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批判中找到真實自我

Roy Hong
Dec 7, 2022

--

我參與了學習家小羊於11/22(二)辦理的回饋講座。本篇省思回饋,事隔兩周,於斷斷續續的寫作下,總算是一點一滴的完成了。

筆者自行繪製。

金句摘選

  • 「幫助別人之前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談加入NGO的心態)
  • 「在自己需要休息之前就先休息。」(談自我覺察對體認疲倦的重要性)
  • 「不想成為別人的一百分,而成為六十分的自己。」(談做自己的原則)
  • 「選擇了,就要全力做到底。」「每個階段都要全力以赴!」(談用心的體驗可建構沒有白費的路)

其餘更深刻打入我心的內容,想再和大家分享:

破題:如何從自我批判中找到真實自我?

為了和大家分享我在這場講座中獲得的體悟,我想結合個人經驗,依序討論自我批判的成因、真實自我的定義與實踐。

動機:為何「自我批判」?

對教育景況的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備有共鳴,對移工、難民、少數民族等受迫的人權深感沉痛,對媒體霸權、假訊息滿天飛等現象義憤填膺。

為了兌現自己對所在乎的議題的承諾或期許,我們總有很多想實踐的事。我也不例外。

不過,再怎麼堅毅果敢的行走於這般漫漫長路,我們多少仍會受到質疑。也許來自他人明確具體的嗤之以鼻,也許來自自己無法滿足社會期待的自卑。

害怕、恐懼、無助、無力等,情緒就這麼鋪天蓋地的襲來了。而我呢?便容易失意悵惘。不過,難道我就放任自己爛下去嗎?肯定不會的:無論如何,我總希望自己可以更好。

於是,某段時期,我便仰賴自我批判、自卑等否定性意味的心理感受,作為敦促改進的動力泉源。自我批判的本質,也就這麼被我合理化了。

然而,時間一久,我發現,自己成長的姿態日漸不如預期。

尋覓:何謂「真實自我」?

「我想成為怎樣的人?將來的我,究竟想用怎樣的方式幫助別人?」

批判之餘,我便熱衷的追求自己的ikigai;綜合考量性格特質、興趣專長、理念價值與社會需求的對應關係,我期待著,自己能將理念結合行動。並結合講座中討論到的概念:運用深刻的自我覺察幫助自己聚焦任務,而非感受。

不過,這樣的「覺察」,究竟要怎麼找?

我們常說「找」自己,似乎意指著,有那麼一個明確既定的自我形象,就這麼待在某個角落不動,等著我的追尋、發現與接受。

似乎,只要我做幾份專題、多辦幾場活動、多交幾個朋友,就會有某個天時地利人和的瞬間,讓我頓悟某種信念、收穫某段評語、定下某種結論。因此,「自我探索」這檔事就這麼簡潔有力的解決了。

可惜的是,現實中不是這樣的。我,並不是靠著尋找某個正解而來,而是隨著個人的生命閱歷的積累,與既有的綜合考量中反覆打磨與修正,才循序漸進的,構建而明朗。

我們需要具體行動做為載體,藉由思考將這些客觀事實賦予主觀思緒,而建構專屬自我的意義。思考與行動,兩者缺一不可。若能時刻履行,我們便能於此時此刻,嘗試定位過去與未來的樣貌。

掙扎:如何實踐「真實自我」?

可是,經由數個月的長期觀察,我發現「規劃的我」與「執行的我」總有落差。理想中,我能從積極的行動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實踐「真實自我」的生活姿態。現實中,分心拖延渙散,司空見慣。

不過,這樣子的落差究竟有什麼不好?有落差,即時修正,有缺口,即時填補,不就好了嗎?

是呀,確實是這樣,只要當下的我是理智的,想怎麼想開就怎麼想開。問題是,想不通的時候就是想不通:往內自卑自責,往外究責體制。每每遭逢不舒適的當下,我總想問:

「究竟是要毅然決然地脫離,還是全力以赴的嘗試下去?選哪個才能反映出所謂的『真實自我』?」

老實說,我不知道。直到小羊分享了他的想法:

「至少那四年,我是過的很快樂的,而這就已經換到我最好的東西了。」

是呀,問心無愧就好。拚學業、玩社團、做專題、辦活動,培養興趣、深化專長、強化連結、輸出價值,各種路徑,不論我選什麼,只要深刻體驗其中,都都是真實自我的一部分。

插曲:聽完講座,然後呢?

我:「每次聽完這樣的講座,都能帶給自己身心靈的幡然醒悟。不過,當我遇到實際需要用到這些想法與態度的情境時,這些東西總是會忘掉。」

當下的啟發固然使我熱血沸騰。可是,若我缺乏進一步的深化,像是你現在看到的這篇省思小文,那,一切所學所思所感悟,便會全然逝去。

重蹈覆轍、打回原形、故態復萌、春風吹又生,想怎麼稱呼都是如此。我,究竟可以如何避免?

多練習。

刻意的,多練習。

與會者Hsiang Shen提及:

「我覺得這些價值觀都是逐漸內省、辯證、刪減與內化的過程,很久很難但很可貴⋯⋯」

這讓我聯想到《被討厭的勇氣》所論及的概念:若要實踐阿德勒心理學,必須再另外花目前歲數的一半才做得到。小六、國二、高一的我,同本書各翻閱了至少一遍,就算核心理論都指的出來,也仍需要花時間去實踐。

結語

講師Sophia提到:

「自我批判性還是都會在,可是你訓練了另外一種聲音,就能讓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不會那麼容易陷入黑暗之中。」

藉由覺察與體驗,我便能逐漸摸索出真實自己的存在價值。並且,切莫急躁:在時間、事件、自我的共同碰撞與淬鍊,才會逐漸內化成一套自然而然的處事法則。

也許仍會跌撞不止,但我享受這般,充實體驗帶來的問心無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