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工程師在台灣 foodpanda 工作半年來的心得 (上)

Chih-Hao Yang
7 min readAug 5, 2022

--

吉祥物胖胖達,但習慣上我還是都叫他原名 Pau-Pau 😆

前言

本文單純為記錄個人心得,任何提及德國 Delivery Hero 公司本身與其旗下品牌(包括但不限於 foodpanda)的內容,均是以個體工程師職員身份獨自撰寫且具有強烈主觀個人經驗、感受理解絕不代表企業立場。
本文不包含也不評論隱私資訊,如薪資、面試內容細節、以及技術細節,另外受眾是台灣人,所以使用中文為主。
溫馨提醒,任何言論有其責任,本文也為其主觀言論所負責。

Disclaimer [All opinions are my own]
Any references to Delivery Hero itself and its relevant brand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foodpanda) are based on personal experience, feelings and understandings, and can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Delivery Hero.

簡介

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隻粉紅色的熊貓來自德國🇩🇪,常被誤認是來自新加坡或是中國。但其實 foodpanda 來自血統純正的德國公司 Delivery Hero,是其旗下眾多外送品牌之一,其他還有歐洲較多的 foodora,土耳其的 Yemeksepeti。

令人驚訝卻不意外的是,台灣是全球訂單數最多的國家!一直都被列為亞太重點市場。我自己本身也是在加入以前就是長期用戶了,現在更坐實了自己的薪水自己發,123 一天好幾單(?

撰文當下工程團隊分布於德國、土耳其、新加坡,以及於 2021 年中成立的台灣 TechHub。團隊組成包括 Engineer Manager (EM),Product Manager (PM),以及工程師群:frontend, backend, iOS, Android。

role 則跟大部份外商公司雷同,分為 IC (Individual Contributor) 與 M (Manager),基本上掛 engineer title 從 junior -> senior -> staff 都是歸類在 IC。

雖說切分了品牌,但底層是一樣的 code base,所以不管在哪個地區 TechHub 開發,做出的功能都會被全球使用,也因為跨國合作密切,所以真的是全英文環境 (台灣內部的閒聊例外)。
但個人覺得其實對工程師的英文要求沒有到那麼高,只要能明確能表達自己想法以及順利解釋出程式邏輯的程度即可,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可怕。
就好比,今天在街上遇到講中文的外國人,儘管聲調或用詞不太一樣,我們也能多少猜到對方意思。所以當對方是母語英文(或日耳曼語系)國家出身,其實他們真的很容易猜到我們想說的。我在組內分享會時曾說,我一開始小心翼翼 google 怎樣是合適的商業場合用語,現在都直接無視文法和詞性,只要能把所有單字排列組合在一起就好了(誤)

面試

這應該是點進來的人關心的重點之一,首先是工程技術團隊的面試跟 local position 的形式可能是不一樣的,這邊描述的是工程技術團隊的面試。

隨著前陣子擴大招募,PTT/Dcard 等地方應該已經有不少分享,下面以我 2021 年底的面試經驗來說。
常見的 phone screen 與 OA(online assessment) 就不特別說明,難度方面不用擔心會有 hard。

若順利過關,接下來會有 3~4 關的純英文技術面試,每關(理論上)都固定在一小時內,內容包含(但不限於)與面試官分享過往經歷討論 OA 關卡的解題思維、即時解題(演算法等等)、設計模式系統設計等等。
這邊能說的只有,請記住與面試官的互動性是很重要的就好,暗示一下這個環節也會挑戰你多能理解各國口音。

最後,當你通過層層考驗後,就會來到最後的環節 culture fit,跟台灣 TechHub 這邊的 EM 聊天。
我自己過往都待中小型公司台商居多,經過這些日子的合作下來,我是發自內心覺得這裡的 EM 都很強,至於有多強,後續會再提及一些我們定期1on1內容與我獲得的啟發,剩下的可能得要你親身來體會。

關於面試的一些額外補充我要推廣一下同事的好文: Re: [心得] 2022年初面試心得

日常

Relationship between Tribe / Chapter / Squad

組織架構

開頭先說,並不是所有 TW TechHub 的成員們都會一起工作,也許在你腦海中,想像是所有台灣成員根據角色分成 frontend / backend 部門一起接需求開發各式各樣功能,但其實不是。
有別於部門切分,你會作為某個 squad 的工程師,而一個 squad 通常就是某個 function / feature 的 owner,如同 dine-in(內用)、pickup(外帶自取)、 grocery(生鮮雜貨),或是 subscription(訂閱)、loyalty(達人挑戰),到更核心的 geolocation / search 服務等等都有其對應的 squad。
可以想像每個 squad 就像是一個完整能作戰的小隊,成員包含 EM/PM、前後端、iOS/Android 以及 QA、設計師等等。而你大部分的日常工作都會環繞在你的 squad 裡面,包含功能開發、bug 修復、撰寫測試、效能改善等等。

同時,你也會隸屬於橫向的 chapter,像是如果你是前端工程師,就也會是前端 chapter 的一份子,後端工程師同理。
chapter 的重要性在於,工程面大方向的更新都是從 chapter 發起與推動,工程師比較有感的會是 infra 改動或是 packages/dependencies 相關更新。作為 chapter 的一份子,你是被鼓勵且歡迎你貢獻想法或點子的,畢竟這也是你的專精。

而 tribe 跟字面意思 「部落」有點接近,相似的 squad 會被歸類在同一個 tribe 底下,像是 dine-in 與 pickup 隸屬同一個 tribe,我自己理解成 category 的概念。
目前至今還沒有跨 tribe 的 co-work 經驗所以無法分享太多。

開發模式

關於開發模式,每個 squad 雖或多或少有些差異,但大體上我想都是以 scrum 敏捷開發為主,兩週為周期的 sprint,這部分應該不需要細說太多。
你和你的 team member 們會一起找出最適合你們的模式,也會一起辦一些活動培養感情。

而開發上則結合 GitHub actions,有一套 CI/CD flow,也定義了 code owner 讓你在 code review 的時候需要找到特定 squad 的人來幫你看。
畢竟是跨國合作,當 owner 在歐洲時多少會降低速度,但整體步調和氛圍其實不會給予你超多壓力,我觀察下來其實多半成員都是自己給自己一定的壓力,礙於篇幅這部分下篇再談。

Find Your Own WLB

這句話是從 town hall 來的,foodpanda 對於工作的彈性在我以前是真的難以想像,就像多數外商風氣的軟體公司一樣,自律即是最大限度的自由,不再是狹隘的上下班卡,可以說是(已被汙名化的)責任制的實際樣子。
在撰文當下也不限制員工是否要進辦公室,地點可以自由選擇,時間方面也是有什麼需求都是可以跟 EM 協調一下。
在矽谷這一波的要大家回辦公室潮中,對我個人來說算是很大的優點,對部份人來說也可以省下房租。
這段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提的,但點到為止。

目前我唯一覺得比較可惜的部分是因為 squad 的切割和遠端工作,你不一定有很多機會跟其他的台灣成員互動,但大家都是很友善的人,有實體活動的時候建議把握機會多互動。

想不到已經省略超多能寫的,光來回修改檢視花了快六小時,下篇可能會更長……

希望這篇個人心得能幫助到想多了解的人。

作為工程師在台灣 foodpanda 工作半年來的心得 (中)

--

--

Chih-Hao Yang

軟體工程師,相信人與人的互信和理解讓世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