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的演變簡史。圖源:筆者自製。資料來源:Newman, M., 2022

為什麼要瞭解社會主義?定義、發展與重要性

Roy Hong
Mar 5, 2024

如果我不是能在學界或政界發揮影響力的人,幹嘛瞭解這種「意識形態」?
它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連結?能解決什麼問題?能讓我變得更快樂或幸福嗎?

在解答這些答案之前,讓我們先看看「社會主義」的基本概念:定義、發展與重要性。

大綱

💠定義:社會主義是什麼?
💠發展:社會主義如何演變?
💠重要性: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
💠結論:為什麼要瞭解社會主義?
💠參考文獻

定義:社會主義是什麼?

Photo by Elyse Chia on Unsplash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以下對立的幾組概念:何者較符合「社會主義」呢?

君主或民主、專制或共和、集權或分權、黨政合一或分離、統治或治理、空想或務實、革命或改革、無政府或國家主義、國際主義或民族主義、支持或反對共產主義 ……

事實上:上述所有概念,都可能是社會主義的一種理論或實踐的形式。

換句話說,正如所有稱為「主義」的東西,我們無法給社會主義安上一個絕對的定義。然而,如果它這麼複雜多變,我們究竟要從何開始去討論它呢?

有鑑於此,自 18 世紀以來,學者們討論出了各種社會主義的共同內涵:

  1. 平等:反對資本主義,因為私有制、市場經濟等因子帶來不平等。
  2. 合作:對人性抱持樂觀,相信人類能團結、而非一味自利或競爭。

……

自始至終,不論何種形式,這些信條可說是社會主義的核心概念。

可是,從起初的共同內涵,社會主義究竟是如何演變地這麼複雜的呢?

發展:社會主義如何演變?

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極其複雜。不過,若挑出其中最主要的流派,我們能大致概括如下:

社會主義的演變簡史。圖源:筆者自製。資料來源:Newman, M., 2022
  1. 在雙元革命(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的背景下,社會主義最早於 18 世紀發展出兩種流派:「烏托邦社會主義」(utopian socialism) 與「無政府主義」(anarchism)。
  2. 後來,「馬克思主義」(Marxism)以猛烈批判前二者的姿態出現,成為主流,並在 1917 年的俄國革命下有了實踐的機會(即使部分的實踐方式與馬克思的理想相悖)。
  3. 俄國革命後,社會主義主要分裂成兩個陣營:傾向革命的「共產主義」(communism) 與傾向改革的「社民主義」(social democracy)。百年以來,前者在蘇聯、中國、北韓、古巴、越南、寮國、等地掀起波瀾,後者則以歐陸為主、並以「瑞典模式」為代表。
  4. 期間,社會主義的內涵與其他意識形態或運動有密切的互動關係。例如:1950 年代興起的「新左派」(new left) 與接下來數十年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面的變革,對環保主義、女性主義等運動影響很大。

透過以上省略諸多細節、曲折與衝突,期許你能對社會主義建立較廣泛、清晰的發展方向。

然而,你仍可能會對以上夾雜專有名詞的內容感到困惑,甚至帶出更大的疑惑:瞭解這些,有什麼用?

這就要帶出我眼中,關於「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

重要性: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

Photo by Hannah Busing on Unsplash

呼應上文,社會主義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是「平等」與「合作」。

平等,呼應了社會主義那人道關懷的精神:不平等的現況、成因與影響。

例如:最知名的討論可能是《正義論》(Rawls, J., 1971) 強調的「公平即正義」:唯有在確保每人享受最大程度的自由,且機會對所有人平等開放的情況下,才能允許合理的差別待遇。

此外,《社會不平等》(Wilkinson, W. & Pickett, K., 2019) 列舉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與經濟福祉的不平等,《21 世紀資本論》(Piketty, T., 2015) 也點出 1980 年代興起的「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使不平等加劇 ......。

合作,則是強調利他精神。或許在各自的時空背景下,社會主義國家可能實踐截然不同的運作模式。例如:「瑞典模式」與「中國模式」在「促進公共利益」的手段便有很多不同。

無論手段如何,社會主義者對「合作」的核心價值是類似的:促使人們對「不熟的大我」有歸屬感。在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之前,願意付出更多心力在公共利益。

結論:為什麼要瞭解社會主義?

Photo by Emily Morter on Unsplash

回到篇首問題:

如果我不是能在學界或政界發揮影響力的人,幹嘛瞭解這種「意識形態」?
它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連結?能解決什麼問題?能讓我變得更快樂或幸福嗎?

針對這些問題,老實說:我不知道。

或許相較時間、金錢、知識、情緒、人際等各種管理學、成功學或心理學的書來說,討論「社會主義」的實用性感覺沒那麼高。然而,從中對各種價值的深刻思考,往往是很可貴的。

在抽絲剝繭的過程中,瞭解研究者何以在不同的前提下產生這樣的想法;
在條分縷晰的歷程中,瞭解實踐者如何在不同的目的下採取這樣的行動。

最終,你可能從中培養更敏銳的思維、更包容的意識或更深厚的涵養;可能享受著純粹的思考歷程:理解、分析、比較、評鑑,甚至創造。

因此,若嘗試更具體的回答關於「為什麼」的問題,我會說:It depends.

看你想如何用、能如何用、要如何用。

參考文獻

  1. Newman, M. (2022)。社會主義:牛津非常短講 002(梁文傑譯)。左岸文化。(原著出版於 2020 年)。
  2. Wilkinson, R., & Pickett, K. (2019)。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黃佳瑜譯)。時報出版。(原著出版於 2009 年)。
  3. Piketty, T. (2015)。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詹文碩、陳以禮譯)。衛城出版。(原著出版於 2013 年)。
  4. Rawls, J.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Belknap Pres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