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J W on Unsplash

「你被性侵,為什麼不講?」兒少沉默的五大理由

Roy Hong
Mar 9, 2024

根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的「性侵害案件被害人年齡與性別交叉統計」:2020 至 2022 每年的兒少性侵害案件分別為 5978、4520、4809 件,皆佔性侵害案件總數約 6 成。

也就是說,近 3 年以來,平均 1 天約發生 12~16 件兒少性侵害案件。其中,女性與男性兒少被害人的比例約為 3:1。而這些還只是「有通報」的案件。

那麼,什麼是沒通報的案件呢?我就是其中一例。十年以來,我守著「兒少性侵倖存者」的身分,任由它影響我生命的每個面向。

有人可能會說「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馬上求救就好啦!在痛苦什麼?」

或是「辛苦你了,有這麼痛苦的經驗。可是,為什麼不曾嘗試求救呢?」

原因很簡單:求救的成本,非常、非常、非常地,高。

目錄

💠為什麼要講 ── 不知道什麼是「性侵」
💠
講了誰會信 ── 當世界裂成兩半
💠講了沒證據 ── 舉證門檻高
💠講了被批判 ── 被冠上莫須有的責任
💠
講了更痛苦 ── 每講一次,就挖深一次傷痕
💠
結論:為什麼倖存者不願發聲?

為什麼要講 ── 不知道什麼是「性侵」

事件發生時,2014 年,我才七歲。我所受的性侵害防治教育,僅包含老師朗讀兒童讀本、帶我們認識身體紅綠燈、看經典影片《杰哥不要》等。

但對當時的我來說,我還是沒有意識到什麼是「性侵」。

Photo by Mateus Campos Felipe on Unsplash

例如:很多人認為的:只有性交才算性侵,包含口交、陰道交、肛交、指交、器交等。但實際上,包含持續性的撫摸、舔弄等未侵入的所謂「猥褻」,在《刑法》上也是一種「性侵害」。

而我對此全然無知。更別提其他重要觀念:「蒐證」是被性侵時的第一要務,以及後續的主動和可信任的家長、老師、社工師等人求助了。

或許你認為:強化學齡前的性侵害防治教育就好了啊!可是,退一步來說:就算我知道這很重要,我可能還是不敢講。

為什麼呢?

講了誰會信 ── 當世界裂成兩半

當我一講,世界就會裂成兩半:相信我,與不相信我的人。

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尤其是當我在網路上爬夠多案例後就發現,「不相信我的人」肯定會佔多數。畢竟,加害者可能是品性聲望都不差、有生產力、對家庭、朋友與社會都有貢獻的、深受信任的「好人」。

我要承擔這個風險嗎?在最壞的情況下,只有自己願相信自己的現實。

例如:在講之前,無論如何我都愛我的家人。然而,在講之後,如果家人質疑我、檢討我、不信我,就像許多兒少性侵倖存者經歷的那樣,我怎麼辦?

或許你認為:權益受損時能為自己爭權的,本來就只有自己呀!可是,退一步來說:就算我願承擔不被信任的風險,我可能還是不敢講。

為什麼呢?

講了沒證據 ── 舉證門檻高

性侵害的發生往往只有被害人與加害人在場。而在排除數位性別暴力的情況下,僅存的實體證物(體液)在沒有主動檢驗的意識下,並不易被保存。

Photo by CHUTTERSNAP on Unsplash

說白了,即使那年發生了好幾次,缺乏蒐證意識的我都沒留下任何證據。

因為,我在當下無法描述那種「感覺」。直到幾年後,我透過健教課才瞭解這是「性侵」。依據「無罪推定原則」,我知道,在缺乏有效證據的情況下,憑什麼都無法讓人相信我。

或許你認為:這絕對不是無罪推定原則的問題,而是天真的我沒有自我保護意識的問題。可是,退一步來說:就算我有證據,我可能還是不敢講。

為什麼呢?

講了被批判 ── 被冠上莫須有的責任

目前的我,不曾和能實際幫助我的體系求救過。

Photo by Stefano Pollio on Unsplash

因為,就算他們相信我,我也不想面對諸如以下讓我不舒服的質疑:

「身為男性,你為什麼不保護好自己?你確定他不是跟你玩玩而已?」

在有毒的男子氣概 (toxic masculinity) 等遺緒的影響下,這種情況尤其容易發生在我這般的男性倖存者身上。

「你要講出來!才能幫到其他人。」

我瞭解,因應職務需求,他們需以結構視野、整體視角來處理議題。而身為倖存者,我們也當然樂見藉此累積改變的力量。然而,這樣子引導,就好像倖存者有「責」要救其他倖存者。但,真的嗎?

或許你認為:不要走心啊!別人只是一句話,幹嘛就這樣往心裡去。可是,退一步來說:就算我遇到的支持者十分友善,我可能還是不敢講。

為什麼呢?

講了更痛苦 ── 每講一次,就挖深一次傷痕

對多數倖存者來說。講,只有零次和無限次

Photo by Fernando @cferdophotography on Unsplash

不論我們是想在當下透過司法流程討回公道,還是透過和各界揭露以促進他們對相關議題的重視,都是如此。

例如:我們可能會找醫師驗傷、社工師引導、警察做筆錄、檢察官調查、法官審問,或是監察院、民間團體的訪談計畫等。

獲得幫助,當然是值得感恩、惜福的事。但事實上,每講一次,我們就要主動回憶、重放那好幾段歷程一次。每講一次,就挖深一次傷痕。

結論:為什麼倖存者不願發聲?

對兒少性侵倖存者而言,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想求救,而是求救的成本真的,太高了。

為什麼要講、講了誰會信、講了沒證據、講了被批判、講了更痛苦 ……

這些只是阻礙倖存者無法發聲的冰山一角。

Photo by J W on Unsplash

往後,當你聽見「被性侵為什麼不講」的觀點時,希望你能挺身而出、制止他人無限檢討受害者的行為。當你發現身邊存在倖存者時,能嘗試以更同理、包容的心態面對他。

最終,當越來越多人能意識到倖存者的困境,逐漸帶動家庭、學校、救援等體系的變遷,我們會有一個對於倖存者更友善的環境。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Roy Hong
Roy Hong

Written by Roy Hong

師大附中 1564→台大社會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