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偶像、追星迷群(五)

氂牛火鍋
今天也想吃火鍋
Mar 6, 2018

#性別教育#情感教育 #性教育 #愉悅#身體經驗#自我監視#消費性陰柔特質#霸權陰柔#異性戀慾望法則

#讀書筆記

#楊幸真《性別好好玩:流行文化與情慾教學》

緒論、流行文化與性別教育、性教育和情感教育

性教育與性別教育、情感教育,雖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可是至今仍然在學校教育中處於一個邊緣的位置,多數學校仍是以「預防受害」的角度在講述性,而非認定「性是一種慾望」,並且在異性戀中心的思維中進行教學。

因此學生學習性的知識來源,是媒體、流行文化、各種次文化文本、親身經歷與同儕等。

“對於青少年而言,流行文化是建構性別認同和吸收性別知識的重要來源,其中雖往往挾帶主流或偏差的性別意識型態,卻也同時提供另類的性別想像和顛覆的可能性。 ”

--p3

“流行文化之於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透過流行文化,能將主流社會和流行文化中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陽剛特質、陰柔特質、性關係的多元面貌和真實情感問題帶入性或性別教育的討論中,能使課堂中關於性別議題的內容更為切入社會真實脈絡和複雜因素,有助於回應學生的需求與「活生生的性經驗」,並有助於教室中性與情感議題的開放討論,以及有助於學生建構性與性別認同。”

--p4

鑒於流行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易於接觸與強勢性,給青少年帶來了情感性的能量、愉悅與慾望的投射,比起批判與防堵,學習如何解讀是一個更好的方法,也更能引發學生的動機與參與感,提升課堂內的互動性:

“要打動生長在數位時代的學生,必須提供更有參與感、更有趣的學習方式,因為新世代的學生並不希望被強力灌輸某一種意識型態或價值觀,他們希望被諮詢、被娛樂或被啟發。”

--p5

這樣的理解並非單向灌輸,而是雙向的經驗交換。雖然在課堂上可能難以做到師生對等的經驗交流,然而提供一個空間討論這些議題,交換彼此的想法,透過情境的模擬,以及對影片、歌曲MV和娛樂節目的賞析,去看見性別化的社會如何形塑男女的情感互動、慾望表達、異性戀中心的規則,藉由這樣的過程,重新思索什麼是更合宜的互動方式,並且透過實際練習,去學習與改善情感關係當中的互動。

一、何謂流行文化:

(一)定義:

“流行文化亦稱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在概念上容易與大眾文化相混淆。流行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相同性,在於它們都指涉一個社會中大多數人民的生活方式,且都有相對於「精英文化」的意涵,兩者的差異在於大眾文化強調文化主體是「社會大眾」,流行文化則特別指涉透過文化工業生產體系,在廣告與媒介推助之下,形構而成的文化消費型態。(楊翠,2006)

流行文化有各種形式、出現在各種地方。最明顯可見的是透過媒體來呈現,像是電影、電視、廣播、音樂、漫畫、廣告、雜誌和通俗小說等。英國文化研究學者John Storey指出研究流行文化,首先要面對的是這個名詞所引發的困難。依據它如何被使用,就會有各種不同的研究領域,理論定義與分析焦點也會有各種形式,端看使用這個概念時的脈絡而定(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

……廣義的說,青少年流行文化指涉青少年將時間投入參與的各式各樣文化活動,例如音樂、電視、電影、網路、電玩、流行時尚等等。由於流行文化這種普遍存在的特性,批判教育學者Henry Giroux(2004)稱之為公共教育學(public pedagogy),它在教育上的影響力(不管是正面或負面)遠遠大於許多正式與非正式教育(Tisdell, 2007:6)。尤其是,流行文化和媒體透過高度的科技化、數位化、網路化,形成互為依賴、寄生和促進的關係,擴大且加深流行文化於社會環境中對眾人的影響程度及範圍(Tisdell&Thompson,2007)。此外在資本主義的推波助瀾下,當代成為一個流行文化滿載性訊息的年代,流行文化也成為一種關乎性的消費文化。性,不但是流行文化的內容和主要表達手段,並也直接成為流行文化的消費對象及其附屬品(高宣揚,2002)。在這當中,青少年是流行文化重要的服務對象,藉由文化工業與媒介共構的產銷機制竭盡所能地引導青少年進入消費社會的生活模式,以廣告或置入行銷的方式誘導青少年消費。”

