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越復興會
14 min readFeb 10, 2019

--

閩越(福建)近代大事簡明紀要

1842年8月29日,歷時兩年的第一次清英貿易戰爭結束(史稱:阿片戰爭),英清兩國代表大臣在南京下關英艦簽訂「南京條約」,大清帝國作為戰敗國向大英帝國永久割讓香港島,開放東南沿海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作為英清兩國人民正式自由貿易通商之市。

(圖為:現代閩越(福建)愛國者主張領土與國旗、紋章)

(大英帝國東印度公司旗 1801–1874)

英文名: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圖:1841年8月26日第一次阿片戰爭大英帝國東方遠征軍之第十八軍團(皇家愛爾蘭團)與大清帝國福建駐軍之八旗軍在廈門陸上作戰,此役2500人的愛爾蘭團以極微小的代價擊潰清軍守城1萬人部隊,並俘虜了參戰清軍水師全部26艘帆布艦艇、幾百隻被閩裔水師丟棄的步槍佔領鼓浪嶼控制廈門

(圖:英國皇家海軍旗 Royal Navy Flag)

(油畫:1842年8月,南京條約簽訂現場)

1844年,英國人George Tradescant Lay出任大英帝國駐福州領事館大使,同年十月福州台江開設第一家英國洋行,台江地區沿江和上、下杭一帶成為福建大宗進出口貨物集散地,官辦民間商行雲集,茶葉出口成為大宗,占當時清帝國茶葉出口的35%。

1845年,11月6日,同時兼任大英帝國駐廈門領事館大使的George Tradescant Lay去世,同年大英帝國使館在福建廈門道署與福州城外倉山樂群路正式開館,此後三十年先後有美國、法國、日本、葡萄牙、俄羅斯等17個國家在福州廈門兩地設領事館。

1846年,英國聖公會傳教士在福州設立「格致書院」

1846年,英國人出資建造的Keying號福建武裝商船,載滿茶葉等東方商品,秘密出發途徑香港,繞過南非好望角(capetown south africa )直奔大英帝國本土與美國波士頓,這艘800ton的福建Junk商船是當時東亞建造最大級別的木制帆船,抵達英國與波士頓時吸引了無數目光。

(圖:耆英號福建帆船)

1847年,英國新教傳教士六個派別開始在廈門福州等地活動,建立教堂,天主教也正式恢復在福州的活動

1852年,大英帝國在廈門設立租界,周邊城市泉州、漳州民眾開始湧入租界,尋找生存貿易機會,並大量跟隨從事自由貿易的英國人下南洋抵達英國海峽殖民地(注:今·新加坡與西部馬來西亞)從事開荒種植、碼頭工人、貿易等職業

1853年,小刀會占領廈門城,英國軍艦護送英國僑民重返鼓浪嶼

1854年,美利堅合眾國在福州倉山設領事館,Caleb Jones擔任首位領事,之前美國僑民與貿易在閩事務由英國駐福州領事館全權處理。

(注:美國駐閩使館在1941年日本昭和帝國發動自存自衛之大東亞戰爭之後撤館)

1858年,英國公理會在福州開設第一所教會學校及第一所女子學堂,免費為當地幼童提供英語數學等教學

1861年,法國設福州領事館

1862年,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清廷下令解決廈門英租界問題,至此廈門英租界正式開闢。

1863年,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丹麥、瑞典挪威聯合王國,五國同年設領事館

1864年,德國設福州領事館

1865年,沙皇俄國設福州領事館

1866年,大清帝國設福建船政局,由左宗棠在福建府城福州馬尾港設立,成為近代海軍搖籃。同年九月推薦沈葆楨任總理船政大臣執掌船政局事務。初期船政局委任法國人為監督,並且僱傭法國技師和工頭。

1872年,日本設福州領事館

1880年,奧匈帝國設福州領事館

1881年,美國之美以美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在福州設立「英華書院」 – 私立教會中學。

