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如何】紙箱裡的菜市場,從蔬菜箱看農業問題與轉機

2021年5月19日,新冠疫情三級警戒擴大全國,蔬菜箱突然成為了宅家煮食的最佳選擇,一時間全民瘋搶,供不應求。然而有幸搶到蔬菜箱的民眾,卻對蔬菜箱頗有抱怨。今天就讓掀海風帶你穿梭蔬菜箱的製作過程,看看小小紙箱中蘊含多少台灣的農業問題與轉機。

步驟繁瑣利潤低 蔬菜箱製作大不易

打開蔬菜箱,新鮮水靈的葉菜、地瓜、番茄、香菇、蔥蒜整齊擺放,不用出門就可以享受新鮮時令食材。但對不少人而言,打開蔬菜箱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賭注,蔬菜可能發黃、撞傷,就算品相良好,較長的等待時間,加上比散裝蔬菜更高昂的價格,也讓消費者哀道不划算。蔬菜箱為何無法回應消費者對降低價格、維持品質的期待?掀海風編輯部調查了蔬菜箱從產地到餐桌的歷程,才發現一箱蔬菜原來要經歷層層關卡,才能到達消費者的手中。

蔬菜箱誕生流程圖

平蔬菜箱之亂 傳統店家新戰術

與想像中的「沒有菜」不同,蔬菜箱的售罄多半是因為包裝與物流無法消化更多訂單。蔬菜箱產能無法達到過去傳統市場的銷售量,讓那些擠不進箱內的蔬果,落入耕鋤棄置,或是回收廚餘的下場。

不願再看好食材被浪費,傳統市場危機中求變,由北農做領頭羊,在去年就設置「車來速」專區,消費者訂購後驅車到指定地點取貨,減少染疫風險,更節省運送成本。其他市場也不落其後,除得來速外,台北濱江、新竹竹蓮、高雄天天新等各地市場也將攤商統合,以市場名義共同上架外送平台。此外,部分店家深耕市場多年,以LINE群聚集忠實顧客,熟客在群組裡下訂食材、分享食譜,讓市場的人情味在通訊軟體中繼續發酵,延伸成社區的聯絡網路。

解套南菜北送 社區支持與地方整合成關鍵

台灣長期採用南菜北送的策略,也代表物流堵塞時,食材供應就容易斷鏈,更別提背後大量食物里程與碳足跡。不少地方組織有感食材供應困境,決心打破目前的產銷結構,以「社區支持型農業」作為目標理念。

「社區支持型農業」希望讓消費者能在食材購買的同時,認識當地農人,除促進在地當季農產品的消費,也透過面對面的銷售模式,加強社區的情感連結,形成當地農產支持網路。如台灣溪洲尚水團隊,即以此理念出發,整合彰化溪州鄉各級產業推出區域限定蔬菜箱,菜單除了基本的蔬果蛋肉,也包含手烘咖啡、手工醬油等在地農產品,串連當地小農,為僵化的農業產業種下新幼苗。

更了解苑裡掀海風

苑裡掀海風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aketheseawind
電商平台-海風味https://reurl.cc/7rNgK1

--

--

Sayhihome 苑裡掀海風

苑裡掀海風,是一支從「反」到「返」的農村工作隊。 我們是自2013年參與社會運動抗爭之後,返鄉苑裡的青年,持續深耕在地文化,相信更美好的未來,終將在家鄉破土萌芽。 友善農業x藺類生活x空間經營x在地刊物x深度旅行x獨立書店「掀冊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