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中風病患復健的家屬經驗分享 – 心態、資源與那些你應該知道的小事

Hilary Lee
Dec 8, 2019
這篇文章能讓你獲得什麼資訊?1.建立、幫助中風患者保持心情平穩的心態?
2.神經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的差別?
3.上肢與下肢復健過程,最常被忽略的事?
4.我需要更多的中風復健資源?

筆者是個杞人憂天的人,常常會有「萬一哪一天我的右手廢了我該怎麼辦?」的想法,所以我在平日做些瑣事的時候,就會習慣用左手幫忙做事,例如刻意用左手寫字、使用筷子、單手打字等等,而做這些事情純粹是出於樂趣。但自從面對了家人的中風,我開始覺得做這了練習可能以後真的會用到呢(別詛咒自己!!!

我在以往沒有與中風者、或者有肢體使用障礙者親密的相處過,不太了解他們會面對怎麼樣的生活,以及他們在使用身體上會遭遇怎麼樣的困難。

直到姑姑因為中風進了急診室,眼看著她的左半邊從力氣虛弱、到沒有動作,直到獲得醫生的允許後得以開始做基本的關節運動、轉復健病房並開始接受密集復健。姑姑從中風前的行動自如,到現在想要舉手、握拳都要使盡吃奶力氣……

作為照顧者,眼看著家人原本使用自如的軀體變得難控制、無力操使,一切本應理所當然自己來的吃飯、上廁所、更衣洗澡……沒有別人幫助的情況下變得無法完成。連生活基本能力都無法隨心所欲的無助,我怎麼敢說我能體會?他們得像新生兒一樣重新學習一切基本動作,花費更長的時間、卻不一定能回到最初的功能與狀態,這樣的落差感與失落感,是除了照顧、陪伴復健以外,照顧者需要花費最多心思的地方了。

中風陪伴,可以分成兩個部分:身體復健、照顧陪伴。目前姑姑已經持續復健了兩個月,我會在目前有經歷的身體復健經驗部分做較大篇幅的著墨。另外我會再開一篇文章,分享在陪伴中風姑姑時候,如何盡可能地保持彼此正向心情的方式。

復健科裡占最多數的是腦血管疾病的患者,而其中多數的病患的後遺症是半邊肢體無力,所以會需要大量的神經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因為姑姑的症狀是半邊無力,所以此篇我會就我所經驗的肢體復健做經驗分享。如果中風傷害到了語言區與吞嚥功能時,則需要進行語言治療,我會就以前奶奶短暫插鼻味管的經驗,另外開篇文章淺談。

專業知識網路上已經有許多人做分享,並不缺我一篇。我想帶給大家的,是在中風復健過程需要注意的、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瑣事的。這篇比較像是整理過的陪伴心得,讓你知道,你不是自己在面對這些困難,而我們用了什麼方法、做了什麼努力,如果你剛好沒試過,你也可以試看看。

中風患者,肢體復健前你該知道的事

首先,身為中風者與其家屬,請記住最重要的一件事:復健能回到什麼程度,在你受傷的那一刻就已經被決定了。讓我們把握每個可以練習的機會、珍惜每一個進步,別抱持太多的期待、更不需要去與他人比較,因為每個人受傷的位置與程度都不盡相同。在急性後期的黃金復健三個月通常能看到明顯的進步與復原,但隨著時間推移與復健進行,進步可能會進入停滯,但千萬別因此停止復健運動,因為一旦停止了,就只有退步的可能性了。

所以我總是告訴我姑姑:「把你每一個進步都當成賺到!」

中風後遺症有不少的輔助治療(效果非人人皆有、需要自費的療程),但最有效果、且健保有補助的主要治療,還是復健運動。在復健的過程中,不論是物理治療還是職能治療,都會要求我們做大量的重複練習,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做「有意義的、生活中用得上的動作」。例如拿東西、抓東西等等,可以實際幫助患者復能、用現有的身體能力儘量恢復自立生活的能力。

老師們都強調:生活即復健,既使壞側能力不好,但是能力許可的方式下,盡量使用壞側輔助、做動作,就是最好的復健。還有一件也很重要卻經常被忽略的事:適度的休息。當我們覺得沒力氣了、動作控制能力明顯變差了,就休息一下吧,因為在這樣的狀態做的練習不僅浪費力氣也沒有意義。

Note. 大量重複練習、有意義的動作、生活即復健,適度休息。

運動復健在做些什麼?

