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追蹤、使用者分析、行為分析

網站使用者行為追蹤與轉換分析 — GA、GTM、事件驅動、熱圖分析、錄影分析

探討近 20 年網站行為分析的歷史進展,解析每一個創新追蹤方式背後的脈絡與優缺

Finn Yeh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

Generated by Google Gemini Advanced

在和新認識的行銷朋友切磋時,我們常常會討論一個問題:「怎麼追蹤與分析比較好?」,原因無他,這和我們的 KPI (or OKR) 直接相關。

因此,了解追蹤原理、選擇適合的追蹤工具,將能事半功倍

對產品團隊而言,追蹤幫助我們衡量是否解決了使用者問題,例如了解使用者都停留在哪、問題是否被解決、新功能是否被採用、以及使用者是否滿意。

對行銷團隊而言,追蹤幫助我們了解轉換成效,包含他們從哪裡來、是否理解你的網站、做了什麼、為何離開、為何而購買。

而在網站追蹤如同呼吸般的 2024 年,打開 GhosteryAdblock,你會發現追蹤工具五花八門,而總有幾個熟面孔一直出現。

這篇將說明這些熟面孔為何能「霸榜」,他們各自背後又是因為哪些原因獨樹一幟,解決了哪些需求、乘上了哪些趨勢?

在了解來龍去脈後,相信你可以選擇或重新審思適合你的追蹤工具

本主題因篇幅長度原因,會拆成兩篇,本篇會先聚焦在 GA、GTM、事件驅動分析、熱圖分析、錄影分析。

零部曲:荒蕪之地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曾說

無法衡量就難以管理
What gets measured gets managed.

若你是事業負責、網站負責人、專業 PM、專業行銷人,怎能容忍自己掌握不了使用者的蹤跡?這樣要怎麼優化使用者體驗?

很顯然我們需要有一套工具幫助我們,最好還免費。

你可以參考無腦選項:Google Analytics。

一部曲:Google Analytics (GA) 出世

Google Analytics 於 2005 年 11 月發跡,江湖大名 GA,大概是所有網際網路業工作者接觸到的第一個網站追蹤工具。

為擺脫零部曲的荒蕪時代,我們需要一套簡單又容易安裝的工具來幫助我們衡量使用者行為,例如電商網站想了解客戶都造訪了哪些商品、哪些加入了購物車、總共購買了多少、轉換又是來自於哪些管道。

除了事件與轉換, GA 也首創 utm session 追蹤機制,讓行銷人直接在連結上加上 utm 追蹤碼,使用者在點擊入站後即可追蹤來自哪個來源(source)、媒介(medium)、素材(label)等,讓行銷能針對不同媒體與管道做更細緻的貢獻分析。

更不用說 GA 還提供受眾分群,讓分析者除了知道使用者的背景組成,如性別、裝置、國家地區等,還能依照經歷過指定事件或頁面圈群,直接做成動態受眾提供給 Google Ads 下廣告,增加廣告的投遞成效

GA 的好只有裝過的人才知道,功能族繁不及備載。

看起來貌似能追的都追完了,能追人、頁面、事件,9 成以上的網站也都安裝了,還能有什麼問題?

有,問題不在追蹤,在內部溝通。

GA4 在下一篇說明,本篇說的 GA 是 GA4 的前身,以頁面分析為主、事件分析為輔。

二部曲:Google Tag Manager (GTM) 滅世

GA 解決了多數追蹤問題,但追蹤可不是做一遍就結束,隨著網站功能增加、對追蹤的期待增加,我們勢必需要定期調整追蹤主體與規則。

能不能不要叫我埋 code?

隨著事件愈埋愈多,工程師們也注意到一件事:我實際上開發的時間變少了,至於是多少這見仁見智,有的團隊每一個按鈕都想追蹤,有的則只想追蹤關鍵轉換,有的想把使用者滑行的軌跡也紀錄。

有沒有一個好辦法讓這些「雜活」給行銷或產品團隊自己埋就好?

