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筆記:Learning How to Learn WEEK0

Horus Lai
3 min readJun 26, 2016

--

其實知道這門課程已經很久了,但是遲遲沒有認真的去選修。我自己覺得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點:

  1. 線上學習平台眾多UdemyedXCourseraLynda…等等綜合性課程之平台。而針對程式特化出來的學習平台也有很多,像是UdacityCode SchoolCodecademyTreehouseLaunchSchool麥子學院極客學院…等等。也有針對語言學習而特化出來的平台,像是我有付費學習過韓文課程的滬江網校,雖然他們現在也慢慢轉型成綜合型平台,除了語文之外,也有證照考試、研究所考試、職場技能等等,並也添加了線上直播互動課程形式的CCtalk。而選項越多,同時也造就了選擇困難症,很難真的比較出哪個課程真正適合你去上(因為可能同性質的課程會在同時出現在複數個平台之上,說到這裡就跟要從幾十萬支app中,去選一支最合用的app一樣困難…)
  2. 資訊量過大:這跟第一點其實有點接近,但面向不太相同。引用網路時代的分心危機所提及之研究內容可知,現代人所處的世界每日所產出的資訊量,已遠超於過往的任何時候,人們已被迫習慣,甚至是享受能接收大量新資訊的日常生活,讓自己成癮於「多工作業」(Multitasking)的狀態中。在高度多工的狀態下,就越難專心,單一件事情的工作效率反而無法提高。而據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書摘內容因為大腦內部組織資訊架構是雜亂無章且不連貫的,所以在海量的資訊湧入之時,我們的大腦並不會自動的去為這些資訊之重要性排出輕重緩急,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每天只能做出某些數量的決策,一旦到達極限,就無法再處理了。大腦並沒有內建「時間管理優先矩陣」(Prioritization Matrix)的功能,所以不論是瑣碎或重要的資訊,都同樣要消耗能量來處理,當消耗完了也就只能停擺。一連串不斷跳出的新資訊、電子郵件,甚至是社群網站的新動態,再再的剝奪走我們進行更深度思考的機會。結論上來說,一般透過其他管道要學的東西已經夠多了,哪還會有空特別拿出來上一堂Coursera上的課程咧?就算真的想學,一整天下來,腦子也夠累了也空了,無法再負荷新資訊的進入。 而在Learn How to Learn中,也會講到部分關於大腦構造的事情,相信可以跟上述提到的文章內容有所呼應。
  3. 拖延症: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一樣,太拖了,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不去先做,反倒是完成一些次等順序的任務,甚至是一些很瑣碎的日常任務,讓自己有種忙碌充實的錯覺。

綜合上述三點,想上的課太多、工作忙完太累、自己又拖拖拉拉,最終導致了這門應該是奠定「自學」基礎的課程反倒一直沒去上。但遲到總比不到要來的好,現在還是來上了,為期四週的課程現在已經上完了第二週了。

昨天在Facebook社團Soft&Share網路讀書會中看到一段分享,覺得非常的中肯,可以當作我在開始記錄Week1~Week4 課程內容前的結語。裡面提到了,既然大家都知道我們很容易分心了,所以才更要掌握學習的方式,來好好運用我們最大的資產「時間」,唯有增加自己的學習效率,才能在有限的時間下Leverage出最大的產值。所以,快點一起來上Learning How to Learn吧!

衍伸閱讀: MOOC學院(其實大陸的朋友們,已經在這邊分享完課程內容了,不想看我連載的,可以直接點進去刷完單行本了XD,但我還是想要再寫一次啦,這也算是實踐本門課程的一項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