半身無力的中風後遺症,會需要針對*壞側*手腳進行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

*壞側:在復健科,大家會用壞側來指因為中風傷害導致能力偏弱的一側,也稱壞手、壞腳。相對的就是好側。
例句:「如果翻身的時候,不要忘記用好手先把壞手保護好,壞手才不會因為動作受傷。」

在中風復健的範圍,神經物理治療的強項是利用非侵入性的治療,幫助恢復肢體運動的能力、減緩肢體的不適,例如:運動訓練、按摩放鬆、電療熱敷、動作矯正等等,都在物理治療的範疇;職能治療的強項是恢復使用技巧與協助自立生活,時常會拆解生活中常做的動作重複訓練,或結合遊戲與活動,幫助病患適應現有的身體或訓練認知功能。另外職能治療老師會在病患計劃出院前請家屬拍攝、繪製個案回家的動線、住家陳設與活動範圍,並視個案狀況給予更動、改善或裝修建議,讓患者出院後能有相對適宜且安全的生活與居住空間,甚至與個案討論職涯規劃,輔助個案回歸職場。

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兩者可以同時進行,並不相互衝突,也別偏廢任何一方,因為復健與復能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

在我陪伴姑姑上課的過程中,老師使用了一些方法來輔助復健,例如:雙邊同步、鏡像原理、電刺激、機器手等等。這裡來簡單分享一下這些技巧的原理,以及姑姑上課中操作的經驗:

  • 雙邊同步:因為在復健最初期,壞測幾乎沒有力氣,需要好側「借力」來讓壞側動作。所以我們會嘗試讓患者雙邊一起做同一個動作,且可以的話儘量同步,以訓練協調能力。
  • 鏡像原理:利用鏡像原理,使用好側做動作,並看著鏡像中的好側,「想像」我們的壞側在做動作,以誘發壞側的動作能力。這個方式我們沒有實際操作過,但有看到不少上課的同學有做類似的練習。鏡子在復健中是經常被使用的工具,可以幫助病患確認身體是否端正、姿勢是否正確。
  • 電刺激:當有一些動作出來,但是不夠明顯時,可以利用電療來輔助。在病患能承受、醫生評估沒問題的前提下,在動作不明顯的肌肉給予電療,會給到足以使肢體做出動作的電量後,再給電時嘗試用力動作,並進行時序十五分鐘左右給電十秒、休息十秒的循環。姑姑在進行電刺激一周後,原本有些不明顯的動作開始變得明顯了,非常有感。
  • 機器手復健:利用機器手上的偵測器,偵測小手臂肌肉的用力程度與發力位置,機器會針對設定以回饋動作。可以設定一偵測到力量就回饋動作、或者出力過了設定值、且有持續,才漸進式回饋動作。機器手可以結合遊戲來幫助訓練,讓復健過程更為有趣。姑姑只有試上機器手課程,她覺得與想像中不太一樣,最後沒有實際上課。這屬於輔助治療,是自費項目,一次大約是2000元/小時。
雙邊同步:兩邊肢體同時做同一個動作,看著患側手以讓專注力更集中在患側手。
電刺激:在缺乏反應的肌肉部位給予電療,電流要夠大到足以看見肌肉展現動作,搭配自己用力,輔助復健的恢復。
電刺激:影片可以看到姑姑在電流通過後,原本沒有太明顯動作的外側肌肉被又發了動作,但電流只是輔助,重點還是自己要跟著用力。
機器手:機器手復健,上面有兩個感測器能偵測肌肉的用力程度,並依據自己的設定值給予動作回饋。每一次設定值定得越高、就要出越多正確的力氣才能觸發機器手動作。
機器手復健結合遊戲的展示影片,讓復健過程更為有趣。

中風者的復健,是讓腦神經重新學習如何下一個正確的指令給肢體,就像孩童的學習,所以給予正確的帶領很重要不要急。如果在肌力、耐力尚未足夠就急著活動,身體會想辦法借力、代償達到目標,卻也導致大腦學會錯誤的指令,導致病患會出現奇怪的肢體動作,習慣了以後就很難改掉了