例如你經營的是旅遊票券平台,新增了一個「傳送票券給朋友」的功能,由於是新功能,所以要請工程師針對這個功能去「埋 code」。

工程師與行銷、PM 之間在過去曾為此辯論,尤其在每日被老闆高壓期待追著跑的時候。

沒錯,GTM 就是和平天使,他的降臨就是來弭平這一場場紛爭。

GTM 的權責劃分

在 GTM 小天使的幫助下,PM 與行銷人員可以輕鬆自行設定

例如想追購買成功,只要去設定

  1. 觸發條件:當頁面 url path 包含 /order-success
  2. 發送購買轉換

例如想看使用者是否有點擊,可以設定

  1. 觸發條件:元件 class 的特徵
  2. 發送指定事件(e.g. click-register

GTM 有利有弊

GTM 帶給我們兩項好處:

  1. GTM 劃分了權責
  2. PM 與行銷掌握網站追蹤的權力

權責問題看似被解決,但也衍生出新的問題,甚至問題反而更大,因為 GTM 開啟了一個部署後門,讓所有程式碼有機會從這個後門進到正式環境(production)。

我曾聽過有朋友公司全網當掉黑畫面,工程師花了幾十分鐘 debug 但就是無法重現,後來才發現是 GTM 搞的鬼,原因是行銷在 GTM 裡某一行 code 不小心放錯、還沒測試,直接部署到正式環境。

看來 GTM 的降臨並非全是好事,而同時衡量網站也還有更好的做法,因爲一個全新的網站追蹤時代即將來臨⋯⋯。

三部曲:事件驅動追蹤入世

先破題

事件驅動 追蹤幫助我們追得更細緻,跟上最新的網站技術

在 GA 橫行的時代,多數網站都是透過追蹤網站連結、元素 id 或特徵,來判斷是否有觸發某個事件。即便可以追事件,但多數還是 page-based。

隨著 Ajax 技術應用愈來愈普及,GA 面臨到新的挑戰。

網站漸漸不用換頁

Ajax 可簡化成大家口中的「call API」,是一種非同步資訊交換機制。以往使用者的每一個行為,只要涉及資料查詢、寫入、編輯、修改,頁面就要做一次 refresh,這對很多千禧年出生的讀者很難理解,但你只要去政府網站走走看就會發現這些遺跡。

Single page application
https://www.aalpha.net/blog/top-benefits-of-single-page-application-spa-development/

網站們開始一個個改用 SPA(Single page application),因為大多數功能不需要整頁重整,這不僅節省使用者的流量,體驗也變得更好了

現在必須回頭請工程師埋追蹤,而二部曲的 GTM 也漸漸從一些公司離開。

Note
1. GA 與 GTM 後來也有跟上時代,提供 hisotry push 的支援,但整體架構還是 page-based。
2. SSR(Server side rendering) 也為了 SEO 因應而生,解決 SPA 削弱 SEO 的問題。

事件紀錄更細緻

在事件基礎追蹤的當代,既然都可以追到一個事件了,何不看得更細?

https://amplitude.com/

例如使用者「搜尋商品」事件,過往在 GA 我們只能追到最多 4 個參數

  • Event category
  • Event action
  • Event label
  • Event value

但若想追蹤很細、以利未來可以更多維度進行分析,這侷限了我們的發揮。

若改用純事件驅動追蹤工具,我們最多可以追 100 種以上的維度,且每個維度都是自定義命名,這將能幫助我們從更多維度分析使用者行為。

例如搜尋商品的事件,我們現在可以追蹤更多、分析更細

  • keyword (搜尋的關鍵字)
  • sorter (排序的依據)
  • searchId (替搜尋加上專屬 id)
  • priceMax (價位設定最高值)
  • priceMin (價位設定最低值)
  • used (是否二手品)

