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酒新瓶系列(逃)作為一個生於殖民時代末的人,身上似乎帶有西式建築情意結的基因,即使到日本旅行也喜歡欣賞西洋建築,尤其是幕末至明治時期的外國人住宅,即「異人館」。因為早前說過想寫長崎,於是將之前寫過南山手居留地的文章再潤飾一下開個系列就好了。 ※ 哥拉巴住宅在2018年尾開始整修,2021年翻新完成。照片攝於整修前,寫好文整理照片時才發現翻新後由外觀到內部展品都有調整,但不影響以下文章內容。 外國人居留地由來 1858年江戶幕府分別與美國、荷蘭、俄國、英國及法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安政條約》(另稱《五國通商條約》),下令橫濱、長崎、函館、神戶及新潟開港,日本正式結束長達200多年的鎖國制度。當時外國人可在以上開放港口城市內租用土地,稱之為外國人居留地。他們可以在居留地內建造住宅、倉庫等,並在界限約40公里內自由外出、活動,兼享有領事裁判權。 長崎居留地 早在簽訂《五國通商條約》以前,長崎已有外國人居住,更是日本鎖國期間唯一對外開放港口,當時與荷蘭及中國有緊密連繫,惟居留地泛指1858年後的外國人居住地,所以鎖國時期分別已有荷蘭人和中國人居住的出島及唐人屋敷不屬此討論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