姑姑在做任何需要舉起手的動作,手臂都會出現像雞翅外展的動作。這個習慣動作導致她既使有些微能力,但不依靠手臂外展的力量就做不出小手臂的動作。目前依靠提醒與幫忙阻擋的方式,有慢慢地改善。真心提醒大家,復健之路真的不能操之過急。

下肢

針對下肢的復健,最終目標是安全的位移。當肢體力量與遠端關節的控制能力足夠了,就能開始訓練轉位、移動與平衡,三者缺一不可。

  • 平衡:好的平衡能力能確保在動作持續與位置變換的過程不會跌倒受傷,是做好移動與轉位的核心需求。
  • 轉位:在原本的位置改變身體的動作,舉凡翻身、坐起、站立等都算。
  • 移動:分為水平移動(走路)、垂直移動(爬梯)。

中風前行動自如的患者,不少會特別急著想要快點站起來走路,但如果沒有練好基本動作導致跌倒受傷,反而因傷需要休息而耽誤了黃金復健時間。這絕對是得不償失,務必耐心地練習基礎關節控制運動與平衡動作。

姑姑在第一次開始練走路的時候,物理治療師發現她有嚴重的*外翻與膝蓋後頂的狀況,而且走路會有甩腿的情形,判斷她如果急著練習會有嚴重跌倒風險。老師請職能治療師製作*副木,並要我們回去加強半蹲與膝蓋關節的運動訓練。大約一周以後老師指導姑姑再次嘗試走路,不僅控制能力變好了,也在隔天馬上能夠銜接練習持拐杖走路、當周便開始練習登階了。

我在那周完全明白了,唯有把基本功練得夠紮實,進步的速度才會更快。

*外翻:臥床一陣子後肌肉異常的張力會出現,導致身體壞側開始會有肌肉緊繃,需要外力幫助拉開的情形。尤其下肢部分,腳踝活動度影響走路穩定度,當腳踝肌腱緊繃可能導致內翻或者外翻,容易導致跌倒,所以當內、外翻太過嚴重,老師會選擇做副木,來輔助患者固定腳板,以安全練習走路。*副木:是輔具的一種,使用熱塑性的塑膠加熱後,在人體上塑形以貼合人體,功能是固定、支撐身體某個部位。姑姑穿戴的是垂足板,固定腳底板以免腳的外翻。
圖示為垂足板,姑姑也是穿戴戴這樣的副木,是由一片熱塑性塑膠加熱後,貼合腳型量身定做的。姑姑除了洗澡睡覺,大部分活動時間都戴著。圖片取自臺大醫院復健部復健科
這部下肢復健影片淺顯易懂,請耐心看完。影片清楚展示如何用正確的、最少的步驟,進步到能夠以正確姿勢、安全的走路。

中風後一陣子肌肉異常的張力會出現,導致身體壞側開始會有肌肉緊繃,需要外力幫忙才能伸展開的狀況,是復健過程最大的敵人之一。在中風初期,為了彼此往後的輕鬆,請每天持續幫病患做一些被動的關節活動,可以有效減緩異常張力的狀況:活動手肘膝蓋、繞腳踝、手指腳趾等等。如果張力越來越明顯,適度地拉筋、站拉筋板可以有短暫的輔助效果,但千萬不要拉過頭,肌肉反而會越加收縮造成反效果。

幫助病患做腳踝的拉筋,以幫助病患增加腳踝活動度、幫助復健。

上肢

上肢相較於下肢能做到非常多的精細動作,且有更多的關節,因此對肌肉控制能力的要求更高,相較之下恢復原有功能的速度也會比較慢一些。也因此針對上肢的復健的動作非常的多,多到後來老師都會笑著說:「作業那麼多你們記得嗎?」,在課餘練習的時候也會有「是不是有少練習了什麼動作?」的感覺。

大多數人在復健會急著練習下肢,但是請別忽列上肢的練習。正是因為下肢在恢復到能走路後會經常被使用,反而是上肢的動作經常會因為習慣用好手取代了而忘記使用。還是那句:生活即復建,習慣想著那隻壞手在動、進利用壞手協助好手,都是給他一個再進步的機會。

