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話會中英夾雜嗎?被「污名化」的中英夾雜 | Why code mixing is totally fine

--

你試過說話夾雜多了英文,就被別人說是在裝ABC嗎?

我是一個典型的香港人,說話必定會中英夾雜,寫文章亦然。你也可以說我是一個非典型香港人,因為我說話中英夾雜的frequency太多,引人逅病。我曾在教學時中英夾雜,被家長投訴。說我扮甚麼ABC云云,又說這是懶惰的行為,令我的字彙庫裡少了中文詞語,後又引申至香港人之所以中文差,就是因為有中英夾雜這行為⋯⋯

這篇文章只想一抒己見,並不是想以任何學術角度分析現象。我不是專家。

有些人說bilingual的其中一個極端,就是byelingual,即兩個語言的字彙都流失,慢慢只會變得更傾向中英夾雜,是一個惡性循環。

但是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字彙流失,終究也是取決於一個人勤奮學習與否 — 我大學讀文學研究及法律,同學中的高人真的多的是,不少人中英文也絕頂,平常也會用中英文賦詩⋯⋯

這些人說話也會中英夾雜,所以字彙會不會流失,都是depend on 你有沒有handle bilingualism with care。

.

.

.

為什麼我們會會中英夾雜?

「張先生跟外國人來往慣了,說話有個特徵 — 也許在洋行、青年會、扶輪社等圈子裡,這並沒有什麼奇特 — 喜歡中國話裡夾無謂的英文字。他並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要藉英文來講;所以他說話裡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裡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裡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 — 《圍城》

一、無法翻譯的概念

簡單的一個例子,Serendipity常被喻為英文最美麗的單字,它的英文解釋是:

Serendipity (n.)

the fact of finding interesting and valuable things by chance.

(Source: Cambridge Online Dictionary)

再查看他的中文解釋,有些字典會譯作「偶然」,有些是「機緣」,有些則是「幸運」。我認為這些譯者都盡了他們最大的努力,但是都未定準確帶出這字的意思。這就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精粹。

網上查看這個字的起源,原來是十八世紀Horace Walpole在蒐集童話故事,看到十四世紀的波斯神話「錫蘭三王子」(The Three Princes of Serendip) 所創作的詞。這個字我認為可以解作「偶然的發現」,或索性以英文 “a pleasant surprise” 解釋會來得更直接。

所以不難發現語言間總有一些不能翻譯的字,而當一個人接觸多種文化的時候,言談間偶希望表達一些母語不存在的概念。這時候以code switching解決,來得直接,而這揭示了全球化及後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以及我們把他國的文化internalize的現象,本身並無黑白褒貶。

二、用英文比較傳神

再舉一個香港人口頭常見的中英夾雜例子:“ point ” (論點)。雖然 “point” 譯「論點」是很準確,但是感覺上 “point” 與 「論點」的分別就在於使用場合。

如果我們口語說「我唔理解你個論點喺邊囉」,但是context上只是在討論一些茶餘飯後的八卦,那就有點太正式了。

如果說「我唔get你個point」,口頭一點casual一點吧,也就代表了 “point” 這個字的運用跟 「論點」是有微微的分別的,不能以直接翻譯表達。這樣的用法符合場合,令我們不用動輒用一些big words。

三、耳濡目染 (priming)

你有試過, 聽別人唱一首歌之後,你也不自覺哼起那首歌的旋律嗎?有時候更是你哼完旋律才發現呢!這個現象在心理學叫priming,所表達的是,在一個環境 耳濡目染,下次遇到相同情況你也不自覺地運用了周遭的人的說話或做事習慣。

你或者沒有在外國生活過, 但是在周遭環境, 每個人說訂枱的時候 也說成「book枱」, 說檢查的時候也說成「check」, 受傷害的時候就說成「好hurt」。反而,社會文化薰陶底下, 如果我們不中英夾雜, 會顯得我們很像異類。或者有些人是要融入圈子才選擇中英夾雜,但是也不能否認這已成為我們文化的一環。

社會體制中有些人總是否定中英夾雜

社會及教育對中英夾雜的否定

首屆香港文憑試考評報告,考評局大力抨擊學生口試說話雖然清楚表達,但偶有中英夾雜。光看這論點,我已經覺得很可笑,這樣說彷彿劈頭已否定中英夾雜這現象,卻又沒有解釋中英夾雜有何不可取。既然學生中英夾雜能夠清楚表達所思所想,那麼到底你認為中英夾雜會令學生的語文水平降低,還是只是想保持中文的純正性?

作為ex考生,老師從前已經不斷強調口試不要中英夾雜,而我聽得最多的解釋是「考中文便說中文,說甚麼英文」。試想像你去networking交朋友,要是遇到一個不講「book枱」而只講「訂枱」,不講「check吓」而講「檢查下」的人,你也會覺得他是怪咖對吧。若中文口試的評分基準是說「純中文」,那這考試完全忽視香港中文就是「中英夾雜」這事實。這樣的考試實在是偏離了社會大眾用語言溝通的現實。

然後網上討論區偶爾有些人批評中英夾雜的人,說他們是偽ABC,在裝逼、扮嘢。其實我想到有一個原因,為甚麼他們不喜歡別人中英夾雜,其實只是對於一些英文詞彙未夠豐富的人,中英夾雜在理解層面的確有難處的。此外就是妒忌心,香港也有很多人妒忌別人英文好,詞彙多。事實上只是他們的inferior complex 令他們覺得英文好就是高尚,但他們口口聲聲為廣東話平反的時候,沒有想過自己其實在助長語言階級論。

中英夾雜真的沒有問題!

語言是溝通工具

事實上,如你中文有甚麼表達不到的概念,其實夾雜甚麼語言也可以哦。如果有人夾雜泰文,你會說他裝逼嗎?

溝通,其實是雙方舒服便可。如果對方中英夾雜太嚴重,你只需要輕輕提點對方,讓對方可以注意一下,互相遷就,不就是最好嗎?與別人磨合,商量如何溝通,也是溝通重要一環。大聲抨擊,只會顯得你不肯學、無知及固步自封。說到底,語言只是溝通工具,表達通順便可,若有不順之意,歡迎指正,而非予以污名。

中英夾雜已經是香港的獨特文化

陳豪一句「同朕check吓」,來得順口,連導演都聽不出來,沒有要求NG。

這個例子說明了,中英夾雜已經完美融入我們的文化。中西融合本來就是香港的優勢,在語言上亦然。網上有些YouTube影片,也說這是香港人的特色,根本中英夾雜和我們已經分離不了。

事實上,享這兩文三語齊人之福真的是香港人的專利,大家應該更加proud of自己才是。香港受過英國統治,長久以來大家接受優質的英文教育,孕育出code mixing這奇特的文化,實在不足為奇呢。

那麼,甚麼時候中英夾雜才是有問題呢?

筆者其實也覺得一類中英夾雜是不可取,但是只此一類。

例子如下。

就是讀錯或文法錯誤。Cleansing Foam 沒有 "R"音,需要改善。

Camel 讀錯,是/ ˈkæm əl /。

但是,這些錯可以透過改善讀音及增強文法基礎來避免的。我的結語就是,請大家不要再污名化中英夾雜,其實真的是沒有問題,只要你用得對。

請給我拍手,及留言給我吧:)

也可以參觀我的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girlslearnenglish

--

--

Joyce @ 女生英語 Girls Learn English!

Bosslady | 英語導師 | PODCASTER | 香港女生 | 90後。最愛是英語,正職在教學,也分享關於女力的事。 IG: instagram.com/girlslearn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