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擺脫僵化教條,碰觸信仰核心

Henry Lee
亨利的閱讀世界
9 min readJul 21, 2020

《信仰有心》書評

如今,福音似乎不是好消息了,至少對某些人而言。[1]

美國知名基督徒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恩典不虛傳》談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對基督徒反感,認為他們是思想封閉、恐同、自以為是、好論斷的一群人。基督徒向大眾傳遞的「好消息」,已失去恩典與活力,其在政治上的行動,也總是引來恐懼、謾罵、敵對。過去幾年,當我向身旁朋友表明基督徒身分時,他們的回應不外乎是:「所以你們基督教反同喔?」

當基督徒的形象已經失去起初令人吸引的生命品質,我們該怎麼重新找回基督信仰的核心?

圖片來源:https://is.gd/u0EaFb

「重新看」基督信仰

美國知名聖經學者馬克士‧伯格(Marcus J. Borg)在著作《信仰有心》The Heart of Christianity)便指出,基督教舊典範(paradigm)窄化了這個信仰。它強調聖經字面意義,將信心限縮成「相信一些教義」,並將救贖詮釋為「來世的生命」。除此之外,舊典範著重「要求與賞賜」的生命,更在性別議題顯得保守與僵化。這些內容,越來越不能說服現代人去相信基督信仰。

因此,伯格認為我們必須要以一個新典範,即一個新的看待整體之綜合方式,去重新理解基督信仰,向那些覺得舊典範不再有效的離教者或非信徒說說話。此即《信仰有心》本書的主旨。

作者以「重新看」(re-view)的精神貫穿本書,跳脫字義主義,以歷史、隱喻與聖禮的角度閱讀聖經(第三章);重估「要求與賞賜」的上帝形象,指出「關係與轉化」的神─人互動(第四章);拒絕基督教排他主義,肯定宗教的多元與共通性(第十一章)。

簡言之,伯格以清晰易懂的論述,並搭配個人的回憶與經驗,讓這本書充滿神學知識與牧養層面的寶藏。事實上,伯格的著作總能顛覆讀者對於基督信仰的想像,活靈活現詮釋聖經的異象,而非飄在空中、咬文嚼字的空洞教條。

我就以在本書看到最有意思的三個重點與大家分享。

我們必須要以一個新典範,即一個新的看待整體之綜合方式,去重新理解基督信仰,向那些覺得舊典範不再有效的離教者或非信徒說說話(圖片來源:https://is.gd/3wTArm

一、信心:我信上帝,然後呢?

在舊典範中,信心主要作為assensus,即頭腦上相信某些宣稱或教條為真實,或去相信那些「有違常理」或「未確定」的事情。

然而,作者指出,信心(faith)作為信念(beliefs)是相對「無能為力的」:

你可以相信所有正確的事情,但仍然受困綁。你可以相信所有正確的事情但仍然沮喪。你可以相信所有正確的事情但仍然沒有多少改變。相信一些正確的教條,只帶來很少更新轉化的能力。[1]

接著,伯格另外三種理解信心的方式。

  1. 信心作為fiducia,是對上帝的徹底信任,「信心就是信任上帝的浮力,就是信任我們生活、動作、存留的海洋」[2]。
  2. 信心作為fidelitas,是對上帝的忠誠,即專注與上帝的關係,實踐愛上帝與愛鄰舍的誡命。
  3. 信心作為visio,是看待事物整體的方式(vision,異象),看現實為充滿恩典的世界,藉此塑造我們與上帝的關係,讓我們有能力去愛。

我們往往認為「信耶穌」,就是相信「有關耶穌的教義」,如童女生子、死而復活、罪得赦免、三位一體等。然而,我也時常懷疑,相信這些不可更改的教義,對我與上帝的關係是否有幫助?是否有回應我生命的處境?

原來,儘管我過去學了很多神學知識,也自認是「信仰正確」的乖寶寶(好啦挺同完全不是),但我卻沒有坦承自己的脆弱、信任上帝的浮力,也沒有聚焦在愛上帝與愛鄰舍的倫理實踐。換句話說,我就像是充滿信仰教條的空洞軀殼,內裡的生命是一攤死水。

信心就是信任上帝的浮力,就是信任我們生活、動作、存留的海洋。(圖片來源:https://is.gd/EwvWM7

二、罪:世人都犯了罪,然後呢?

罪誠然是基督信仰極為重要的概念,我們可說是最強調「世人都犯了罪」的宗教。然而,伯格大膽地提問:

我們應該以「罪」為一個統括的名稱、所有想法的共通點、帶來痛苦的根源嗎?還是我們應該把罪視為聖經中指向我們痛苦的眾多意象之一?[3]

他繼續說明,若我們今天人類根本存在的問題是奴役、內心封閉、流放、瞎眼、迷失、疏離,那我們應該用更豐富的意象來適切描述福音的信息,如奴役的得釋放、流放的得歸回、瞎眼的得看見、迷失的得找回,而非將所有問題都納入「犯罪─饒恕」的神學框架中。

如果今天一個受苦的人被奴役,他需要的不是被赦免、饒恕,而是得解放。聚焦於罪的詞彙,往往會讓受害者聯想到問題是自己造成的。再者,基督教長期以來理解罪為「個人的罪」,而忽略了「社會集體的罪」,讓罪僅成為一種道德過失與自我反省的語彙,而未指出社會中的不義制度。

我們應該以「罪」為一個統括的名稱、所有想法的共通點、帶來痛苦的根源嗎?還是我們應該把罪視為聖經中指向我們痛苦的眾多意象之一?(圖片來源:https://is.gd/8E8oYV