1881年,美國歸正會與英國長老會在鼓浪嶼設「尋源書院」,1925年改制為尋源中學。

1884年,大清帝國與法國爆發戰爭,同年8月23–26日法國遠東艦隊在福州馬尾港毀滅性擊潰大清帝國巡防台海兩岸的福建水師。

1898年,英國牧師韋玉振與夫人韋愛莉到廈門鼓浪嶼傳教時創辦「懷德幼稚園」成為大清帝國時代所轄境內第一所幼兒園,(現已更名為日光幼兒園)。

1900年,比利時王國設福州領事館

1900年,參與戊戌變法失敗的福建閩清牧師黃乃裳與南洋·砂勞越王國第二代國王查爾斯布魯克簽訂合約,帶領第一批福建基督徒移民乘坐豐美號商船抵達砂勞越王國詩巫

1902年,義大利設福州領事館

1902年,為應對日清甲午戰爭之後崛起的日本帝國利用台灣島作為跳板染指一衣帶水的福建,大清帝國邀英美法等十三國在英國廈門租界對岸鼓浪嶼島成立工部局「兼護福建」。次年1月,鼓浪嶼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後,陸續有英、美、法、德、日等13個國家先後在島上設立領事館。

(圖:1903年鼓浪嶼工部局徽章與旗)

1902年,1月,牧師黃乃裳在福州地區縣邑再招五百餘農工,租用美國商船,率移民於1902年5月24日由福州啟程,經英屬香港直達砂勞越王國古晉,6月7日到達詩巫。至此黃乃裳召集的一共1118名福州墾荒者全部抵達砂勞越王國,這批移民基督徒占三分之二。

1903年,墨西哥設福州領事館

1904年,英國貴族安德遜(A·S·Mooye Anderson)英國劍橋大學威士明德學院畢業,奉英國基督教長老會派遣,來泉州籌辦學校,設培元中學,以輔助傳教。附辦養正國小,任學校總理(校長)。為了輔助傳教,學校初定每周聚禱一次,叫」祈禱會」,使得宗教思想較快地擴散。為了把培元辦成新型學校,親自帶學生到」箭道」(即運動場)踢足球、打網球。並從英國買來抽水機、壓水機、靜電起電機、真空抽水機、真空二半球、輻射葉片鏇轉儀等物理儀器,及不少益智玩具,排列在樓下過路兩旁,讓學生觀覽、表演。

1908年,4月,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在福建府城福州設「東瀛學堂」免費招收日本人學童與福建學童入學

1909年,10月14日大清帝國之福建省諮議局第一次常年會在福州召開,地址在東街文昌宮,議案涉及教育、農業、商務、地方自治、僑務等問題,

1909年,英美差會在蘇格蘭召開的世界宣教會議,提出在福建成立基督教教會大學計劃

1910年,5月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在福建廈門設「旭瀛書院」,同年6月在福州再設「日本人小學校」提供給往來閩日兩地日本商人子弟,一些富裕閩人家庭亦將子弟送入日本人學校就讀

1911年,辛亥革命勃發,大清帝國之福建新軍第10鎮統制孫道仁、第20協協統許崇智於11月9日起義,控制福州,11月11日宣布成立福建都督府,脫離大清帝國獨立。

1911年,愛爾蘭人傳教士William Sandford Pakenham-Walsh在英國聖公會教會支持下購入俄國領事館,擴建為三一書院(Foochow Trinity College)下屬三一小學、三一中學。三一學校今天存在於澳大利亞、英國、美國、愛爾蘭、加拿大

(圖:三一學校舊照,現為福州外國語學校)

(the badge of Trinity College of Foochow)

1912年,在福建傳教的6個主要的英美教會,美國美以美會、美國公理會、美國歸正會、英國聖公會、長老會和英國倫敦會、聯合成立「福建基督教高等教育籌備會」。但隨後不久,長老會和倫敦會便退出此會。

1912年,民國元年5月31日,福建諮議局被福建省臨時省議會正式取代

1913年,7月,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討袁行動,孫道仁和許崇智於7月19日通電宣布福建獨立。在蘇、川等地討袁失敗後,孫道仁於8月9日通電宣布取消福建獨立。北洋軍將領李厚基帶兵入閩,任福建鎮守使。

1915年,9月,美以美會聯合公理會、歸正會以及聖公會等3個差會,宣布成立「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直譯:福建基督教大學」及其董事會

1916年,2月,福建基督教大學正式開學,分別從英美人在福州的設立的英華書院、格致書院、三一書院和廈門的尋源書院處招收到原書院七、八年級學生共81名,其中基督徒72名。該次招生結束後,根據其4年學制的規定,54人被編入協大一年級,另外27人則被編入協大二年級。初期校址租用福州倉山觀井路的俄商茶行舊址

