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lief of non-believe

gumgum
4 min readOct 21, 2017

龍應台老師昨晚在港大陸佑堂的演講,對我這個尾班車的baby boomer來說,還是頗為有趣。不過,我卻想在這裡提出一些不同的想法。

首先,她對「年青人」有太浪漫美好但並不十分準確的想象。誠然,我認同有digital divide和generation gap,這點觀察沒有錯,但digital divide是否就必然造就了龍老師所指,年青人在運作邏輯和行為上都與baby boomers有極大的差別?她拿了自己impulsive buying的例子,反觀兒子在買東西時先到網上仔細查閱貨品,並關心一條廉價牛仔褲背後的社會不公和代價;又提到一位年青朋友整個星期都自閉地載著耳筒,原來他在聽「羅馬帝國興亡史」!於是,她相信i世代與嬰兒潮人類的思想行為都有很大差別。然而,我在大學教書十年,這種細心和關注社會,又喜歡追求學問的年青人車在非常罕見。我只能說,龍老師真是有個好兒子和好學生,但八成以上的年青人,某程度都不是這樣。

不錯,科技的確讓i世代的人有了不同的工具去做人處世,但「人性」真的就這樣容易改變嗎?透過社交網站圍爐取暖,對所謂KOL盲目追隨,在缺乏知識基礎下輕易形成言論然後一頭栽進去,看事情非黑即白以偏概全,這和他們所取笑Silent generation的「長輩圖」運作,無論在知性和感性的層面,真的很大分別嗎?不見得啦。只是換了欽敬的人物,表達無聊想法方法和工具變了多了,散播謠言的速度快了,但人性那種貪婪愚昧自私欺善怕惡不堪一擊一點也沒有變;或只是因科技進步而變得嚴重了。

龍老師又認為,i世代對世界抱著懷疑態度,不相信權威,並較為fluid and free flow,已不像上一輩那樣進求穏定和尊崇有德能者。我相信,第一個觀察是對也是錯。年青人不信任大人、不信任世界,自古以來皆是;但年青人卻一樣相信假知識、假真理喎。沒有證據顯示年青人較上一代有critical mind,而那些懷疑,往往是出於感受性而不是理性。倒轉頭看,懂得質疑才是進步的起源,如果是「真質疑」,那也不是壞事。第二,我作為一個最尾班車的 baby boomer,至今仍過著餐搵餐食餐餐清的日子,反而好明白,當世界政治經濟已被一小撮人壟斷,人沒有得選擇不fluid and free flow。要生存,就要為自己創造機會,科技在一定程度是給了年青人這些機會,但其實又同時把他們吸納進新自由主義的共謀裡。這種「代溝」,反映的是「父母輩殺害子女輩」的社會現實,而不是因為科技和物質條件,令年青人真的可以afford or happy to be fluid and free flow。是他們非如此不可生存。

最後,龍老師又認為,科技的發展將為人類帶來很大的改變,但科技也是有局限的,例如,把鹽放進一滴水裡,不會令它變成眼淚。這點我是很同意的。不過,現在真的有人相信把鹽放進一滴水裡,就會令它變成眼淚嗎?這樣想的人,大概還不到1%吧。Digital divide,不必然會造成世代間的鴻溝。記著,default今日科技局面的,是baby boomers那一代,而i-generation作為受造者,是否會將世界帶到另一個方向?裡面實在牽涉太多階級性別文化等intersectionality,很難一概而論。反觀,我也有一小部分學生,生於digital age,卻對此感到厭倦,而一些人,更努力返樸歸真。說到尾,龍老師是對的,不同世代的人需要對話,互補長短。而在這個差異越來越大的世界,我們今天真的不需要縱觀式的大論述,而是回歸到每一個個人或社群的小故事,那樣才能較為看得見真相。

--

--

gumgum

跨界文化運動者及社運唱作歌手。曾任區議員、電台主持、婦運幹事、雜誌編輯、藝術行政。當下身體力行實踐社會創新、營運合作社;職事社創項目統籌、性別/文化研究飄流老師;及為防腦退化努力學習韓語。明明志願是當小說家,結果寫了歌曲、文評、自傳和學術論文。決定要趁「登六」之前啟動實踐夢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