我們針對搜尋後是否有點擊搜尋結果、加入購物車、購買,去做事件的漏斗分析,例如檢驗「有點」和「沒點」第一個搜尋結果的最終轉換率、轉換價值是否有差。

如果兩者有可觀的差距,你應該要調整搜尋演算法,讓使用者想要的結果排到第一名。

以上只是舉例,但相信你可以感受到事件可以追蹤多維度有多麽令人振奮!事後在做分析時,只要針對你有興趣的條件進行維度分析、轉換分析、交叉比對歸因,就可以找到新的洞見、加強轉換效率

市面常使用的事件驅動追蹤工具有 AmplitudeMixpanel

網站趨勢切換成 SPA 也和 React、Vue 這種 Virtual DOM 技術普及有關。
要追溯還得從 jQuery 時代、AngularJS 時代談起,但技術層面偏多,不在此篇幅討論。
有興趣者可參考這篇 https://f2e.kalan.dev/frontend-ui-development/10.html

四部曲:熱圖 & 錄影分析

就在大家普天同慶事件追蹤已經結束時,老闆冷冷拋出一句話

這一頁消費者眼球都在看哪?

完了,我們努力用白名單的方式建立事件,只知道滑鼠和鍵盤怎麼操作,沒有辦法知道人家眼珠子怎麼動啊!

有的,有人解決這題了,例如 HotjarFullstoryClarity

熱圖(Heatmap)

https://bootcamp.uxdesign.cc/heatmaps-in-action-real-world-examples-of-optimizing-digital-products-bf0a648b4e56

如上圖,在安裝後你可以分析使用者都停留在哪,再做事件追蹤上的調整。

例如使用者常駐足在某個角落,可能是一個你沒想過的連結、圖片,而你過去並未設定事件追蹤該行為,這將能幫助你找到新的洞見。

網站熱圖的原理是使用 JavaScript 去追蹤在使用者瀏覽器上的行為,例如記錄使用者的滑鼠點擊、滾動和移動位置,並將這些資料傳送到熱圖服務器,生成各種熱圖。

硬要用 GA 或 Amplitude 紀錄也行,但你需要事後去做大量計算,吃力不討好,也因此這類工具基本上都要付費。

除了量化也要質化:錄影

除了量化方法,我們也需要質化的方式協助分析。

有時 PM 缺乏使用者訪談的機會,或擔心使用者會因自我呈現Impression management)而取悅面試人員、不說真話。這時若能直接看使用者操作的錄影,就能幫助我們擁有更高品質的質化分析。

Microsoft Clarity

目前幾乎所有錄影追蹤分析工具都遵守 GDPRCCPA,例如不提供追蹤密碼、關鍵字查詢、其他敏感內容。錄影也請切記這是為了分析行為,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需要更多推薦選項,可於 Google 搜尋
Hotjar alternatives

追的是人性,未完待續

從一部曲到四部曲,我們搭著時光列車從 2005 年逐漸穿梭到了 2020 年,從 GA 的誕生降低了追蹤門檻、開啟了網站追蹤濫觴,到 GTM 的降臨平息卻又加劇了權責問題,接著事件驅動追蹤增加了我們的想像與分析能力,最後則是透過熱圖和錄影視覺化、質化分析使用者行為。

每一個新的工具出現,都是為了補足上一世代工具的不足,而在提出新的解答背後,又留下新的問題給下一個世代。因此沒有任何一個工具是完美的,端看你與團隊的需求。

希望這篇的四部曲能讓你對這個主題更理解,追蹤是為了提供更好的產品功能、使用者體驗,當然同時也希望讓使用者買得更多、留得更久。

下一篇我會走完最後三部曲,介紹 GA4、實驗分析(A/B testing)、CDP,外加一隻圓舞曲,介紹上不了臺面但有用的追蹤撇步與心得。

如果你覺得這篇對你有用,或身邊有對網站追蹤分析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你拍手、留言、分享給你的朋友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