相繼而來的,「救贖」這觀念也因此豐富起來。我們常將救贖理解為「上天堂」,而忽略在現世活出一個轉化的生命。伯格指出,聖經中所指的「永生」是今世的現象,而非來世。《約翰福音》的「永生」一詞,常用現在時態表達:「來世」已經來臨

如果來世已經來臨,那救贖意味著什麼?我很喜歡作者將耶穌的救贖與舊約的三個宏觀故事相呼應,分別為釋放者、道路與犧牲的祭。

  1. 耶穌是釋放者(出埃及的故事):耶穌解放受壓迫的人,讓他得自由。
  2. 耶穌是道路(流亡的故事):耶穌指向一個出死入生的道路,能歸回上帝的家。
  3. 耶穌是犧牲的祭(聖殿的故事):耶穌一次獻上自己的生命,代替聖殿中的祭物,顯示上帝的饒恕與接納。

救贖,就是關於釋放,關於回家,關於饒恕。

如此一來,「悔改」便不是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懊悔或抱歉,而是一種願意回歸、與上帝重新連結、並踏上救贖之路的決心

人都需要生命的救贖,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豐富的語彙來描述真實的生命處境。「運用聖經中既豐富又多樣的意象實為寶貴。單單注意到罪只會削弱我們對罪的理解。」[4]

三、宗教多元:我信基督教,為什麼?

「宗教不都是勸人為善嗎?你為什麼信基督教?」說實話,有時我還真的回答不出來。

伯格認為,在宗教多元的處境下來看基督教,才能得到最透徹的理解

首先,他提出,我們既要避免將自己的宗教絕對化成唯一真理,也要小心將宗教簡化為一種滿足心理需求的投射物。更適切的方式是,將宗教視為「聖禮」,即「中介神聖的有限事物和媒介」[5],為人類回應神聖經驗與追尋神聖者的一種觀看架構或智慧傳統。

再來,發展成熟的宗教,都有些共同的核心:

  • 肯定神聖者、真實的存在:宗教是建基對神聖的瞥見、與神聖連結的經驗上。
  • 轉化的途徑:說明舊身分的死去,與新身分的重生。
  • 實際的操練:如一套的敬拜、禱告、儀式。
  • 憐憫的美德

而宗教之間最不同之處,就在於各自的信念、經文與教義。現代人討厭宗教,多半是僅將宗教理解為一種外在形式,而沒有看見其要表達的內在核心。然而,外在的形式的仍是重要的,因為宗教制度就是靈性成長的管道、通往神聖者的道路。

宗教為人類回應神聖經驗與追尋神聖者的一種觀看架構或智慧傳統。(圖片來源:https://is.gd/VFjXfF

另外,伯格更激進地指出,

宗教都是那「完全者」的中介,本身卻不是那「完全者」。將這種知識應用在成為基督徒這件事上,關鍵在於並不是要相信只有基督教才是唯一能完全足以揭示上帝的,相反,關鍵在於活在基督教傳統當中,視之為神聖的聖禮、是那「完全者」的中介,是我們稱之為「上帝」,以及定意在基督中認識的那位。基督教本身並不完全,卻是指向完全者,並與那完全者復合的。[6]

我不相信上帝會介懷我們屬哪一個宗教,因全都是與上帝建立關係和使生命轉化的路徑。[7]

為什麼要成為基督徒?或許不在於這個宗教提供了唯一得救的方法,而是它提供了轉化生命的道路。我們都迷失在世界中,我們渴望找到一個家,恢復「生活、動作、存留都在於祂」(徒17:28)的關係。

好,那為什麼要成為基督徒呢?與伯格在書中的答案類似:因為那是我的家。我從小活在這傳統,長大後雖批判這傳統,但同時也欣賞這傳統。總有某些時刻,生命不自覺深受詩歌、信息、經文、禱告、團契生活所觸動。活在這傳統中,就是不斷真實地面對自我,在舊我中死去,在新我中重生。這是充滿荊棘的道路,也是充滿恩典的道路。

我們需要一個彎下腰來的智者,用溫柔且堅定的語彙,心對心說話。(圖片來源:https://is.gd/bbIFUA

結語:心對心說話

如果你是對基督教反感的人,或是從小在教會長大、覺得信仰了無新意的基督徒,都十分推薦你看伯格的《信仰有心》。它是一本接地氣又用心的書,讓我們能從僵化教條的枷鎖中掙脫,用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待信仰,甚至顛覆我們對信仰的理解。

我認為,伯格在本書並不是批判舊典範哪邊有錯,而是希望能用一個更貼近生命處境的新典範,去回應那些有家歸不得之人的疑問。

在這個時代,我們不需要再多一個人,告訴你你的生命哪裡有問題,你是否相信某些信條,以及基督教是上天堂的唯一得救之路。我們需要一個彎下腰來的智者,用溫柔且堅定的語彙,心對心說話。

[1]Philip Yancey,《恩典不虛傳》(台北:校園,2017)。
[2]Marcus J. Borg,《信仰有心》(香港:文藝,2016),頁42。
[3]Marcus J. Borg,《信仰有心》,頁43。
[4]Marcus J. Borg,《信仰有心》,頁196。
[5]Marcus J. Borg,《信仰有心》,頁198。
[6]Marcus J. Borg,《信仰有心》,頁243。
[7]Marcus J. Borg,《信仰有心》,頁246。
[8]Marcus J. Borg,《信仰有心》,頁254。

Previous

--

--

Henry Lee
亨利的閱讀世界

一些書籍與繪本的深度分享,期待閱讀可以拯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