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團隊聚焦、排序想法的七種方式(上篇)

也適用於團體討論收斂以及產品負責人排序專案需求

傑瑞
傑瑞的敏捷小路
Oct 28, 2019

--

自己排不如給團隊排;給團隊排不如給用戶排

依據參與排序的人員組成(企劃人員、外部客戶),以及人數多寡(少數、多數),通常會有四類討論情境(如下圖),上半部比較偏向質化分析(公司內部的討論),下半部則偏向量化分析(外部客戶的驗證)。同時左半邊也可以解讀為相對模糊的想法探索(一個人先思考或找少量客戶先測試),而右半邊則是相對具體的想法驗證(團隊一起表決或大規模客戶的意向蒐集)。

而針對上述四類不同情境,傑瑞整理的七種排序工具對應如下:

  1. 影響與可行性矩陣(Impact & Feasibility Quadrant)
  2. 決策因子權重評估(Weighted Scoring)
  3. 親合法聚焦(Affinity Grouping)
  4. 使用者故事對照(User Story Mapping)
  5. 狩野模型(Kano Model)
  6. 機會評分表(Opportunity Scoring)
  7. 模擬市集(Buy a Feature)

CP值、低果先摘、投報率是它們的共通語言

  1. 影響與可行性矩陣(Impact & Feasibility Quadrant)
  2. 決策因子權重評估(Weighted Scoring)

這兩個排序工具傑瑞把它們歸為一類,因為它們的核心精神都是所謂的成本效益分析法(效益高成本低的想法先執行),兩者的差異只在於評估指標的計算複雜度(例如:不同指標是否要給予不同權重、評估指標數量過多時該如何計算總分等),有關決策因子權重評估(Weighted Scoring)的相關細節可以上網路搜尋KT理性思考法

分類、集合、取捨是它們的共通步驟

3. 親合法聚焦(Affinity Grouping)

4. 使用者故事對照(User Story Mapping)

因為討論過程中的高度相似性,傑瑞則是把這兩個排序工具歸為同一類,首先將團隊腦力激盪出的想法分類,將類似的想法先集合在一起,然後再根據團隊的短中長期目標來決定不同想法的優先順序。

Jeff Patton所寫的使用者故事對照(User Story Mapping)一書根本是產品負責人必讀聖經,裡面有非常詳細的案例與練習來說明如何拆解使用者故事、以及如何結構化排序產品的短中長期需求,傑瑞這邊只針對使用者故事對照的流程做一個大概的整理,推薦大家一定要買書來看。

使用者故事對照的三大步驟:

  1. Grouping : 將使用者的需求(故事)寫下來,並按照使用者的操作流程分門別類(需求彼此獨立且互無遺漏)
  2. Prioritize : 整理使用者的操作流程(分割或集合),並梳理該流程項下的使用者需求(可參考需求的開發難度先大致排序)
  3. Schedule : 依據未來(在某個期限內)想實現的使用者成果目標(短中長期使用者分別能完成什麼具體事項),來劃分產品不同階段所對應的需求組合

大家光看文字敘述可能還是很模糊(畢竟真的很難用三句話摘錄人家一本書的內容),但是當你把書讀過一遍就會瞭解傑瑞在說什麼了啦~或者參考另一篇進階版的文章-使用者故事對照(user story mapping)的三種用法

這次就先介紹前四個排序工具,剩下三個我們下篇見~

--

--

傑瑞
傑瑞的敏捷小路

過去當了六年敏捷教練,非科班出身,卻中途愛上Design thinking、Scrum這類團隊工作法,隨筆記下日常的工作心得,希望自己的敏捷小路,有一天也能通往條條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