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吾詩》影評— 你的天賦是什麼?你還記得嗎?你還擁有著嗎?

謝函倩
4 min readMay 24, 2019

《吾愛吾詩》(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所敘說的並不是師生間春風化雨、諄諄教誨的「吾愛吾師」溫暖情誼。而是遠遠越界的「非典型師生關係」,更是一場對於現實生活,偏執、華麗卻哀傷的冒險。

故事描述一名中年、感到職業倦怠的幼稚園女老師麗莎,面對日復一日的工作、不滿意的家庭關係,感到耗竭無力。唯一能讓她能逃離現實生活的,是參加夜間部的詩歌課,但她似乎也無法跳脫制式的框架,寫出美麗的詩句來。有一天,麗莎意外發現幼稚園裡的五歲孩子 — 吉米對於詩歌有著超乎常人的天賦,信手拈來就是美麗且富含深意的詩句。這樣的發現讓麗莎驚為天人,但吉米的父親卻對此漠不關心。下定決心不想眼看這株幼芽枯萎的麗莎,賭上自己的職業生涯、家庭和自由,決心對抗世俗平庸,守護吉米的天賦。然而這份執著,卻領著她走向失控的後果。

《吾愛吾詩》集合了驚悚、懸疑元素,及渴求文藝的女性心理描寫。瑪姬葛倫霍的演出含蓄而層次變化豐富,是觀影的重點,也被認為是她生涯最深刻、最好的演出。

「安娜很漂亮,對我來說夠漂亮了。

太陽照亮了她黃色的房子,宛如是上帝的旨意。」

吉米充滿童趣、自由奔放且富含深意的詩,貫穿了整部電影。在庸庸碌碌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忽視藝術、美、思考、文字、自然,忘記去觀察、對世界好奇,捨棄了那些最原始、使心靈豐沛的元素。因此,當麗莎聽見吉米唸出如此美麗詩句的時候,那感受是驚艷、閃耀的脫俗。對麗莎來說,吉米的年幼,那無汙染、渾然天成的詩意,都是她自己已經失去、不可逆的,卻萬分想追求的。

但隨著劇情展開,觀影者的不安感會逐漸由心底升起,對麗莎的行為也逐漸產生質疑。麗莎的「特別照顧」對吉米來說真的適當嗎?吉米的父親只希望孩子過正常的生活,麗莎卻認為是扼殺了天賦,這有對錯嗎?她偏執的追求,到底是身為教師的責任感?還是發表詩作的虛榮心?她的過分介入,是否從教師變成了騷擾者?從惜才變成濫用天賦?

對於他人的期待,常常都是投射自己所缺乏的,希望藉此彌補。

導演說:「這不是一個關於天才兒童的故事,認定小男生是未來詩人的是麗莎。真正渴求藝術和心靈連繫的也是她。」也許麗莎過去未能被支持,隨著現實生活的浪濤,一步步地退成了制式、落俗套的大人,再也無法自由展翅。因此,當麗莎看見「她所認定」的天才兒童時,她像是看見了稀世珍寶,隻身扛起保衛的責任,是那麼努力地去捍衛,去對抗這世界的消滅、摧殘。但她的這些極端、狂熱,其實都回歸到她自己身上。

因為她知道、體驗過,看著自己被世界摧殘,那是什麼樣的感受。

電影中,麗莎對著吉米說:「多年之後,這個世界會摧殘你,世界沒有像你這樣子的人的一席之地,你會只是個影子,就像我一樣。」這是她沉痛的告白,也是對這世界的控訴。

在最後,吉米脫離了麗莎狂熱的佔有,但也失去了那雙看見他才能的眼睛,聽他的詩並珍藏於掌心的人。也許,再也沒有人能如麗莎這般珍愛他的天賦了。

“I have a poem…….”

“I have a poem…….”

他呢喃著,卻再也沒有人急著聆聽與紀錄,身邊的大人只是想用冰淇淋安撫他,讓人不勝唏噓。電影沒有制式結局,也沒有對錯定論,而是敘述著這一場偏執、華麗卻哀傷的冒險,引發觀影者對於天賦議題的思考,以及對自身的反思。

我們都帶著繽紛的無限可能性來到這個世界,最後卻都被修整成統一死板的樣貌。

你的天賦是什麼?你還記得嗎?你還擁有著嗎?

你變成怎麼樣的大人了呢?

--

--

謝函倩

諮商心理師|台北🌛 分享電影心得、生活、書寫。 我們總能在電影中看見自己,被讀懂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