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人生的北極星— 發現你的天職

--

過去將近40年來,尋尋覓覓的,想要找到一件可以持續投入的事情相當不容易。去年開始上了商業思維學院,領悟到了輸出的重要性。輸出不僅可以回憶所學,還能更扎實的內化咀嚼。今年,將固定輸出作為一個挑戰自己的任務,也排入了每週固定時間的OTPR內,至於執行的成果,就明年的現在再做個總體覆盤吧。

為什麼選這本書?

  1. 作為輸出的第一篇文章,我認為這是很不錯的開始-探索真實的自己。
  2. 當你知道你的最終目的(本書解釋為真心想做的事)在那裡,那麼現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節點,就是為了朝著最終目標的一個手段或是過程。所以如果沒有一個理想中的自己,那麼,在人生中每個分岔路的選擇,都將會是一種賭博。知道了最終目的要去那,那在選擇上的各個權重,就會更清晰明瞭些。就像海賊王中最終大家的目標都會是大秘寶,但是要經過的島,就是會不一樣。但是前提是,你有發現你人生的大秘寶嗎?
  3. 從過去的聊天或是各種交談中,發現蠻多人其實沒有好好的去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特性。導致於將自己放到不適合的環境。或許有些成就,但是總覺少了點什麼。也希望有機會看了這邊文章的朋友,能夠慢慢的找到自己人生的路

每天喚醒你的是的目標與夢想,還是被關掉很多次的鬧鐘?

每天起來上班是精神抖擻,還是再撐一天就放假了呢?這是取決於你現在所做的工作,是不是你真心想做的事。

作者圍繞著「想做的事」以及「真心想做的事」在描述。這兩個差別在哪呢?作者認為,只要是你有興趣,以及你擅長的事情,就是你所「想做的事」。但是要搭配上,你所重視的事情,那麼就是你的「真心想做的事」。

真心想做的事情並不是一份工作或職業,而是「當下想做、感覺有趣、純粹自己喜歡、了解自己之後才找得到的事情」,還可以連結到社會需求(工作)。

而這個部分若加上時間的複利,將會產生巨大的不同。例如每天進步1%,那麼一年後將會強大37倍。反之,時間就這樣過去了。所以,若能越早找到「真心想做的事」,就越早能在人生的旅途上,過的悠遊自在且踏實些。

興趣的事 = 喜歡、好奇的領域

會很想讓「不知道的事」變成「了解的事」,想要弭平這種前後落差的心情,就是所謂的「喜歡」。

但是喜歡很容易被其他部分給屏蔽了,需要去進一步思考「到底喜歡這個興趣的那一個部分」?

例如對棒球有興趣。但是對棒球有興趣,要去深究,為什麼有興趣?是喜歡團隊合作?喜歡策略諜對諜?還是單純喜歡慢慢練習,累積實力的過程?也就是喜歡棒球,不代表要成為棒球選手。或許,也可以成為一個厲害的球評,或是善於分析數據的球探。

擅長的事 = 能創造成果的潛意識、情緒與行為模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但是這部分是相對而來的。有那些事情是你做起來比別人還要更快容易上手、更不假思索,或是別人做起來,自己很容易看不下去的事?

擅長的事比較像是一種習性,放在不同的環境,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例如:謹慎做事,如果是比較要求零失誤的環境,那就是個才華;但是放到變動的環境裡,就會變成一種缺點。作者以本人為例,他不擅長與人交往,但是反思,他是喜歡一個人靜靜的思考事情,因此寫作,就是他所擅長的事。

而根據一個打字的實驗:
將一分鐘打字九十個字的人分到A組。一分鐘可以打三百五十個字的分到B組。透過一樣的訓練,A組可以一分鐘打到一百五十個字,但是B組可以打到兩千九百個字。這個實驗也說明了:「有效率地持續強化原本很拿手的事才重要」。彼得杜拉克也說過:「只有強項能創造成果,弱項只會讓人頭痛。而且就算克服弱點也無法創造任何東西,所以把能量用在發揮強項吧」

找到指引人生方向的羅盤-重視的事

主要就是你心中的「價值觀」。價值觀在書裡的解釋是 — 你所重視的事情。而這部分才是你的永動機,不會隨著時間而消退的。價值觀是人生恆定的方向。例如,你所尊敬的人,尊敬的理由?過去的經驗中,什麼是影響你最深的?又或是你認為社會中,什麼現象是你最不滿的?釐清這些步驟,就可以找到所屬的價值觀。

價值觀所代表的,就是你人生的目的,可能是熱情、好奇、簡單、真理…等等。而眾多的人生目的中,必定會有一個是工作目的。這工作目的,就可以作為找尋目前職業的一個參考方向指標。

而作者有提到一個我認為跟之前的觀念都不太相同的地方 — 找到喜歡的事情再努力去做。作者認為,喜歡的事情,其實已經存在著,只是你尚未察覺而已。所以書中有提供很多方式,去釐清分辨什麼是你感興趣的事再輔以釐清擅長的事,以及所重視的事,其實就能發現現階段你真心想做的事。當然興趣或是擅長的部分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那麼真心想做的事,也可以隨之進行調整與迭代。畢竟,感興趣以及擅長的事應該並不只有一種,從幾個真心想做的事,挑選現階段差距較少的先行,累積一定能量之後,也是隨時可以調整的呢。