手踏車,幫助病患練習手臂前後方向的活動能力。
雙向反覆訓練機,幫助練習小手臂翻手的動作。
拿取錐狀物的練習,主要練習手掌側向握東西的能力。
擦桌子畫圓,練習手肘與手臂的控制能力。
雙手取物,練習壞手的抓物能力與雙手協調能力。
捏取紙片,練習拇指與食指捏取的能力。

肩膀脫位是中風者很常遇到的問題。肩膀肌肉沒有力氣支撐一直被地心引力往下拉的手臂重量,導致肩關節的脫位、疼痛。有些人會買護肩帶做保護,老師也建議姑姑選擇穿著有口袋的上衣或褲裝,平時沒扶手時就將壞手插口袋,減少肩膀所受的下拉力量。保護肩膀關節、減輕疼痛,能夠讓復健能更為順利。

肢體復健道路上的障礙

中風過後的身體,不僅失去力氣與控制能力,更會有一些身體症狀的出現,導致復健上的障礙。僅分享姑姑與我經歷過的部分,中風這條漫漫長路,唯有耐心與十足的了解,才能夠安然且平順的走,而不迷茫困頓。

  • 異常張力:中風一陣子之後,壞側的肌肉會開始有變緊、有力道阻礙導致無法做出動作的狀況,而且隨著動作越快,抵抗的力量會越明顯,那就是不正常的張力。適當的被動關節活動有助於改善張力與關節活動度,例如偶爾幫壞側動一下手指頭、繞腳踝,都能有所幫助。
    姑姑壞側手指一開始還很柔軟,過大約兩周後就開始明顯容易蜷曲、僵硬,需要用一點力道才能幫忙打開手指。我們除了幫他動動手指關節,偶爾在她進行手指復健的過程,肢體僵硬時我們會給予熱敷適度緩解,雖然效果只是暫時的,但至少能幫助他復健不會一直被張力阻礙。
  • 體能退步:病患因為臥床時間變多,體能因此快速下降,且要移動半邊無力的身體更是累人,一切都讓人更缺乏動力。為了避免形成惡性循環,病患需要陪伴與支持、以及強大的動機(回去上班、出院回家等等……),能讓他們更有意願動起來。
    要活就要動,
    不必害怕病患太累,適度運動是必須的。運動以感到輕微的喘為原則,且要避免憋氣,以免血壓升高。但也正因為是中風病人的運動,天氣變化太大、空腹、沒補充水分的狀況下運動,都是要避免的。
  • 跌倒:病患在能夠移走路、卻還走得不太好的時候跌倒風險是最高的。病患開始對自己的移動能力有信心、想在沒人看護的時候嘗試自己移動,導致意外跌倒。跌倒可能導致肢體受傷、甚至撞到頭導致內出血,以致可能造成更嚴重身體的傷害、耽誤復健的時間。
    請病患不要吝嗇請別人幫忙,也請再忍耐一下,並請照顧者時時確認病患是否安全坐好、床欄是否拉起、活動環境是否乾燥等等。直到能夠完全脫離照顧後,請盡情的享受自理的美好吧。

最後,分享一些中風陪伴者可能會需要的資訊,我從中獲益良多,希望這些也對你們有些幫助:

吱吱復健
專業職能治療師撰文分享的復健與照護文章。

腦中風復健照護交流
吱吱復健開的社團,無論是經驗分享、心情抒發、資訊交流,都可以在這找到適合你的角落。

腦中風安心復健園地 官方youtube:
主要張貼腦中風復健的影片,內容淺顯且確實,非常推薦。

腦中風復健的實用指南 》:
台大醫院復健科教授所撰寫,此書針對許多中風後遺症做介紹,以及針對後遺症的復健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以及對應的醫療照護對策。身為照護者的我從中受惠良多。

從姑姑罹患中風至今已超過兩個月,我們都還在持續的學習。希望我的分享能帶給閱讀中的你一點方向,也歡迎各種交流。中風復健需要堅持、需要耐心、更重要的是正確的心態,能讓我們走得更遠。

願大家身心健康,愛上生活、享受當下。

--

--

Hilary Lee

熱愛閱讀 · 參觀展覽 長照 · 投資創業 · 藝術設計 Instagram: notebyku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