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 Hao-En
3 min readJun 26, 2018

適應力是人類為應付層出不窮的生活變化,演化出的生存能力。對人類而言,變化代表一種生存威脅,讓人得提高警覺。提高警覺代表你的注意力保持專注狀態;適應力則是過濾器,幫助人類濾除一些不重要的變化,集中在重要的變化,甚至讓人類盡快適應變化,投入新環境。

上述是從好處談論適應力。但也因人類適應力超乎自己的想像,反倒讓自己陷於習焉不察的境況。以自身為例,基於保護視力與睡眠考量,我習慣開啟手機的夜間模式,也讓螢幕呈現較多黃光,久之,竟忘了我曾如此調整過,也不覺手機有何異常;等到有次將手機借別人暫時使用,經人提醒後,才發現自己的手機竟在別人眼裡如此「黯淡」。

有種適應力被心理學家稱作「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它能幫助人類回應關於「痛苦」或「愉快」的經驗。享樂適應意指,無論對快樂或痛苦的經驗,人類的適應力都能超乎自己原先預估的還快習慣。

這種低估自己適應力的錯覺,極易讓人誤判某些情況。尤其是攸關「享受」的事情。

例如,初出社會的年輕人開始工作,從窮困轉為有餘裕時,改變物質生活的動機會格外強大,一方面是想儘早脫離困窘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想要回饋自己在工作上辛勞的心理。因此,錢來得快,可能去得也快。

這種想盡快改變物質生活品質的動機並沒錯,但可做得更細緻,讓享受心態延續更長些。因人類的驚人適應力,就算花了大錢,過了一陣子,你的快樂心情仍舊很快回歸平淡,像回到購買前的心態般,頂多好些。而且,你可能因購物後的亢奮情緒,快速回歸如未發生前的狀態,而又開始找尋下一次的購物目標。這是享樂適應充分表現的「人性」。

想要延緩享樂適應的發生,你能做的是加入「干擾」(disruption)。Leif・Nelson和Tom・Meyvis指出,一旦加入所謂的享樂干擾(hedonic disruption)後,人們的愉快經驗對心情的影響會延續更久。

回歸剛才的消費例子,若想延長享樂心態,你該要分批購買(前提是要買的東西沒有緊急用途)。當發現上次消費帶給你的愉悅幾乎回歸靜止狀態(resting state),你才去添購其他商品,而每次購買又可帶來新的快樂。換句話說,是將大愉悅拆成分次領取的小確幸。

不過,你可能已察覺,一次大愉悅永遠無法等於分拆的小確幸,即使用「理性」科學來衡量,最後累加的小確幸總值能超越一次大愉悅;但在現實生活中,若你選擇後者的行為模式,就注定無法實際體驗那次大愉悅帶來的最高喜悅值。畢竟,血拚的快感(或說爽感),豈可用幾次小確幸就換回來。

資料來源來自《不理性的力量》

同樣的,享樂適應同樣也適用於讓你受苦的事。許多人會想將討厭的事分成多次來完成。基於適應力原則,當你分拆讓你痛苦的事,等於是增加受苦過程的干擾次數,最後的痛苦總值會超過一鼓作氣帶來的痛苦。

(以上內容整理改寫自《不理性的力量》)

1下👏:簽個到意思意思,求求各位大德
2–5下👏:表示喜歡這篇發文
5–15👏:希望我多寫這類主題的發文
15–50👏:港動到無以復加,只好更努力寫文回報了

Chang, Hao-En

寫書摘,是想梳理看過書後留存在腦海的片段訊息/在星期二發文,是因要避開假日和星期一症候群/選23:00,是因隔日就是星期三:上班日的中間日,再過兩日又放假了。不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