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的旅遊方式|旅行的意義

Hans Tsao
8 min readFeb 7, 2018

--

其實一直想寫一些關於旅行的事情,但一直有種無以名狀的感覺,畢竟旅行是個很私人、很私密的事,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對待旅行的一套方法或概念,寫出自己對於旅行似是而非的想法,也許不是什麼很有意思的事。

但是現代人時間寶貴,雖然因為廉航旅遊景點選擇項目增加,要從琳瑯滿目的各種旅行方式中,選出天時地利人和的行程,實為不易。我覺得介紹一些關於我對旅行這件事情的觀念,可能可以給不太熟悉旅行規劃或安排的朋友會有點幫助,也可以讓大家在想著要去某個遙遠異地的時候,不會太無所適從。

我的運氣很好,母親非常的喜歡旅行,從小就帶我和姊姊遊山玩水,也因此累計了很多旅行經驗,長大之後,大致上歸納出了三種旅行模式:

1. 短期樂遊

這大概是時下年輕人最常做的事情,因為年假特休不足,時間寶貴的情況下,選擇三到五天,最長十天的短期樂遊,其實這種旅行方式還是挺好玩的,雖然沒有辦法過於深入了解當地文化風情,卻常常能留下快樂的回憶

這種旅行建議和三五好友或家人同行目的地安排較近、中程的選擇,飛行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五小時,不然其實交通耗費掉的時間,非常可惜。建議可以把行程安排的稍微緊湊一些,雖然最後可能會精疲力盡,但若與朋友家人一同出遊,真的能夠創造許多快樂回憶

以台灣為出發地的話,日本、韓國、泰國等地都相當適合,選擇熱門的旅遊路線雖然可能會比較擁擠,但旅遊資源取得容易,也有比較多相關資訊可以查詢,就算真的發生什麼意外,也不會造成過於龐大的損失。

變形:行軍式旅遊

我曾經經歷過一次行軍是的旅行方式,原因是我的姐夫,他對於出國旅行的效率掌控實在是太高了,在出發之前準備之充分仿若整戈待旦,磨刀霍霍,每天行程從早上七點起床開始,每一小時都有詳細且充份的計畫,包括休息時間、地點、食物和點心,全都囊括。也許乍聽之下,這種旅遊模式容易動輒得咎,計畫出錯或者勞形傷神都可能會成為敗筆,但若是對於旅行目的地較為熟悉,和家人一起享受安排詳盡的旅程,乃是一不可多得的樂趣。

2. 中期悠遊

若是有一點長假,能夠拉長旅遊的行程和駐點,則比較有機會認識當地真正的風俗文化,也可以更有深度的體驗旅行當地的樂趣,一般來說這種旅行的時長約為兩週至一個月左右,通常像這樣較長時間的旅行,我會建議除了地點與住宿之外,不需要做太多行程細節上的規劃,因為發掘可去之處的樂趣,才是重點!

這樣的旅程多半可以選定兩到三個城市,做定點式的旅行,可以在每個城市停留五至十天或更久,體驗居住在當地隨意逛逛或甚至秉燭夜遊的快樂。這樣的旅行方式能夠讓你有更多機會去認識當地的人,了解當地真實的樣貌,也可以善用Meet Up, Couch Surfing等App或網站,讓當地人或者其他旅行的同好為你介紹這座城市,畢竟認識一座城市的經驗都是你自己的,你應該要用自己的方式去體會,這種時候再按照部落客的推薦路線去玩,就會少了自己獨立開發新路線的樂趣囉!

變形:狂野露營

在大概十九歲的時候,我曾經參加一種很特別的旅行叫做Trekking Trip,他是一種半自助式的自由行,時間可從一周到兩個月不等。參加的方法是先在網站上,選定一個你喜歡的路線,大部分這種旅行都是搭帳篷或住宿於較為便宜的汽車旅館,然後一路上一群年輕人自己決定每一個留宿地點想要做些什麼。

當年一起在大峽谷!