1920年,10月,孫中山回廣州發起「二次護法」,力圖利用海軍力量,秘密召集護法艦隊內非閩籍勢力溫樹德(山東籍,魚雷局長)、陳策(廣東籍,長洲炮台司令)等人商議,決定「驅逐閩系、奪取艦隻」

1921年,4月,福建南洋僑領陳嘉庚創辦私立廈門大學

1922年,3月,溫樹德等突然發動兵變,捕殺閩系海軍各要員,扣禁了包括海軍參謀長在內的千餘名閩籍海軍官兵,溫自任海軍總司令,排除閩系,掌控了護法艦隊。

1922年,11月,李厚基垮台,福建各團體遂提出「閩人治閩」的口號,推舉閩系海軍薩鎮冰為臨時省長,並通電拒絕「客軍入閩」,阻止南北兩軍在福建境內作戰。

同年11月3日林森宣布就任福建省長,薩鎮冰取消了臨時省長名義。

1926年,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深知海軍之重,派與其關係密切的原同盟會會員林知淵(閩侯人,民國首屆福建省府委員,和王充恭(福州人,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到廈門和上海,策動閩系海軍倒戈易幟。

閩系海軍與蔣介石達成「統一全國海軍、確定海軍軍費和軍艦建造費、閩人治閩」等項條件後,閩系海軍隨即派艦助蔣作戰,先後參加了驅逐孫傳芳、龍潭戰役、西征等重大作戰,對確保南京安全以及打敗孫傳芳、打敗唐生智、李宗仁奠定蔣在國民軍內的統治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1926年,3月14日閩系海軍正式宣布易幟,通電歸附國民革命軍。蔣介石在國民政府南京建政後即履行與海軍達成「閩人治閩」協議,任命海軍總司令楊樹莊兼任福建省府主席。

1928年,12月5日海軍署長的陳紹寬(福州人),親筆撰寫了《條陳擴充海軍呈文》,提出建設發展中華民國海軍的若干建議,但未被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完全採納

1929年,3月11日,恐怖份子朱德、毛澤東紅軍入侵福建閩西攻佔龍岩、永定兩縣,建立赤色政權。同年福建本地土豪潘美慶、藍啟觀、劉香亭、吳增華、鐘紹奎開始組建武裝配合國民政府軍定點清除盤據此地的恐怖份子。

1930年,中華民國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收回英國廈門租界

1932年,6月,盤踞福建閩西山區的中共紅四軍恐怖份子「東征漳州」,在返回位於江西贛南途中遭遇閩西地方土豪藍啟觀組織的民團伏擊,中共紅軍創始人之一王良被擊斃,羅瑞卿逃竄。恐怖份子不甘心匪酋被擊斃,曾組織力量挖地道妄圖炸掉藍啟觀宅邸,但因地道塌陷,殘餘赤匪逃回贛南

1933年,11月,原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粵軍駐福建剿共之第十九路軍在反將軍閥蔡廷鍇、李濟琛指示下宣布福建獨立,建立「中華共和國」,

1934年,1月隨即被中華民國蔣介石軍事集團以優勢兵力擊敗。戰敗後,各高層領導人相機出走,粵系十九路軍與原福建境內各路地方封建色彩濃厚的民軍亦在繳械後被解散或收編。自此福建全境正式納入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勢力範圍

(圖:盤據福建之中華共和國之國旗)

(圖:1933年中華共和國有效控制地區)

1935年,2月,恐怖份子中共盤據閩贛山區的蘇區陷落,最高領導人之一瞿秋白在閩西山區突圍時,遭福建閩西土豪武裝領袖鐘紹葵逮捕,同年6月被南京國民政府處死,鐘紹葵升任少將。

1935年,4月,福建閩西武平縣土豪潘美慶、藍啟觀、吳增華地方民團再次配合國民黨第83師圍剿掩護恐怖份子中共紅軍長征的中共福建軍區直屬兩個團,擊斃了包括中共紅軍所屬的福建省委書記萬永誠、軍區司令龍騰雲、縱隊司令吳楚雲等一大批紅軍恐怖份子幹部,此役重創了中共紅軍在福建的勢力擴張的所有軍事骨幹力量。

