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到久違的物理學(?)新聞系列,不知大家有否掛念這系列呢?這幾天,除了令人(討厭足球的例外)日以繼夜,夜以繼日討論(包括人權、德國「左膠」"?" 討論)的世界盃外,某世界強国仲出現了罕見的大規模(?)上街抗爭運動(果然大家都熱愛振奮人心的運動)。
根據路邊社報導,這国家某大學一群學生,公然舉起一張又一張寫了某宇宙學公式的紙,表達訴求,見上圖。小弟作為(前)宇宙學家,看見終於有人對宇宙學感興趣,表示「老懷安慰」。在進入「正題」講解這公式前,請容小弟在這裡向他們表達「崇高的敬意」,表揚他們為宣傳及connect宇宙學的努力(註:不要誤會,小弟的訴求,只是希望增加理論物理學/宇宙學研究經費呀!)
^還有「返工」
現代宇宙(學)的根基,"Free-man"*公式(s)
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這上世紀發現的現代物理學根基,雖然已經過了這麼多年,但依然是最常被人誤解,或被「有心人」利用的物理範疇,好像任何天馬行空、荒謬的事情,只要加個「量子」在前,就會變得可信及有可能(就如Marvel那些超級英雄科幻片,像蟻俠、奇異博士等等,胡亂詮釋一番那樣)。
數據科學(data science)作為近年最火熱、人人趨之若鶩的行業工種,已很迅速地走進不同公司,甚至開始成為它們不可或缺,核心決策的其中一部分。各行各業所有公司(甚至表面上不大相關的coffee shop?[1])都湊一腳,害怕被人淘汰、捷足先登,趕不上這人工智能、大數據社會趨勢。可是正如當年的科網股熱潮,直到現在為止,真正能成功的不多,更多的是「革命/轉營」失敗,或弄得不倫不類,只是做一堆「掛羊頭賣狗肉」的所謂AI/數據科學項目而已。
為何會這樣的呢?要明白背後原因,小弟認為得先探討一個,在數據科學非常重要,但常被忽略很少人提及的問題:
數據科學項目要能成功,最重要關鍵的一環是甚麼呢?
數據科學的關鍵
「香港咁多問題就係因為Management唔好」
近日一個年度音樂頒獎典禮,某近年(因抗爭運動?)爆紅,由youtuber起家嘅新興媒體組合,攞獎時台上嘅一句說話,瞬間被瘋傳同like,好似佢哋代表咗香港人,向政權(?)講出咗大家呢一兩年(甚至近年)鬱鬱不閉嘅心聲。
小弟冇睇某城頒獎典禮,亦冇留意某城娛樂園/樂壇多年,唔評論某某藝人或組合有冇實力,值唔值得攞獎。純粹想分享一下個人對呢句說話嘅睇法。
個人欣賞佢哋「勇於」表態,「表明」(?)自己立場,幫大家喺所餘無幾嘅公眾場合發聲。不過可能小弟被「藍色窗簾」教育荼毒多年,對呢一句勁多人like嘅說話,有啲不敢苟同,因為我睇到嘅係說話背後,嗰種根深蒂固嘅封建社會思想。
呢句說話,表面上係同當權者對立,話𡁵政權做得唔好,manage唔好個社會同市民;不過表面之下,又隱含咩嘢意思,同代表𡁵咩嘢思想呢?將自己比做員工,認為一切問題都係因為管理層做得唔好,自己冇責任同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左右管理層,呢種其實唔係就係推卸責任,無意當家作主嘅「反民主」封建社會思想咩?說話背後隱含嘅,仍然係嗰種期望有明君,開明當權者從天而降嘅「明君夢」,其實喺認同𡁵某人所說嘅「no stake」論。
就算你真係一個名義上嘅「no stake」員工,咁又代表你冇能力、責任去改變公司運作或改善工作環境/待遇,應該任人隨意擺佈?工作環境/待遇唔好或唔公平,唔係應該去據理力爭反映,甚至組織工會建立命運共同體,去爭取話言權?如果管理層真係一言堂,公司運作同管理真係無可挽救嘅時候,係應該坐而待斃等大股東換管理層?唔係應該選擇推倒從來或跳槽另謀高就先比較合理?
專制君主的德政這一個玩意兒對於人類的政治意識來說,應該是一種最為甘美的麻醉藥吧。不用參與、不用發言,甚至也不用思考,政治就可以正常地運作,人們也可以享受和平與繁榮的話,有誰會想去參與麻煩的政治呢?能夠這樣的話固然很好,但是為什麼人們沒有把他們的想像力延伸到另一個方面呢?人們如果會將政治看成麻煩事的話,那麼專制君主必然也是如此。當他也對政治感到厭煩,濫用他所被賦與的無限制的權力來滿足他個人的私慾時,人民該當如何?