--p12–13

流行文化的全球化傳播,憑藉著網路,跨文化、跨地域的流通與再製這些文本變得容易,而觀察流通過程當中的在地化現象,應該也頗具意義。 而流行文化作為一種「文化消費型態」,具備的「商品化」特質鮮明,透過廣告與媒體宣傳,滲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藉由舉辦各類活動、推出周邊商品,不斷刺激消費,吸引並經營粉絲的忠誠度。但是消費者也並不只是作為一個被煽動蠱惑、沒有自主判斷能力的對象,這些對流行文化的吸收與消費,是關乎對社會價值觀的學習,關乎對於自我形象的理解、投射、需求,關乎人際關係的建構,透過這個過程,也會轉化出新的意義、產生新的創造與動力,這是不容忽視的部分。

而流行文化做為性的訊息載體,以偶像團體的歌詞內容為例,幾乎都是關於戀愛和性,MV也會出現直白或隱晦的性暗示,編舞也時常有展示身體吸引力的部分,戀愛跟性本來就是流行消費文化裡面很重要的一部分,認真地做歌詞的文本分析的話,應該也能看出這些歌曲背後投射出的那些性別形象,以及親密關係當中互動的規範和價值觀。(應該也有人研究過了吧?)

(二)主動的消費者:以文化消費的形式參與社會活動

“……爾後受到英國文化研究與後結構主義的影響,「主動閱聽人」的概念浮現(蕭蘋,2003,207),開始重視與肯定閱聽人的能動性,包括閱聽人具有主動、積極、選擇能力去解讀接收文本訊息。流行文化不再被視為只是單向輸出等待閱聽人被動接收,也不再僅是承載主流意識形態的工具,流行文化可以是一種反動工具,可以做為一種反抗或解放的文化資源(Buckingham,1998)。誠如楊芳枝(2007:93–94)在〈流行文化裡的性別〉所言,作為一種共有的文化語言,媒體再現提供我們理解世界的語言概念及建構自我認同所需的文化資源。當我們認為自己是有個性、有主見的女孩時,會引用流行文化的提供的影像產品來證明自己的「個性」和「主見」。因此當我們思考媒體再現時,不能只談媒體表面上呈現的影像,而是應該把這些影像看成具有生產力的再現實踐,這些實踐也同時生產不同社會群組織間的關係。而媒體所帶動的流行文化不只是製造或消費性別再現的主要場域,同時也是不同性別意識形態鬥爭的場域(楊芳枝,2007:93–94)。文化研究學者Storey亦指出,物品的消費具有提供生存所需和界定社會關係的雙重角色。消費作為一種溝通模式,其基本功能在於能夠創造意義。因而消費的實踐是一種「聯合生產」,與其他消費者共同創造一個價值體系。文化是一種「儀式活動」,人們透過消費與其他消費者溝通,這些文化消費的行為累積起來,構成了文化的創制(張君玫譯,2001:58–59)。

依循上述的討論,我們可以瞭解參與流行文化、討論流行議題,實際上便是青少年以文化消費的形式參與社會活動(吳翠珍、陳世敏,2007)。而消費不是支配、剝削與控制三者關係協調的一元立場,相反地,消費是種種意義協商、抗爭、挪用、臣服與剝削的場域(Stacey,1994)。親近流行文化是一個消費過程,也是一個意義生產過程,透過風格再現、論述實踐、符碼與文本,生產個別和群體的意義與詮釋(Duncan-Andrade,2004)。而文本意義的產生,來自個人所使用的各種文化資本,必須尊重個人為意義的生產者,以及個人在多面向生活中所抱持的各種不同認同(張君玫譯,2001)。因為意義的產製唯有置於使用者日常生活情境中,才能被理解。而值得強調的是,雖然文本的意義會隨著人們各自的文化資源與詮釋而有不同的意義產生,但人們對於文本意義的生產仍會受到社會、政治、經濟與群體力量的影響。”

--p13–14

二、愉悅教學(略)

關注意義的產製、情感投入與愉悅。

學生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矛盾?涉及其「主體性」的建立。

三、多元的性與慾望呈現

"性,更重要的是「愉悅」和「身分認同」。性教育應是正視真實處境、性的愉悅與身分認同的教育,包括重視自身原為慾望主體的事實(劉慧君譯,1998)。"

