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實習:在 Hive Ventures 的奇幻旅程

Hank Wu | 吳泓諺
9 min readJul 23, 2021

--

前言

不知不覺在 Hive 也快要一年了,最初會接觸到 VC(創投)這個概念是因為前家公司 (GoFreight 實習心得連結) 剛被 VC 投資,於是我像發現新大陸般瘋狂瀏覽 VC 相關的文章,很幸運地碰上 Hive 在招收實習生,最後也如願以償進到 Hive Ventures。

https://www.hiveventures.io/

Hive Ventures 小簡介:蜂行資本,aka 地表最潮 VC,由三位創辦人 (Yan, John, Will) 在 2019 年成立。創辦人們先前在中國創業並成功到美國 Nasdaq 掛牌上市,是台灣少數創業家背景的 VC。主要投資 Pre-Seed 到 Seed 階段、關注 Enterprise SaaS (AI, Big Data, IOT…),並希望協助台灣新創走出海外。

還記得面試的前一關收到一份估值 assessment,但我那時候連 DCF 都不會,所以只能用 Burn Rate 和 Runway 當基準來估值,結果竟然誤打誤撞被找去面試,最後還不可思議的收到 offer,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真是上天有保佑。

在 Hive 的時光是我成長最為快速的一年,學習曲線跟火箭升空一樣陡峭,但也很慶幸有這個機會磨練自己,讓我在大二升大三的年紀就能體驗 VC 的生態並大大開拓我的眼界,也因此選擇在黏滿一年的時刻寫一篇心得來總結所思所想,但大多偏向我自己的心情抒發啦 ,不過如果有人可以因為這篇文更瞭解 VC 產業我也算功德一件哈哈。

本文

我認為在 Hive 的學習曲線可以根據 learning curve model 分成三個階段 (見下圖),從一開始覺得一切都很有趣,都在我掌握之中,到中期的無力和挫折感,到似乎進入佳境的第三階段。以下我會將實習階段依上述分成三個時期,分別歸納每個時期我的心路歷程還有收穫,最後再總結一年來的實習經驗,希望大家看得愉快!

http://sascha-kasper.com/the-bumpy-learning-curve/

第一階段:我好像懂了甚麼!(不,你沒有)

概述

剛加入 Hive 的第一個案子 我主要負責 Competitors 和 Financial,也是第一次跟 Founder 進行 Reverse pitch (向新創交流我們的 finding 並確認之後的方向),由於那時主要的 Market 是我們 Associate 負責,我只是協助並跟他討論而已,所以對怎麼產生 Investment Thesis 跟產出深入的市場分析沒有完整的概念,誤以為自己也做得到。

第一個陣痛期是在做初版 Financial Model 的時候,那時候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對於真實商業世界的理解也完全不夠。在跟公司同事多次討論後,漸漸理解 VC 對於 Financial Projection 的方法論,也根據討論的結果去調整我的 Model,最後產出勉強堪用的成果,也算是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而接下來的 Deal 因為時間緊迫的關係,並沒有參與到很多,只做了初步的 Market 和 Financial,沒有了解太多 Growth Plan 的細節,因而錯估了整件事的難度,在另一個 Deal 也只參與了競爭者的部分,對於整個 Research 的認識只是皮毛,還沒真正體會到挫折。

收穫

  • Competitor Analysis

對於怎麼分析競爭者有初步理解,能夠蒐集並整理相關資訊,或製作成 Matrix 表現競爭狀態。

  • Financial Projection

理解 VC 在做 Financial Projection 的底層邏輯,知道如何藉由各種 Benchmark 去合理推測公司的營運狀況,並透過「以終為始」的方式建立估值模型。

  • Benchmarking

藉由 Financial Projection 時蒐集的指標,在我們 GP 的指示下把各個有用的 Metric 整理並分類。透過 Benchmark 的比較,我們能夠更快、更有效率的從量化角度分析公司,建立起這樣系統化的數據庫也是我從加入 Hive 的 Day 1 便一直為之震撼的地方。

第二階段:其實我什麼都不懂…

概述

之後我開始了在 Hive 的第四個案子,和第一個案子一樣,分工依舊是 Associate 負責 Market 我負責 Comps。在一起討論 Growth Plan 的時候也驚覺自己其實還有很多的不足,對於在現有資料下建立假設、產生 Insights 這件事還差得很遠,而這件事也在之後兩個獨立的 Research 中表露無遺。

這個案子也是我第一次參與更多的 DD 流程,對於認識整個 DD 流程有很大的幫助,而在多次的會議、討論之下,我們也漸漸發現公司存在一些與原本設想不同,不利未來發展的事情。

到後來我才理解到,其實對於 VC 來說,一年看 5 - 600 個案子,最後投的可能不到 1%,這中間有太多變數,包括但不限於:市場大小、競爭關係、未來發展性、以及與基金的契合度,都是我們考量的關鍵,所以新創募資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在寒假的時候參與舉辦了 Hive 的 Galaxy Summit,對那時的我來說,辦論壇應該是少數我擅長的事了,也很慶幸和大家一起完成這個任務,論壇大成功!)

