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for dummies 之搞清楚那些「G」

思考 (hkxforce)
4 min readAug 2, 2018

--

(使用 Pixabay 圖片)

前言:筆者正在實驗LikeCoin,諸君只要在文末下方輕輕按五下Like,就等同實質地支持及贊助筆者!若然喜歡本文的話,請挪動您的手指頭按幾下,謝謝!

在接觸 5G 相關的資料或報導時,經常會碰到很多「G」 — — 5G、3.5G、28G、16G… 一般讀者固然有時候會看得一頭霧水,就算是業內人士有時候亦因此出現溝通錯誤。來,讓我們上一堂「G for dummies」,認識一下這些「G」究竟在搞甚麼!

第一G: G for Generation

第一個要說的,就當然是所謂 3G、3.5G、4G、4.5G、5G 的那個 G,G stands for Generation,是第幾代流動通訊科技的意思。九十年代的大水壺電話是第二代流動通訊科技(2G),二千年後長期未普及、最終受惠於iPhone才普及的是第三代(3G),近年急速發展的是第四代(4G),而現時炒得很熱的是第五代(5G)。至於 3.5G 及 4.5G,則是指第三代及第四代技術推出後,基於同一個技術而作出若干提昇,效能上與下一代拉近,媒體及業界為了分辨這更新了的技術,而加上 0.5 作稱呼,顯示正在邁向下一代技術。有關這幾代技術,也可以參考筆者過去的文章。
望向5G(上):5G並不是甚麼
望向5G(下):5G究竟是甚麼
3.5G (WCDMA HSDPA) 流動寬頻下載速度解構
3.5G (WCDMA HSUPA) 流動寬頻上載速度解構

第二G:G for Giga hertz

第二個要說的,是頻率 Gigahertz,正式簡寫為 GHz,但很多時候亦可能單寫一個 G 字。一般市民只知道手提電話是通過無線電波通訊,但為何對講機、電台、電視、手機、衛星等設備都使用無線電波而不會互相干擾呢?這就是因為不同技術使用不同的頻率發射。光是流動通訊,就有 850MHz, 90MHz, 1800MHz, 2100MHz, 2600MHz 等不同頻率,現時由 2G、3G、4G 所使用。1000MHz = 1 GHz,只是單位轉換而已,所以 2100MHz = 2.1GHz, 2600MHz = 2.6GHz 如此類推。5G 當然亦可以重用這些現時 2G/3G/4G 使用的頻率,但是一方面我們沒有可能這夜之間要所有人都轉用 5G,另一方面 5G 要達到比 4G 快 100 甚至 1000 倍的速度,也需要更高頻率。所以,未來 5G 會使用的頻率主要有 3.5GHz 及 26~28GHz。由於香港的 3.5GHz 現時正被衛星使用,所以最近政府又提出加入 3.3GHz 及 4.9GHz 兩個非主流頻段。不過政府提出是一回事,人家手機廠商會否特別為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去設計這種手機,又是另一回事…

第三G: G for Giga bits per second

第三個要說的,是速度 Giga-bits-per-second,正式的簡寫為 Gbps,但同樣有時候會單寫一個 G 字。讀過電腦入門的,相信都對此單位不陌生,1Gbps = 1000Mbps, 1Mbps=1000Kbps, 1Kbps=1000bps。過去 3G 最初推出時的速度,只有 384Kbps,後來有 3.5G 技術,才提昇至 7Mbps、21Mbps 及 42Mbps 等等。後來,4G 出臺時有 150Mbps,逐漸以各種附加技術再提昇,300Mbps、450Mbps、800Mbps 等,逐漸邁向突破 1Gbps (1000Mbps) 大關。而 5G 技術,其目標則是以 Gbps 為單位,現時各地測試的應用技術,可達至 8Gbps、12Gbps、16Gbps 不等。當然,這些理論極速是要在特定條件下才能達至,作為流動網絡技術工程人員,就是要研究如何去實現這些理論,如何收窄理現實環境與理論的差異,盡量提高一般使用者的用戶感受。

希望這篇短文可以幫助大家搞清楚這些單位及概念,在閱讀 5G 及其他流動通訊想關文章的時候沒那麼迷茫。

順帶分享一下,早前 Engadget 製作了一部短片,介紹 5G 技術所面對的各種挑戰,解釋得頗為精簡,值得參考: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死火手記.
請 click Like 支持本頁,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