--p23

1.把性和道德脫鉤

2.呈現多元的性

3.呈現多元的性傾向

四、培養性素養

"性素養,是與性相關的知識與能力狀態,亦是一種對於性是如何建構於語言,以及對於現有語言與意義建構系統如何內化潛藏性訊息和性意義之深入理解。語言是我們最常使用的符號與溝通工具,這個溝通工具也是我們認識自我、認識社會的重要工具。Cameron和Kulick(2003)指出,「我們對於性的知識和信念是我們對於性認識的一部分,然而我們的知識並非完全來自第一手經驗,而是來自社會既有的論述;語言透過我們組成自己的性慾望、身分與實踐而製造出類別」,語言因而具有規範性主體位置和何為性知識的力量。因此,「深入理解」意味著認知到知識本身並非客觀中立的,其常常受到各種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所穿透,受到生產知識的權力結構所左右,知識無法避免與社會的文化和權力結構連結。在這樣的理解下,我們所知的性遠非僅是純粹「個人的」或「自然的」現象,而是來自各種圍繞著我們且經常為我們所參與其中的論述,這些性的論述交雜性別常規、價值與壓力,影響與形塑我們對於性/別身分與認同的建構。……"

--p27

五、浪漫與消費

資本主義社會中浪漫被「商品化」與「儀式化」了,「用心」與「真心」須以消費與儀式表現,反思浪漫的本質與行動。

六、身體焦慮

“……難道每個受到身體外觀磨難的女人都是被父權洗腦的無知者嗎?我自己對身體的焦慮實在無法藉著刻舟求劍式「建立理性與正確的身體價值觀」這種更大的道德立場就可以解決。這進退維谷的身體道德困境,是每個被瘦身美學困擾的身體的困境。身體豈僅是個概念或理性,我活著它,它活在社會裡。”(柯裕棻,2003:24–26)

--p102

“「我」活在身體裡,「身體」活在社會裡。身體同時是展現自己、呈顯社會文化規範的載具。性別化的身體與社會文化給予男孩女孩身體的規訓所帶來的苦惱,是活生生的每日生活經驗。……”

--p102

對於身體焦慮這個主題,我首先會聯想到的是肥胖汙名,然後是社會對於女性無所不在的外貌監控(長相、皮膚、身材胖瘦、是否性感、要不要化妝、要不要做特定打扮),男人被賦予隨意評價女性的權利,以及女性對於這些價值觀的內化與抵抗。

我認為首先須意識到的是,應該將胖瘦、美醜與道德脫鉤。(這個句型好眼熟XD)

比如:胖子是沒有自制力、沒有運動的毅力才會胖;「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這些都已經把外貌和道德上的價值判斷掛勾,並且會造成特定族群和負面的價值判斷連結,形成歧視與困境。

特別想多談身材焦慮是因為,作為一個從小就被指責是個胖子的人,雖然我因為深居同溫層裡,已經很少遇到會當面說我胖的人了,假如遇到的話我會記恨的。(表情如下圖:)

(by Winner TV)

我認為對於外貌的焦慮很真實也很重要。在流行文化中反覆重述的那些女性「美」的定義是很單一的:纖瘦、皮膚白皙光滑、胸部大、曲線明顯,忽略了現實當中的身體是多種多樣的。
而社會對於女性外貌與身體的監控也創造出焦慮與恐懼,可能貶低女性的自我價值、影響對他人的看法、並且也作為促進消費文化的一環存在著(販售化妝品、瘦身商品)。活在這個社會裡,女人不斷地接觸到身為女性需要變年輕變漂亮的訊息(寵愛自己?在意別人的目光?)、需要透過身體與裝扮展露對男人的吸引力(女性的外貌與身體變成了男性凝視的對象,以及異性戀中心思維)。

流行文化傳遞的單一的女性描繪:美麗的外貌、性感身材

舉歌詞為例,在2NE1-ugly這首歌,以及大聲&姜昇潤的cover版本中,藉由比對女性與男性兩種版本的歌詞當中細微的不同,可以看出性別刻板印象是如何透過歌曲呈現在大眾面前。