而我自認為是幸運的。

在過去的人生裡,總是覺得自己好像做這個有興趣,好像做那個很擅長,但是沒有好好的仔細地來盤點「價值觀」、「專長」和「興趣」的不同。小時候喜歡看漫畫,也喜歡畫漫畫,但是畫一畫,發現好像人外有人,就停下來了。高中的時候學吉他,上台表演,好像很厲害。但是到了大學,發現了更多厲害的高手,也這樣就停滯下來了。而很幸運的,後來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那時候其實是在工作的撞牆期。大學畢業於資工系,寫程式對我來說,是有趣的,但僅止於在做有趣的作品,和一些Flash動畫,因為是為了自己想要的事情去努力。但是作為工作來說,就相對的枯燥了起來。因為是上面指派要你寫那一些Tool,要去學習為了不同的環境去編寫Kernel,沒辦法按照自己想要去努力的方向前進。而另外。電腦不會告訴你或是暗示你,為什麼compile不會過,也無法透過互動或觀察來激盪出一些火花。後來,很短暫的換了幾個寫程式的工作,發現不管是那一種程式開發的工作,一進辦公室之後,就是期待下班的時間來臨,進展也是相當有限。回憶起那段時光,真的是「度日如年」,而且非常貼切。

往後的人生還很漫長,毅然決然決定不要再這樣痛苦下去,開始思考接下來的職涯方向。以當時自我理解的階段,發現自己個性比較喜歡跟人接觸,但是當時僅有工程知識背景,若要找到與人相處為主的工作,似乎只剩下業務這條路。

一開始很幸運的進入的知名日本汽車代理商進行汽車銷售業務代表。在那段時光,跟人交談是有趣的,介紹產品也是有趣的,績效是有的,雖然也不是特別突出。做了一陣子,已經不是新人了,一直被業績追著跑的壓力,慢慢的讓自己喘不過氣來。後來也陸續換了一兩個業務的工作,最後也是失敗收場。那時候在一次偶然拜訪客戶的餐廳裡,看到了「窮爸爸與富爸爸」這本書,裡面建立現金流的系統讓我無比的著迷。那時我連續一個星期去那間餐廳吃飯,就是為了把那本書看完。我好像突然找到人生的一個方向與目標 — 我想要建立一個可以自己運作的系統,讓我未來不用擔心現金流的問題。而那時,我很認真的在思考,我要怎麼去做到那件事?那時候的我,還欠缺那些條件與能力?接下來一個月到處問朋友,找資料,並且單純回想,在過去的時光,什麼是我做起來很有動力,而且好像相對作的比別人還要好的事情 — 社團經營與管理。似乎好像有什麼東西連接起來了。經過收斂之後,就在下一個月報名了企業管理研究所的補習班,後來在隔年也順利錄取了幾間研究所的考試。而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產品經理。很幸運地,我找到了真心想做的事(整合與規劃)。

至於在工作上遇到的各種大大小小的難題,因為這是我真心想做的事,所以基本上也是甘之如飴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關於在PM路上的經驗與趣事,有機會再分享給大家。

與其改善你的弱點,不如加強自己的強項,選擇自己的戰場

現在回顧我幸運的職涯中,復盤後可以發現幾個點:

  1. 喜歡寫程式,是喜歡程式各物件組成的邏輯性,而不是喜歡去解技術問題。
  2. 喜歡和人接觸,是喜歡透過彼此互動,分享資訊和討論的過程,進而達成共識與新的規劃,而不是喜歡透過一些銷售手法,讓客戶買單賺取業績。
  3. 產品經理/專案經理 正是需要邏輯性與大量橫向溝通的工作,因為是「真心想做的事」,故不論發生怎樣的難關,都可以正面心態迎擊,迎刃而解。

因為只有把你自己放在適合發揮強項的環境,才能真正彰顯自己的價值。

最後

回過頭來,這本書可以單純讓你認識自己,從過往經驗裡,發掘適合自己的方向。可能你適合以及喜歡做的事情現在還沒有職業,但是很有可能是從另一個方式存在著,而你不知道而已。又或是做久了,就會變成一種職業

書中也有個觀念:立刻停止為了「未來」而活。就是有些人會為了學而學,例如為了未來,先讀好書再說。應該是先找到想做的事,就可以知道現階段為了什麼唸這些書,也可以知道為何而戰。也可以避免走了一些冤枉路。

人生每個階段都是一個點,要如何連成一個線,最後變成一個面,這是一開始就可以慢慢探索與思考的。或許現階段你還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那至少,可以開始去探索,什麼才是你真心想做的事吧。

若是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的探索,書裡最後的附錄,也是有提供約30個問題,可以協助你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理解過去每個時期的自己,去找尋自己內心的拼圖。最終,就可以協助拼出自己想要的幾個樣貌了。

這部分也同時分享給諸位在茫茫人生中找尋自我的夥伴們。希望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天職 — 真心想做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