在論壇之後,我也第一次獨立負責到案子的 Market Research,也終於了解我和真正有經驗的分析師差距有多大。儘管在多次的討論後漸漸從只會蒐集、整理資訊,變成開始建立自己的投資假設並驗證,但整個過程還是很不成熟,論證過程也是漏洞百出,這個體悟也在下一個案子達到高峰。

在下一個案子,我前前後後跟公司同事過了無數次,每次都會從討論中獲益良多。整個過程大概是,發現遺漏、嘗試修正、發現更大的漏洞、再改進,不斷重複這個循環 (Feedback Loop)。雖然過程中對於建立並驗證假設這件事開始有了朦朧的概念,但實力還是太淺,無力感也常常在做報告的時候湧現。

https://www.business2community.com/consumer-marketing/customer-feedback-loop-critical-01509181

收穫

  • DD Process

更理解 VC 的 DD 流程,參與了多次 DD 的會議,也藉由這些訪談的進行,得到許多 Research 沒辦法得到的資訊。

https://tytchme.academy/courses/what-do-vcs-do/units/more-on-due-diligence/
  • Market Analysis

嘗試建立投資假說,並藉由研究逐步驗證和修正。對於整個市場和競爭格局有更深的認識,也學習總結以上的種種結果,建立 Growth Plan,雖然距離及格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 Deals

除此之外,也理解到 VC 要投案子不一定總是那麼順遂,我們像在大海中找珍珠,有太多的 Deal Breaker,太多會造成案子無法成功的要素。

第三階段:事情漸漸上了軌道…嗎?

概述

因為許多考量以及和我們 Fund 的契合度問題,上一個參與很深的案子最後沒有進一步的動作。而我也立即和 Hive 的其中一位 Partners 一起投入了下一個 Deal,基於之前獨立 Research 被電爛的養分,這次在研究上有明顯速度和觀念上的提升,但某些關鍵的推論 (像未來市場的競爭動態),單憑我的能力還是很難導出,但有 Partners 的協助後,整體有很明顯的助益。每次過報告之後,在進度上就會有重大的進展,整體研究也在一次次的討論中逐漸修正、收斂到正確的方向。

這個案子也是我第一次做出較完整的 Growth Plan,藉由各種不同角度 (客戶、產業、地域、功能) 的切入,去找到公司的利基點,是我在過程中學到最多的地方,對於建構我之後商業分析上的脈絡,相信會有很大的幫助。

從這幾次的經驗中學到最多的,雖然閱讀相同的資訊,但我看到的和 Partner 看到的總是相差甚遠,在商業上的體驗不夠多,時常挖得不夠深邃,並且切入的角度過於單一,在預測未來競爭格局、動態時最是明顯。而每次討論過後都會讓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我姑且把它定義為成長吧,也許之後會發現其實我還在下降的第二階段也說不定 (希望不要)。

收穫

  • Market Analysis

透過與 Partner 的合作和討論,對複雜資訊的解讀變得清晰,跟著 Partner 在案子上的思考路線走一遍,對於我做研究有很大的啟發,發現很多事情是經驗的積累,我能做的便是在現有基礎上,透過模仿與內化形成屬於自己的投資框架,而這樣的學習飛輪中,有一個甚至多個值得模仿的學習對象是格外重要的。

  • Growth Plan

藉由各種不同角度 (客戶、產業、地域、功能) 的切入,去找到公司的利基點,並透過觀察其他競爭對手的營銷手段,截長補短,制定出可行的成長計劃。而與財務分析的協同也是必須的,只有將全部的結果統整成一致的方向,方可稱作完整的 Growth Plan。

總結

#Galaxy Summit 2021

很慶幸在 Hive 可以在三位創業家背景的老闆們底下做事,雖然每次報告都會被電爆,但也因此可以學到很多。而 Associate 的無私指導也是幫助我上手各個陌生工作的救星,這過程中另一個 Intern 也是和我共患難 (?) 的戰友和一起成長的夥伴,真的很幸運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共事,接下來也請繼續多多指教哈哈。

這一年學會了怎麼從市場、競爭、產品、創辦人的角度分析一家新創,怎麼利用產業、地域、客戶的角度制定 GTM 策略並切入市場,雖然 VC 終究是紙上談兵,但那些投出去的錢和公司都是真槍實彈的,而這過程中也拓展了我的視野和型塑我思考的框架。

儘管在 Hive 將近一年的過程中見識了很多團隊、經歷很多案子、做了很多研究、習得很多技能,但不曾改變的是每次聽到新創 Pitch 時的熱血沸騰。雖然潛移默化下對於新創的標準愈趨嚴格,但還是十分欽佩那些勇敢做夢、勇敢追夢的創業家們,對於想改變世界的念頭也更加強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那樣的人吧!

--

--

Hank Wu | 吳泓諺

Strategy & Growth at B2B SaaS startup, EX-Chief of Staff, Ex-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