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她的她》刻劃心理創傷的衝擊及復原 — 最近剛追完Netflix《她和她的她》,深感這齣熱播台劇對心理創傷的刻畫相當有誠意與細膩。網路上已有不少論者述及劇中解離機制的呈現,但是本劇除了解離之外,其實也用心描繪出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許多其他特徵。須知解離並非診斷創傷後壓力症的必要條件,亦非受創後唯一表現,受創個案的其他面向,雖然較不具戲劇性,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底下微劇透,請慎入。] 迴避創傷事件相關的刺激: PTSD個案會努力避開與創傷事件相關的痛苦記憶、思緒或感覺,或避開與創傷事件相關的人物、地方、活動、物件和情境。劇中主角林晨曦(許瑋甯飾)長期不願返鄉、不與家人或朋友聯絡,其實是一種最最徹底的迴避。相關聯的是當她看見自己當年遭性侵時的國中制服出現在家中時,瞬間產生驚怖與嫌惡的反應。 然而再怎麼迴避,生命中總會出現難以閃躲的創傷提醒物(reminders),例如劇中電視新聞重覆播放「余姓女長照員因和已婚的長照中心執行長有感情糾紛而跳樓輕生」,雖與林晨曦無關,但在她聽來,不倫性關係宛如直指自己的創傷事件;而惡狼同事丹尼(吳慷仁飾)的性侵行為,讓林晨曦過往創傷情景殘酷重現,而且是變本加厲;之後晨曦幸運脫逃,急忙開車離開,不巧此刻車上廣播悠悠響起老歌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的旋律,那是當年創傷發生時環境的背景聲響。所有衝擊交錯又奇詭地聚合,於是發生了嚴重的解離及車禍。

「花落何方」的碎裂與重建 — 從Netflix台劇《她和她的她》淺談創傷後壓力症
「花落何方」的碎裂與重建 — 從Netflix台劇《她和她的她》淺談創傷後壓力症

母親節總會讓我想起這首歌:「母親像月亮一樣,照耀我家門窗,聖潔多麼慈祥,發出愛的光芒。」 所有的男性,和沒有生過小孩的女性,其實無法全盤感受母親生育小孩的辛苦歷程。那個歷程所指涉的不只是生理上,更包括心理上的巨大變化,尤其是自身(self)概念的變遷。此刻且讓我們試著想像並靠近這團千絲萬縷的經驗。 做個母親是妳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從還沒懷孕開始,妳已經在設想寶寶的模樣與個性,甚至想著將來該讀怎樣的學校。每個母親心中的嬰孩,都是從她孩提時代的幻想開始,混雜著潛意識中嬰孩期自身的欲望和焦慮,再加上世代傳遞的家族期待與社會文化要求,衍伸堆疊而來。這個幻想中的嬰兒,早就長在媽媽心底,影響著媽媽實際生產後與新生兒的接觸。 懷孕了,許多人恭喜妳,然而,體內多了一個新生命,意謂著妳的身體界線被跨越了。一個身體裡住著兩個人,妳的體內有一部份已不屬於自己,導致自身和他人的邊界模糊不定。 生活突然間多了壓倒性的責任。飲食要注意,不菸不酒,還會有人建議妳該聽怎樣的胎教音樂。妳的外型開始從小姐轉變成孕婦的樣子,從頭到腳變得不同,甚至臃腫,步履和呼吸都顯沉重。這些都是專屬於母親的愛的代價,是孩子的父親無法代之承受的勞苦。

月亮母親?還是有毒母親? — 兼論Netflix電影《失去的女兒》
月亮母親?還是有毒母親? — 兼論Netflix電影《失去的女兒》

看完這部電影,我有一種被諒解包覆的感覺,而且兩周來意猶未盡。為什麼會這樣? 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三段故事的發展都是藉由兩人對白的往返堆疊而成,跟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情境有點類似,讓我產生某種既視感。精神分析去除了動作的情緒卸載,只留下語言和聲調的交纏,因此建構了純粹的獨特性。如同王家衛電影中主角的自言自語一樣,濱口竜介電影中的雙人對白撐起了令人難忘的戲劇張力。觀影過程中會覺得挺有法國電影的味道,但有的法國片對白氾濫、話語太多,本片則是恰到好處。 再者,我認為本片是三段另類的女性「愛情電影」,線索就在於本片配樂,舒曼的〈兒時情景〉不只是追憶快樂童年,那是他和心儀對象克拉拉共享的記憶,用音符來遠距誘惑,象徵著被阻擋的苦戀。 電影展現了不滿足的欲望 — 特別是破壞性的欲望 — 如何在各種關係的流動中被緩緩涵容。毫無疑問地這是各種心理治療的核心元素啊! (底下微劇透) 第一章、 魔法 A女和B女是工作上的好友。某次在計程車的後座尬聊,B對A描述最近和一個男生的談話經驗,談了15個小時,帶著甜美的雀躍,說是一個帶有魔法的時刻。在這個偶然發生的聆聽過程中,A逐漸聽出B遇上的是自己兩年前分手的前男友C。A沒多說什麼,但下車後忽然去找C,想跟C確認他比較喜歡誰……

錯落於日常現實的《偶然與想像》
錯落於日常現實的《偶然與想像》
3P夢拓野

3P是指我的工作: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ist & Psychiatrist,3P也可以是three persons,三角元素形成伊底帕斯情境,孕育思想。期盼在這裡能發揮夢的功能,用文字來開拓心的荒野,關注身心健康。