1937年,8月中華民國之蔣介石南京政府在上海正式發動對日戰爭(史稱:支那事變),9月日本帝國連合艦隊海軍陸戰隊攻佔金門島封鎖廈門

1937年,8月16日繼承自大清帝國與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閩系海軍被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綁架參與對日戰爭,在江陰一戰,與日本軍進行了中國近代第一場海陸空一體作戰,閩系海軍幾乎全軍覆沒。

1938年,4月20日,日本帝國海軍組建第二聯合特別海軍陸戰隊,配合數艘航空母艦航空戰鬥大隊於同年5月13日攻佔廈門。

1938年,4月24日,南京國民政府擔心福建最大山頭地方武裝投日,時任福建省長陳儀令福建保安隊第三旅旅長黃蘇誘騙同窗好友剿共有功的無黨派地方武裝土豪鐘紹葵,將其擊斃於福建閩西上杭縣

1938年,5月19日,日本帝國海軍在廈門市中山公園舉行閱兵式慶祝勝利,廈門至此進入七年的國防日治、內政閩人治閩時代。

1939年,7月1日,日本海軍扶持前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官員李思賢為廈門特別市市長,福建閩南地區政治商業進入穩定。

(李思賢,廣東江門新會人,生於1885年,1912年福建法政學校畢業,1920年代在廈門任職律師,支那事變後由日本海軍扶持出任廈門維持會會長,並在1938年出任廈門特別市市長,直至戰爭結束。1951年被國際恐怖主義集團中共逮捕以漢奸罪處死。)

1941年,4月20日,日本帝國陸軍奇襲福州,兩日既清除盤據於此國共兩黨反日勢力,佔領福州後,日本軍扶持在地福州土豪推行「閩人治閩」之政策,日軍入城時獲福州民眾熱烈歡迎

隨軍記者:

「我們在中華民國福建東南沿海,像怒濤一樣發動了‘鷹懲聖戰’,對垂死掙扎的抗日敵軍(中國軍隊)進行了突然襲擊,很快就奇襲並殲滅了窮途末路的頑敵,在戰爭事變史上譜寫了新的戰果和功勛。4月19日拂曉,我精銳部隊頂著20米風速的風浪,冒著炎熱的太陽,在海軍部隊的協作下,奇襲並殲滅了窮途末路的頑敵,而且我們繼續沿著崎嶇的道路,夜以繼日地向前猛進擊,我神速的先遣部隊登陸后,僅僅2天,就一個一個突破了敵人的據點,向前推進了50公裡。4月20日下午11點30分,就在福州城頭懸挂上了大日本國旗,接著各部隊陸續到達。第二天下午,完成了佔領福州,這個地方的居民,從很早就開始意識到,長期抗戰的毫無益處,充滿了渴望和平的心情,也不逃避,由衷地歡迎皇軍的到來。在這次戰斗中,我軍繳獲了狼狽逃走的敵軍眾多的戰備物資,於是,我主力部隊在福州居民的歡迎下,堂堂地開進了福州城,整齊列隊,耀武揚威地進入福建省政府。”」

1941年,大東亞戰爭爆發,日本海軍正式進駐鼓浪嶼公共租界。

1943年,加入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的中華民國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宣布取締境內僅存的兩個工部局一切治外法權,(上海工部局 & 鼓浪嶼工部局)

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玉音放送宣布大東亞戰爭終戰,駐守福州&廈門兩地日軍向國民政府軍投降,福建再次易幟中華民國蔣介石國民政府。同年收回鼓浪嶼公共租界

1949年,8月17日,南京國民政府兵敗如山倒,駐守福州地區的朱延良中華民國第六兵團象徵性抵抗一週之後,於當日凌晨戰略性撤出,福州陷落。

1949年,9月25日,趁勝追擊的共軍第十軍團繼續南下攻克漳州,直逼廈門。

1949年,10月17日,南下共軍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攻克廈門,此役有近數萬湯恩伯指揮的國民政府軍在廈門海灘無法等到救援撤離船隻,幾乎全部變節投共

1949年,10月27日,共軍集結力量攻打金門島,守備國軍在日本顧問團根本傅的指揮下擊潰共軍。

1955年,最後一支由福建地方武裝組成的反共游擊隊在福建西部山區被共軍殲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