1.開頭

2NE1版歌詞是:我既不漂亮也不美麗

大聲&姜昇潤版是:我既不帥氣也沒有男子氣概

呈現出女性渴望的是「漂亮美麗」(集中於外貌),而男性渴望的是「帥氣而有男子氣概」(外貌加上陽剛特質)

2.副歌:

2NE1版是:

I think I’m ugly
And nobody wants to love me

just like her I wanna be pretty(外貌)

大聲&姜昇潤版是:

just like him I wanna be rock star(夢想)

呈現的是女性透過修飾外貌接近理想的自己,而男性是透過夢想來接近理想自我。再現了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的男性與女性形象。這種流行文化對於女性形象單一的再現,或許可以連結到「消費性陰柔特質」的塑造,以及「霸權陰柔」的概念:

我的另一個想法是,若將當今的消費資本主義所建構出來的打造「女人味」考量進來,是否真的沒有「霸權陰柔」?這恐怕仍是可以深探的議題。Edward (1997)曾經指出把陽剛特質之認同建立在消費和購物之上的情形,是一種「消費性陽剛特質」(consuming masculinities)。
那當今社會的「消費性陰柔特質」(consuming femininities)是否更具影響力,更讓女性無法超脫?消費資本主義下時尚產業所建構出來的女體和美貌標準(竿),是否就是當今社會被文化稱頌、普為人接受的「霸權陰柔」?而(女)人們要如何與之協商方能建構「另類」主體性。這是Paechter(2006b)和Kelly, Pomerantz and Curie(2005)的論文引發我想探究的問題。

--游美惠:〈攸關陽剛與陰柔:《性別與教育》期刊論文的熱門議題探討〉p6;(2007)

七、異性戀慾望法則

“張娟芬(1999)在〈『人盯人』式的父權〉一文中,以異性戀慾望法則,生動與深入淺出地剖析異性戀親密關係中,看似浪漫卻充滿權力不平等的性別關係。異性戀慾望法則,對男人而言:「第一,要想辦法讓自己變成一個有能力、有知識、有權力、有資源、有社會地位的人。第二,慾望那些比自己弱勢,能夠『壓得住』的女人。女人則是:第一,要提醒自己不能太強,要在生活或工作中留下一些破綻,為男人製造展現雄風的機會。第二慾望那些學歷、賺錢能力、家世背景都比自己好的男人。因此,異性戀愛情裡容不下有權力、有能力的女人。在父權架構下,異性戀情使男人變為統治者,變成一個雄赳赳氣昂昂的正港男人。異性戀愛情卻使女人成為被統治者,變成一個小鳥依人的真正女人。」易言之,異性戀慾望法則強調男強女弱,並把這種壓迫關係浪漫化、情慾化,使得女性度對於不如意的異性戀關係,有超強的忍受力,因而阻礙了女性其他社會角色的發展。”
--p86–87

“上一次讀書會時講到,一個女生的成長歷程中通常會接收到兩種期待,一個是你要成為一個很好的人,另一個是你要成為一個很好的女人。但這兩種期待常常互相抵觸,導致一個女生永遠認為自己錯了。
一個很好的人的特色可能是:
獨立、有才華、理性、知識取向、盡可能地受教育、聰明、果斷、強悍、有主見
但當我們檢查一個人是不是很好的女人時,這些特質常常變成負面意義。我們會說一個女人
獨立、有才華、理性、知識取向、書念高嫁不出去、聰明、果決、強悍、有主見。
相當程度反映出了女生的困境:如果你既要當一個很好的人,又要當一個很好的女人,你必須拿捏怎樣的程度叫作剛好,超過了怎樣的界線是
過頭。"

來源 by Crash! 玉吐鍾愛岩蘭草

當社會把成功的、好的特質歸類為陽剛的、男人的,把女性歸類於附屬男性的,女性會面對這樣的矛盾:成為一個好人,與成為一個好「女人」之間的矛盾。
正如引文所說,由於這個「好女人」的界線是極度模糊、隨時挪移的,取決於男性/有權者的意願和想法,同時,女性做為被審查者,會內化這樣的意識、以這種眼光審視自己以及其他女性,這是此種浮動的界線最可怕之處,它使女人為了更順利的活在社會中,自主地內化這種審查(男性的眼光)。

以行動支持寫作者!請您登入替我拍手,免費贊助我的寫作,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