海投, intel實習結束
8月底 開學,花時間搬家佈置適應學校
9月 準備面試,主要刷公司tag題
10月 準備面試
11月 offer
拿到offer就沒認真在找/刷題了

Meta (facebook)面試timeline:

9/2海投
9/22同一天收到swe(software engineer), pe (production engineer) 問有沒有興趣move forward
9/24問availability
9/25收到pe的類似oa的20題選擇題 要求兩天內做完
9/27 pe第一輪面試邀請
10/7 fb提供的模擬面試
10/8 pe第一輪面試
10/11 swe 第一輪面試,收到pe面試第二輪面試
10/15 pe 第二輪面試
10/18 收到swe intern拒信:((
10/27 pe hr問有沒有時間phone call,電話裡說了有offer~
11/1收到pe intern正式offer

拿到實習offer之後可以跟學校申請cpt,就會拿到ssn拉,有了ssn可以開始累積信用紀錄:這邊是推薦的信用卡~可以從新手卡開始累積,賺現金回饋

策略:

早點投!!!

美國這邊大部分大廠招實習生或是全職校園招聘,都是提前大概一年招,如果明年5月想實習,今年暑假就要找,而且是越早投越好,少數的名額會在明年1月的春季招聘。

如果是小公司或是組招的話,可能會在開始工作前幾個月才招。

來美國前就開始準備

實習越早找到越早可以放心,而且我不想面試跟期中考期末考撞到,所以我很早就投了也排了比較早的面試

另外美國這邊8,9月開學,如果打算在美國才開始學找實習需要的基礎(coding, data structure, algorithms)我覺得很吃力,而且大廠在大招特招的時候,學校才教到期中考,學校做的project才剛放上履歷。

所以建議來美國前就先開始刷題, 複習data structures。如果在台灣也學eecs建議平常也認真學把基礎打好~

善用資源:

ptt, 一畝三分地, glassdoor, medium: 
很多人會在網路上分享自己準備的經驗,內推
mason GRE:不定期會分享內推~請見mason GRE facebook社團
小紅書:如果常常看tech相關的文,應該一有新的new grad/intern職缺就會被推薦到主頁
simplify: 填好自己的履歷,海投的時候會自動幫你填好,超好用!!
github:每年都有人寫一個github的職缺列表
Leetcode:刷題工具
Linkedin, handshake, indeed:投職缺

刷題練習一邊用英文講:

純寫code跟邊寫邊講不太一樣,要習慣講英文

上課認真學:

上課學的東西可能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很有用,這也是給自己更多選擇,有些職位不是純考刷題的,會考一些觀念,或是需要用過某些工具。這樣可以讓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只考刷題的職缺投的人多更多競爭也大

官網申請(海投):

能不能有面試不是只看學校或是工作經驗,跟投的時間也有很大關係,越早投越好!公司招完了就不招人了,越早投公司履歷堆裡的也比較少人。

如果是組招的話,會看履歷上有沒有他們需要的技術,如果做過他們需要的東西,有更大機會面試。

找實習投的職位名稱:

Software engineer intern, hardware engineer intern, system software engineer intern, production engineer intern, 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 intern, machine learning etc.

我自己海投的時候對工作的的title沒有特別挑,只要我看job description我蠻適合就投,這個做法也讓我拿到了比較多不同職位的面試,可能有些名字比較長就比較少人投?

最有趣的是當初meta (當時還是facebook~)開校園招聘的時候,我記得好像有規定只能投幾個?我就在網站上查job description ,挑了software engineer intern(swe)

剛好看到覺得production engineer(pe)也很合適,就也投了production engineer intern,最後拿到production engineer intern offer. 如果我當初沒有因為剛好看到這個職缺也沒有心中突然蹦出『這個滿合適的』就沒有後來美好的暑假實習了~

打好多字好累~接下來的內容請看下集, 大家覺得有用的話follow我一下吧:))

--

--

mJenny陳

美國生活攻略 I am a Taiwanese who has recently started wor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Email: ljml40580@gmail.com #tech #美國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