(小說《銀河英雄傳說》語錄)
一日唔擺脫呢種封建社會思想,唔肯承擔責任,為自己嘅命運作主,問題係唔會改變,689過後只會再嚟個777,「一日都係XXX/management唔好」呢類聲音,只會喺社會無間輪迴著⋯⋯
PS:比起「Management唔好」,小弟覺得其他人以「堅持信念」、「香港」為題嘅「表態」感言先更振奮人心。另追星/偶像/組合冇乜問題,但將抗爭運動甚至自己嘅政治信念,過分投射喺藝人身上就有啲⋯⋯
延伸閱讀:
正所謂「一不離二,二不離三」,既然小弟之前都破咗例,唔講數學或物理,而走咗去「不務正業」講政治,咁唔爭在開多個不定期更新系列,討論一下我哋可以點樣改造自己,去避免成為下一批被「人道」毀滅嘅「港豬」*。
*小弟只係借喻香港野豬,請唔好對號入座,好似係
要改造我哋哩班「港豬」(包括小弟自己,好似係),第一步當然係先搵出同了解自己嘅問題所在啦!所以今次系列嘅第一篇,小弟首先會探討一下香港人嘅劣根性。
(一)「自我中心」,缺乏真.國際視野、局勢觀
香港雖然自稱「國際都會」,世界數一數二金融中心,曾經被美譽為「紐倫港」嘅一員,不過香港人普遍嘅國際視野,尤其文化、政治局勢方面,小弟有時真係「冇眼睇」,只係小學雞程度,仲差過好多強國、香港人口中嘅二線城市。而且講𡁵唔只係學識比較差,或者一般普羅大眾,連政治KOL、學者、政客(所謂?)、高官、大財團高層,普遍都有呢個現象。
「吓?香港作為新冷戰嘅『柏林』,長期身為東西方文化嘅交匯中心,世界各大新聞集團嘅重要駐點,世界各地都有香港人嘅足跡,點樣冇國際視野呀?」
恕小弟直接,上述嘅呢啲睇法,其實某程度上,正正反映咗香港人有幾「自我中心」,同缺乏真.國際視野。小弟講嘅真‧國際視野,唔係指金融經濟層面嘅知識,而係指對世界政治格局,戰略局勢嘅了解。始終香港一直都只係「殖民地」,從未真正當家作主過,外交議題討論從來唔存在,有嘅最多都係點樣同主人打交道。
雖然只係旁觀者,頂多係國際政治格局嘅一隻棋,但咁唔代表香港人做到旁觀者清。事實上,當你連任何實踐經驗,甚至基本認識都冇,做旁觀者定當局者都冇分別,只會係9up……好多香港人,尤其近年一眾政治KOL,都鍾意所有嘢都將香港嘅情況,直接代入外國,甚至國際政治格局到去諗同分析。好似外國所有左翼就係泛民左膠,所有右翼就係本土派,反全球化同反強國;外國嘅民主派,就會支持同支援其他地區嘅民主咁;連民族或命運共同體都未成形嘅香港,可以直接參考外國嘅民主運動發展等。
或者有人會反駁,呢種論調即係「要跑得快過隻馬,或踢得好過美斯/C朗,先有資格評論賽馬或足球」。即使冇實際參與過外交,國際政治遊戲,香港一樣有一班研究政治、國際事務同關係嘅學者,佢哋點會係9up,連基本認識都冇。
對於呢種反駁,小弟想講國際政治遊戲,同搞生意、開公司一樣,從來都係實戰經驗>理論,新聞、公開嘅資料同表面嘅討論,只係冰山一角,各國背後嘅戰略考慮同真.外交策略,都屬於機密情報,絕大部分時候都唔會喺枱面上直接表現出嚟。除非實際參與其中,或有真.外交經驗或人脈關係,唔係論述好多時只會留於表面揣測,尤其係香港嗰班學院派。
用比喻嘅話,如果將國家比做公司,國民就係一班小股東或員工,國際政治外交就係商場上嘅生意競爭或合作。冇自己政府(傀儡唔計),未建立民族或命運共同體嘅一班人,最多只係一班冇組織,冇影響力嘅顧客或消費者,唔會參與到股東大會,冇可能全面咁知道間公司背後嘅決策。
今天小弟想再破例一次,不談物理或數學,說一下「中文」。
在這幾年,香港坊間突然多了一班人及聲音,聲稱自己「中立」,然後發表一系列文章與「偉論」,就著某些政治議題、事件討論,甚至抨擊某些陣營(但通常為單一方陣營)。究竟這些聲音又算不算得上是「中立」、「客觀」呢?而事實上,「中立」又代表著甚麼呢?
究竟甚麼是「中立」呢?
根據中文詞典,「中立」指居中而立,解處於對立的兩方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用英文解釋的話,就是neutral、balanced,有類似中間主義Centrism的意思。
以下為一些有引有「中立」這個詞彙的古文例子:
《禮記·中庸》:“中立而不倚,強哉矯。” 孔穎達 疏:“中正獨立,而不偏倚,志意強哉,形貌矯然。” 唐-白居易 《養竹記》:“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 明-徐霖 《繡襦記·汧國流馨》:“爾 李氏 狎邪而白堅貞之志,波靡而勵中立之行,是則尤人所難者也。”
以上談的是一般詞典的解釋。不過不知由何時開始,或許因為被洗腦或被「教育」荼毒太耐的關係,「中立」的用法變得愈來愈濫,通俗上突然包括埋「客觀/公正」、「無立場」這類意思,而且很多時,還會被演釋成褒義詞。像「我沒立場」、「我討厭/不理政治」那群政治冷感的人,也被歸納入「中立」的群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