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香港二十年

思考 (hkxforce)
3 min readJun 30, 2017

--

二十多年前,港英時代大限將至,香港人察覺原來「香港人」這個身份也面臨被同化的危險。這促使很多人開始去反思,究竟「香港人」是甚麼?香港人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自己的價值觀嗎?但時間沒有等待我們,在香港人仍然在迷茫中摸索時,1997已經來到。各種社會上、經濟上、文化上、政治上的衝擊,讓「香港人」這身份更是日益模糊。有時社會上突然風行一些與身份認同有關的詞匯或潮語,但始終大家對「香港人」這身份仍然是人人言殊。

二十年過去,很多人在問:我們失去了甚麼?我們守住了甚麼?是回歸,還是被二次殖民?是不斷向前走,還是追不上時代?下一個大限 — — 2047 — — 將至,又該如何面對?而我更想問的是,我們找到甚麼是「香港人」了嗎?

香港,從來都是一個移民城市。自清朝取消遷海令起,割讓香港、辛亥革命、軍閥戰亂、二次大戰、大饑荒、文革等歷史事件及環境因素,造成一次又一次移居香港浪潮。有人選擇留下來,有人選擇繼續遠走。歷史給與香港特殊的位置,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創造了經濟奇蹟,也帶來了千萬種不同的價值觀。香港成為一個文化大熔爐,一方面中國各地人民的思想在這裏求同存異,同時世界各地的風潮又不斷輸入,迫使香港人要不斷變通。或許香港從不曾存在一個共同擁有的核心價值,而是一直都處於不安定的狀態,唯有不斷求同、存異、求變,才是香港文化的根源。在面對中國以至世界的文化衝擊時,如何能保持開放、保持求同、存異、求變,是對我們最大的挑戰。

第二十個七月一日,對香港人的意義是甚麼呢?對筆者而言,週六的七一並沒有多一天假期,然後週一繼續工作。反而因為七一有太多活動,電訊行業要值班確保網絡穩定。對於我等市劊的香港人,七一這「假日」可以説是「衰過做女」(即比沒有假日更差)。

回歸與否,那種火紅愛黨情懷,始終與筆者相距甚遠。對我而言,中國是建立於文化之上,以文化來區分自身與彼邦,是故錢穆言文化生民族、民族生國家。借用電影《吳清源》中看過的一段話,「只要心中有中國,我就是中國人。不管我走到那裏,那裏就是中國。(大意如此)」唯有回到文化之根本,關注我們自己的內心,才能確實地接觸、認識並承傳中國。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死火手記.

如果您喜歡此文章,只需要在下方按幾下Like,就可以幫助筆者由LikeCoin獲得獎勵,化讚為賞,感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