當年我跟我的旅伴們,大約十四個人,在紐約附近的Holiday Inn集合,大家彼此之間都不大認識,但當然也有結伴同行的歐洲朋友,不過這都無所謂,因為接下來我們會一起從紐約出發,一路往南旅行到紐奧良,再向西前往洛杉磯。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從早到晚一群年輕人都聚在一起玩樂。一個美國的嚮導兼司機,負責帶領路線,我們就在車上玩遊戲、打牌聊天或暢飲啤酒,到了定點就下車搭起帳篷,通常會有一個固定的室友,或者應該說是篷友,然後大家都會被分組進行不同的工作,有的人負責洗車、有的人負責煮飯、有人負責採買,每個組別都會輪流,所以大家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一種肝膽相照的默契(畢竟是在美國大平原上那種荒蕪的地方旅行,一定要互相照顧!)。

真的是結交了許多好友喔!

這樣的旅行方式雖然不太能夠深入跟當地人互動,但是由一個當地嚮導帶領,加上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一同旅行整個月,實在是非常令人興奮期待的一件事,不過這個旅遊方式有年齡的限制,因為畢竟長途跋涉,體力上的限制會對於活動有所影響,所以多半都是規定35歲以下方可參加。

3. 長期耕遊:

為什麼叫耕遊呢?簡單來說就是類似打工旅行,因為真的只有很少數的人能夠存到足夠的錢,在完全不工作的情況下,旅行超過半年的時間。這樣的旅行通常更像是旅居,有些人會選擇一個地區,比如歐洲,然後周遊各國,每個國家停留一到兩個月,體驗生活與各種文化,也有的人會選擇定居一個城市,打工之餘旅行附近的景點或其他城市,也有的人打算繞地球一圈,體驗哥倫布式的生活。

從以往只能在小說故事上看著三毛訴說遠方,到朋友甚至家人可能都有遠行一年甚至數年的經驗的現金。如果能夠在人生中整理出一個Gap Year,不論是留職停薪、交換學生或者在進入社會前來個瘋狂冒險,這樣的旅遊都能夠帶給你豐富的體驗和回憶,目前比較受歡迎的多半是澳洲、美國或歐洲,也有人選擇成為國際志工前往非洲或中歐等地,其實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對於這種長期旅行,漢斯這邊沒有什麼特別好的建議,畢竟長期旅行往往有各種不一樣的狀況,但如果能夠在出發之前裡想清楚自己前往遠方的目的以及即將承受的責任,會是比較成熟的做法。畢竟長時間遠在海外,一切的一切真的就只能夠仰賴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了,租房子被詐欺、路上遇到小偷、被警察無理由盤查或者受到歧視之類的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如何急中生智,甚至化危機為轉機,看的都是你的本事了!

變形:定居前的試水溫

這件事情,我當初移居柏林的時候並沒有做,時常讓我悔不當初。

如果想要到移居到一個你從來不曾長期居住過的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真的去住住看,在一個地方生活一個月和生活一年是有天壤之別的(其實有些觀感甚至要超過一年才有機會真正認清),如果想要定居在一個國外的城市,先至少去住個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再來決定,會是比較好的方式,因為也許你一開始不會覺得冬天太冷、街道太髒、治安太差、朋友太少、家人太遠、工作難找…..等等的事情,它們會在你住了一段時間之後,慢慢的浮現出來,慢慢發酵。

絕美,但這裡會是不是你的家呢?

許多的美好,其實跟距離和新鮮感有關,這就是為什麼,剛剛來到柏林居住的人多半都很喜歡,過了兩三年你再問他,卻滿滿的抱怨,人都會對自己沒有的東西有過高的期待和評價,對自己已經有的東西棄之如敝席,我也曾經遇過朋友來了兩三年,甚至為了留在德國趕著結了婚,最後卻發現自己真的不大適合這個地方,為時已晚。

其實旅行可以是多東西,你可以把它當作玩樂、當作尋找或甚至當作試煉,但最重要的事,這些回憶和體驗都將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刻畫在你的心上。第一次看見大峽谷的壯麗,第一次在巴黎喝的咖啡,第一次坐上威尼斯的貢多拉,第一次在柏林工作,世界很大很大,每個角落都各有各的精彩,走出去把他們拿起來看看吧!

後記:我知道很多人會覺得旅行很貴,需要花不少錢,這件事情當然是真的,但是,你有權利決定旅行的價值,你可以自己規劃他應該有的樣子。旅行不是一項商品而已,不是幾張機票或飯店住宿預約,旅行是讓你走近自己,讓你更加貼近世界,如果你不離開看看,不嘗試別人的食物、語言和文化,你幾乎無法去比較自己與這個世界的差異。價值觀、對事物的看法、甚至道德倫理,都會因地而異,這些體驗讓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重新定義自己與別人,我覺得這才是真正旅行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