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一章「如是我聞」,我是誰?並不是指自己本身,而是因應世俗所產生的代名詞,所以必須破除我執,我就是「空、無」不存在的意思,執著於「我」,就會產生煩惱。第五章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陀告訴弟子,看到的人事物都是「心」的倒影,因為執著於「我」,也就是「我」產生的幻象。佛陀微言大義,告訴眾生必須修「心」,相由心生,「心」會決定人一生的走向。
還記得高中同學分組做小論文,在討論的過程中意見不合,導致後來與組員氣氛尷尬,彼此也都沒有真正的靜下來溝通,就這樣持續到小論文結束。直到,我看到組員的備審資料,最後附的小論文中,封面原本是有組員的名字的,但卻只看到她一個人的名字,我心想,這份論文是你自己做的嗎?你怎麼可以那麼自私?於是,我開始對她有了仇恨,久久難以釋懷,直到修了這門課後,我明白,「仇恨」不會消失,只會像壁癌一樣,愈來愈難根治,「仇恨」是心的產物,只要心念一轉,就可以和緩得消除怨念。
金剛經最後一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找了屬於自己的方法,看似有為,實則為「空」,想起一句話「要注意成功路上的絆腳石,但別忘了!成功可能是未來的絆腳石。」所以,我成功拋下仇恨,但不能為此執著,隨時把自己回歸到初始狀態,以平常心面對未來,更要記得,不能將這成功的方法帶到未來,否則又回到執念的迴圈,背離佛法所要傳達的「空」。以莊子庖丁解牛來說,廚師順其紋理,游刃於筋骨之間,不費吹灰之力,骨肉分離,顯然廚師已然「忘我」,他並不依靠感官去解牛,而是以精神去完成,以無為勝有為,倚靠的不是解牛的技術,而是「空」;老子:「柔弱勝剛強。」用來比喻舌頭與牙齒,牙齒堅硬卻不比柔軟舌頭來得永久,可以用舌頭代表「空」,牙齒則代表「萬相」,每天發生的事都如同牙齒般看似存在卻難以永恆,只有像舌頭般柔軟的「心」,陪伴我們在廣袤的宇宙時空中,永遠相伴,生生不息。
凡所有相,皆為眾生無明妄想意識所生,所生的即是因緣聚合的假相。佛陀說「發菩提心」,肯定佛陀與眾生平等,同樣具有「佛性」,佛性也是「空」,若能體會萬相本質為「空」,就能泯除六根產生的不必要的煩惱,通往無餘涅槃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